《产业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结构.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 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演进和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已经被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实,同时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12.1 产业结构分类12.2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12.3 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12.4 产业结构优化,12.1 产业结构分类,两大部类分类法:马克思根据产品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从实物形态上把社会总产品分为:第I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和第II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第一部类主要指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部门,主要产品是各种生产工具、设备、原料、材料的生产部门,其产品用于生产型消费。第二部类
2、主要指生产各种个人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其产品主要用于个人消费。,12.1 产业结构分类,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次产业(Primary Industry)第二次产业(Secondary Industry)第三次产业(Tertiary Industry)第一次产业为和人为第一个初级生产阶段相对应的农业和畜牧业 第二次产业为和工业的大规模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一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并提供物质资料的制造业为主 第三次产业为以非物质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包括商业在内的服务业,12.1 产业结构分类,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十大项:(1)农业、狩猎业、
3、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和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和旅店业(7)交通业、仓储业和邮电业(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和商业性服务业(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业(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12.1 产业结构分类,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的产业间关系和以比例为目的的产业划分法,依据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分类方法农轻重分类法-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分成农、轻、重三个部分 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把工业部门分成了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 工业钱纳里一泰勒分类法-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划分
4、为初期产业、中期产业和后期产业 按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需求种类和需求依赖度的不同,将国民经济各产业划分为劳动集约型产业、资本集约型产业和技术集约型产业,农轻重分类法,“农”:大农业,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轻”:轻工业,轻工业的产出主要是消费资料的产品“重”:重工业,重工业主要是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 该方法具有比较直观和简便易行的特点,可以大致反映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对宏观上进行国民经济的计划和控制有相当的实用价值 这种方法只能适用于工业化发展程度较低的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分类方法的应用也日趋减少,霍夫曼
5、的产业分类法,消费资料工业包括了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和家具制造业 资本资料工业包括了冶金及金属制品工业、一般机械工业、运输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 其他工业包括了橡胶工业、木材加工业、造纸工业和印刷工业等 霍夫曼规定,当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属于资本资料的产业划分为资本资料工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属于消费资料的产业划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而那些难以用上述原则进行划分的产业,则统统列入其他工业。,钱纳里一泰勒分类法,初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着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中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后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后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6、 这种分类法有利于在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深入考察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问存在着关联效应;还有利于政府部门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产业的不同特征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按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劳动集约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其范围可用一个产业的就业系数来界定 资本集约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一般可用资本系数来对其范围进行界定 技术集约型产业也称为知识集约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技术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12.2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产业
7、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是对应的,这种对应关系主要表现在不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会做出相对应的调整,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来看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工业化发展的阶段与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五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 总的来说,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阶段相对应,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工业化过程,主导产业的转换与产业结构变化,主导产业的种类决定了产业结构的主要类型和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 按照主导产业的特点,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是:(1)农业为主导的阶段(2)轻纺工业为主导的阶段(3)原料和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阶段(4)低
8、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5)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6)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7)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配第-克拉克定律主要研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变化的规律 主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即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二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问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增加,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
