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工程第7章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ppt
《交通安全工程第7章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安全工程第7章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本章内容:第1节生理心理学 第2节 驾驶人与交通安全第3节骑车人特征与交通安全 第4节 行人特征与交通安全 第5节 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教育 复习思考题重点:生理心理学、驾驶人特征、行人特征,2/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第1节 生理心理学,一基本概念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生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它除用人为研究对象外还用各种实验动物为对象,研究心理行为活动的生理学机制。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和生物基础的科学。它和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
2、生物化学、内分泌学、神经学、精神病学、遗传学、动物学以及哲学等都有密切关系。,3/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二、交通心理学交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交通系统中驾驶人和行人在交通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学科。交通心理学的一般研究内容有:驾驶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平衡感觉、情绪、注意力、反应等特性及其与驾驶机能的关系。道路线形、坡度、交通设施、交通环境对驾驶人的心理作用。酒精和药物对驾驶人驾驶机能的影响,以及驾驶人体内酒精含量的检查方法。,4/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驾驶人驾驶疲劳的规律、测定方法和指标。驾