9、,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 主要内容: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回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工业化进程与工业结构演变规律 传统的工业化过程主要分成三个阶段:“重工业化”阶段:工业以轻工业为中心向重工业为中心发展的阶段。重工业化率,是指在国民收人中重工业所占的比例“高加工度化”阶段:工业结构从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发展“技术集约化”阶段:技术密集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工业结构表现为技术集约化,重工业化过程,重工业化过程,是指在工业结构中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的过程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定律: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霍夫曼根据霍夫曼系
10、数的变化趋势,将工业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占据着统治的地位,而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是不发达的,霍夫曼系数约在5附近 在第二阶段,虽然消费资料工业生产的规模仍远远大于资本资料工业,但资本资料工业开始获得了更快的速度,此时的霍夫曼系数大约在25左右 第三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已达到了与消费资料工业基本相当的规模,霍夫曼系数已到达1的附近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开始超过消费资料工业,因此,霍夫曼系数也就降到了1以下,高加工化过程,高加工化过程-在工业发展的重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又表现为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转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趋势 由于加工度越深,附加
11、价值也越大,所以高加工度化过程也被称为高附加价值化过程工业的高加工度化过程意味着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工业产品的加工程度不断加深,当原材料工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以后,其增长的速度将被加工装配型工业所超越,技术集约化过程,工业的发展过程在其重心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移,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装配工业转移的同时,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而言,还经历了由劳动力集约型向资本集约型进而向技术集约型工业转移的过程,这就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集约化过程,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国际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国际投资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其他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供给
12、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供给因素从广义上来说包括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提供劳动力的人口、投资(包括国内资金供应和外来投资)、商品供应、进口、技术进步等,也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环境,还包括体制和人的思想、观念等因素,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1、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一般情况下,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其产业结构或多或少地具有资源开发型的特性 资源匮乏的国家就不可能形成资源开发型的产业,最多只能成为资源加工型的产业结构,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2、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程度和人均资源拥有量以及可供给能力的程度 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资金又缺乏的因家应该多发展劳动密集型
13、产业;劳动力不足而资金比较充裕的国家应该多发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3、技术进步 技术水平的不同决定了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技术进步又引起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力来自比较生产率的差异,它表现为:生产要素从比较生产率低的部门向比较生产率高的生产部门转移;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主要取决于部门之间生产率增长速率的差异。不同的部门由于创新和技术进步速度的不同,其生产率增长速度也是不同的。,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4、资金供应状况 资金供应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一方面包括资金的充裕程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包括资金向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向偏好对产业结构的影
14、响。前者主要是资金总量方面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储蓄率、资本积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后者主要是投资结构方面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主要受投资倾斜政策、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利率、资金回报率等方面的影响。投资是产业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5、商品供应状况 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较大影响的商品包括原料品、中间投入品、零部件、进口品等商品 后向关联系数越大的产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就越大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也是在基础产业、上游产业或后向关联系数较大的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后,下游产业或前向关联系数较大的产业才能得到比较大的发展,供给
15、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6、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国内环境因素和国际环境因素,或称作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环境因素 一国的国际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等其他环境对该国的产业结构变动有很大的影响,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1、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变动与人口数量、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周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1)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2)个人消费结构(3)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4)消费和投资的比例,(1)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一般地说,人口愈多,消费需求的绝对量就愈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人口的增加将会降低一国的人均国
16、民收入水平,阻碍该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和国民收入都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产业结构已经进入高度化阶段,人口的适度增加将会有助于稳定现有的产业结构并使其进-步合理化。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促使需求总量的增长,需求总量的变化又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2)个人消费结构,在需求结构中,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最大的是个人消费结构 个人消费结构不仅直接影响着最终产品的生产结构和生产规模,而且间接地影响中间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中间产品的产业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消费的需求总量会扩大,而且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消费物品的档次更加
17、趋于高度化,个人需求趋向多层次和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结构将会带动多层次的产业结构的递进升级。,(3)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是一种重要的需求结构 中间需求是指对中间产品的需求 最终需求是指对最终产品的需求 中间产品是指需继续投入生产过程,并在生产过程中一次转移全部价值的产品,如原材料、零部件等 最终需求产品是指不再需要进入生产过程,即可供人们消费或投资之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的需求结构决定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的内部结构;最终产品的需求结构决定着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的内部结构。,(3)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决定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比例的主要因素是三方面:专业化协作水平-专
18、业化程度越高,产出的最终产品对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越大 生产资源利用率-生产资源利用率越高,相同产出的最终产品对中间产品消费需求减少;反之,就增大 最终产品的性能和制造技术的复杂程度-越复杂则对中间产品的需求量越大,(4)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关系直接决定了消费资料产业和资本资料产业的比例关系;消费和投资比例的变化直接引起消费资料产业与资本资料产业的比例变化。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很好地说明了消费和投资比例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2、投资需求 投资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和产业扩张的重要条件之一 投资结构:资金向不同产业方向投入所形成投资配置量的比例 不同方向的
19、投资是改变已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新的需求投资,将形成新的产业而改变原来的产业结构;对部分产业投资,将推动这些产业比未投资的部分产业以更快的速度扩大,从而影响原有产业结构;对全部产业投资,但投资比例不同,则会引起各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国际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国际贸易是通过本国产品出口刺激本国需求增长和外国产品的进口以增加国内供给来影响本国产业结构的 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的主要影响有:资源、商品、劳务的出口,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国内紧缺资源、劳务的进口,可以弥补本国生产该类商品的产业不足,同时进口某些新产品、新技术还对开拓本国市场、为本国发展同类产业创
20、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有些商品的进口,也可能会对本国某些产业的发展起抑制作用,国际投资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国际投资包括本国资本的流出,即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以及外国资本的流入,即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 对外投资会导致本国产业的对外转移,外国投资则促使国外产业的对内转移 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一是外资企业直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二是外资企业中间产品的供应结构和最终产品的销售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是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间接地影响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其他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还受到政府经济政策和市场等因素的影
21、响 产业结构的变化受到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最直接 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市场给出信号直接引导人们的投资与消费行为,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市场法规与机制的完善程度也成为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之一,123 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主导产业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主导产业: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产业(包括产业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这些关键产业就被称为主导产业 与非主导产业相比,主导产业具有以下的特征:,主导产业特征,1、能引入创新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2、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 3、对其他产业的增长有直接和间接的诱发作用,一般认为通过其扩散效应表现出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有三
22、种形式:“前瞻效应”,即主导产业(产业部门)对新产业、新技术、新原料和新能源的出现产生的诱导作用“回顾效应”,即主导产业产生的对为其提供投入物的产业和部门发展的刺激作用“旁侧效应”,即主导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主导产业的选择,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应根据一国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吸收消化能力、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本国的国情。其次,根据一些制定过产业政策的国家的经验,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还可以参考另外一些选择基准,如需求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关联度基准、过密环境基准和劳动内容基准,以及短替代弹性基准、增长后劲基准和瓶颈效应基准等,需求收入弹性基准,需求收入弹性是需求增长率与收入
23、增长率之比,表示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依赖程度 在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以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使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是符合产业结构变化方向的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采取的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将那些随着收入增长,需求增长幅度最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的公式是:Ei=,生产率上升基准,基本思想是从供应角度对主导产业进行选择,将那些最具备生产率提高潜力,而且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能够成为具有最大相对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这里的生产率是指产出对全部投入要素之比 选择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利于提高一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一般情况下,全要
24、素生产率上升基准与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一致的,即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关联度基准,赫希曼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指出,在产业关联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中关联系数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后向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将这个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的同时发展 一般而言,制造中间产品的产业因其处于产品生产链的中间环节,其发展需要前、后向产业的支持,因而能促进前后向产业的发展。所以,中间产品制造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系数都较大;而制造最终产品的产业已经几乎没有前向产业(不考虑有关消费服务),因此其后向关联系数较大,前向关联系数
25、就较小,关联度基准,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关联度基准可以作为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基准的辅助指标。产业关联度基准的指标是产业关联度,它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之和 影响力系数(i,j=1,2,3,n),感应度系数(i,j=1,2,3,n)Aij 是列昂节夫逆系数矩阵的系数值。列昂节夫逆系数矩阵表示为:(I-A)-1=,过密环境基准和劳动内容基准,过密环境基准要求选择能满足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强化社会防止和改善公害的能力、并具有扩充社会资本能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过密环境基准的着眼点是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 劳动内容基准要求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考虑到发展能为劳动者提供舒适安全和稳定的劳动
26、场所的产业。该标准提出,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成员的满意程度,短替代弹性基准、增长后劲基准和瓶颈效应基准,适合于发展中国家选择主导产业的三项标准:即重点扶植那些无法替代的短缺性产业,满足社会最迫切而又必不可少的需求的短替代弹性基准;重点支持那些对整个产业体系的发展有深刻和长远影响的产业,以保持整个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的增长后劲基准;重点发展那些瓶颈效应大的产业,以减少因瓶颈而造成的摩擦效应的瓶颈效应基准,区域产业结构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区域开发的重要任务和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对区域产业结构效果的评价也就成为区域开发效果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27、1)区域开发中形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资源结构是否适应,能否发挥区域优势;(2)区域产业结构的功能能否承担起全国劳动地域分工的重要任务;(3)区内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如何,即产业之间是否协调;(4)结构的转换能力与应变能力,即向高层次结构转换的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如何;(5)结构性效益的高低,产业结构专门化程度评价,(1)区位商 区位商是用来衡量某一个产业部门专业化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式中:Qij 是i地区j部门的区位商,eij是 i地区j部门的职工人数(或工业产值),eit 是i地区的职工总数(工业总产值),Enj是全国j部门的职工人数(工业产值),Ent是全国职工总人数(工业总产值)如果Qij
28、1,数值越大,则说明该区域的这一产业产品输出区外的份额就越大,其专门化程度就越高。,产业结构专门化程度评价,(2)结构相似系数结构相似系数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采用的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差异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S12 是结构相似系数,X1i 是区域l中i产业的结构比重,X2i是区域2(一般取作全国)中i产业的结构比重,以系数介于0一1之间,系数值越大,相似程度越高;系数值越小,相似程度越低。通过计算区域开发前后的结构相似系数,可以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专门化程度的变动情况,产业结构变化程度评价,结构变动度就是用来衡量一个时期内所有产业部门结构比重变化快慢的指标 在较短时期内,结
29、构变化过快,表明国民经济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且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经济波动。而在较长时期内,结构变化不大,则表明经济发展缓慢或经济发展缺乏潜力结构变动度的计算公式是:式中:Dt 是t期相对基期的结构变动程度,Sit 是t期i产业的结构比重,Si0是基期i产业的结构比重 结构变动度的计算也可采用欧洲经济委员会判断制造业结构的方法,其公式为:,区域产业结构变动模式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变动模式评价的依据是HS帕洛夫提出的产业转移分析理论 该理论对工业结构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概括,认为区域经济增长中客观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转移因素作用。一是比例转移,一是差异转移 比例转移:量度全国范围内结构变动对区域
30、经济增长的影响,即如果一个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同时又是全国范围的低速增长部门,则比例转移下降;反之,则比例转移上升 差异转移:量度区城工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即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过程可能由本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推动,尽管这种产业可能是全国范围内的衰退产业或低速增长产业 比例转移和差异转移之和就是总的经济转移,即两种不同的工业结构变动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总和。该理论重要意义在于它指出了各区域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各区域有可能采取多种多样的适宜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增长模式 用产业转移分析理论来评价区域产业结构,需计算如下三种指数:总体转移指数、比例转移指数和差异转移指数,产业转移分析理论,
31、(1)总体转移指数总体转移指数,即总的转移份额,是两个变量之差,即实际的区域经济变化和按全国平均变化速度计算的区域经济变化之差,它包括比例转移和差异转移两部分,其计算公式为:式中:Sa 是总体转移指数,Ejt 是j地区t期的工业总产出量,Ej0 是j地区基期的工业总产出量,Et 是全国t期的工业总产出量,E0 是全国基期的工业总产出量。若Sa 0,表明区域工业产出总量增长高于全国水平,意味着该区域经济发展较快;若Sa=0,表明区域的工业产出总量增长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持平;若Sa 0,则表明区域工业总产出量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意味着该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产业转移分析理论,(2)差异转移指数
32、差异转移指数是用以量度区域工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经济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式中:Sd差异转移指数,Eijt 是j地区i部门在t期的产出量,Eij0 是j地区i部门在基期的产出量,Et是全国i部门在t期的产出量,E0是全国i部门在基期的产出量。若Sd 0,表明区域内存在着比较优势部门,且支持了区域的经济增长。若Sd=0,表明区域比较优势部门未对区城经济增长产生显著作用。若Sd 0,表明区域比较优势部门衰退,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产业转移分析理论,(3)比例转移指数 比例转移指数是用来量度全国范围内工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经济指标。其计算公式为:Sp 其中:Sp比例转移指数,Ei
33、t 是全国i部门在t期的产出量,Eio 是全国i部门在基期的产出量,Et是全国在t期的总产出量,E0 是全国基期总产出量,Eij0 是基期j区域i部门产出量。若Sp 0,表明区城工业体系中拥有全国工业结构变动中高速增长的部门,且支持了区域的经济增长。若Sp=0,说明区域工业体系中拥有全国工业结构变动中高速增长部门,但对该区域的经济增长影响并不显著。若Sp 0,说明区域工业中不存在全国工业结构变动中的高速增长部门。,常见的产业结构变动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与全国工业结构变动趋同模式:即当Sp/Sa 0.5时,也即在一定时期内,区域主要依赖发展那些在全国工业结构变动中高速增长的部门来促进该区域的经济
34、增长。区域优势产业主导模式:即当Sp/Sa=0.5时,区域产业结构向区域优势产业倾斜,也即在一定时期内,区域主要依靠发展本区域的优势产业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平行发展模式:即当Sd/Sa=Sp/Sa时,区域产业结构既发挥了区域优势,又与全国产业结构变动一致,也即在一定时期内,区域充分利用了全国工业结构变动及区域比较优势产业的双重有利条件来促进本区域的经济增长。,常见的产业结构变动模式,124 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过程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过程。合理化是高度化的基础,没有合理化,产业结
35、构的高度化就失去了其基本的条件,不但达不到升级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发生结构的逆转。高度化是合理化进一步发展的目的,合理化的本身就是为了使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进行转化,失去了这一目的,合理化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1、产业结构转换与升级一国产业结构本身存在着结构转换和不断高度化的问题 产业结构的转换一般是指该产业结构系统发生了较大的结构性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则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的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换过程,也可将其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 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由有规律的结构转换来完成的,产业结构的高度化,2.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衡量标志 国际上似乎还没有比较通行的方法。在此,我们介绍两
36、种衡量的方法:(1)“标准结构”方法(2)相似性系数法,“标准结构”方法,标准结构方法是将一国的产业结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平均高度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程度库兹涅茨在研究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时,不但通过时间序列的数据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进行了分析,而且还通过横截面的数据对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这种方法,库兹涅茨提出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标准结构”。根据“标准结构”就能了解一国经济发展到哪一阶段以及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程度,相似性系数法,相似性系数法以某一参照国的产业结构标准,通过相似性系数的计算,将本国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国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
37、结构高度化程度的一种方法 设A是被比较的产业结构,B是参照系,X 和X,分别是产业i在A和B中的比重,则产业结构A和参照系B之间的结构相似系数S,为:S=,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及表现形式,1、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动因 如果我们将一国的产业结构看成一个系统,则影响一国产业结构的因素,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供给(2)需求(3)环境,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因,影响产业结构三方面的因素(即要素的供给、市场的需求和环境的满足)互相作用趋于一致时,就会促使产业结构朝更高阶段发展,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 创新,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就是导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可大大地提高潜在的产出能力。
38、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 创新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表现:(1)创新导致了技术的进步(2)创新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和实现环境,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就是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是通过主导产业的更替,不断地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由单个产业充当主导产业的角色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现象几乎是不再可见,而越来越多的场合是由一组产业形成一个“主导产业群”来带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向高级演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1、
39、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适应问题;三次产业以及各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发展的协调关系问题;产业结构效应如何充分发挥的问题 产业结构合理化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判断产业之间是否具有因其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能力 产业结构不协调,其主要原
40、因有两个:第一,供给结构的变化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其表现形式有三种:(1)需求结构变化,供给结构不变,造成供应不足(2)需求结构变化,供给结构的变化滞后,造成供应滞后(3)需求结构变化,供给结构的变化过度,造成供应过剩 第二,需求结构的变化不能适应供给结构的变化,其表现形式有三种:(1)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不变,造成需求不足(2)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滞后,造成需求滞后(3)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过度,造成需求过度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标志是: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社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顺畅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
41、发展,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社会需求得以实现,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容,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内容产业结构的协调不是指产业间的绝对均衡,而是指各产业之间有较强的互补和谐关系和相互转换能力。只有强化产业间的协调,才能提高其结构的聚合质量,从而提高产业结构的整体效果 产业之间是否处于协调状态,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l)产业素质之间是否协调,即相关产业之间是否存在技术水平的断层和劳动生产率的强烈反差(2)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是否协调。产业之间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联系表明了产业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协调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有两个基本特征
42、:一是相互服务,二是相互促进(3)产业之间的相对地位是否协调(4)供给是否与需求相适应来判断产业之间是否处于协调状态,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我国理论界在论证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判断标准:(l)国际基准:即以钱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产业结构为依据,来判断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产业结构是否达到了合理化(2)需求结构基准:即以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程度作为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两者适应程度越高,则产业结构越合理;相反,两者不适应或很不适应,则产业结构不合理(3)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即以产业间的比例是否平衡作为判断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
43、基准,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比较与测定(1)国际比较法:即以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为基础,将某一国家的产业结构与相同国民生产总值下的标准产业结构加以比较,偏差较大时即认为此时的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2)影子价格分析法:可用各产业部门的影子价格与其整体影子价格平均值的偏离程度来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偏离越小,产业结构就越趋于合理(3)需求判断法:即判断各产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与相应的对该产业产品的需求是否相符,若两者接近或大体接近,则目前的产业结构是较为合理的(4)需求适应性判断法:即判断产业结构能否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而自我调节,使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实现社会生产的目的(5)结构效果法:即以产业结构
44、变化引起的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变化来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在向合理的方向变动,若结构变化使国民经济总产出获得相对增长,则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是正确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途径,1、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过程及其收益 从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调整过程来看,主要有如下两个过程:一是在部门、行业之间不断进行调整、协调,使之趋于均衡的过程;另一过程则是这种均衡被打破的过程。除去特殊情况不论,均衡被打破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需求和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产业结构随之发生调整;二是由于技术进步,某些产业供给能力发生变化,则产业结构需要做出调整以适应相对不变的需求和需求结构。在短期内技术水平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由不
45、合理向合理转变的过程中,其边际收益是递减的,但如果将由于技术进步造成的每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视为整体产业结构变化的“边际”时,边际收益并不是递减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途径,2、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机制和动力 产业结构调整机制是一种根据现有产业结构状态,通过输入某种信号和能量,引起结构的变动,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状态的作用过程 根据输入信号的性质和调整方式的类型,理论上可以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机制分为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1)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济系统的自我调整过程,即经济主体在市场信号的引导下,通过生产资源的重组和在产业部门间的流动,使产业结构尽可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动的过程(2)产业结构调整的计划机制。产业结构的计划调整机制是一种对经济系统的调控过程,即政府向经济系统输入某种信号,直接进行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使产业结构得以变动的过程(3)产业结构的市场调节机制和计划调节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16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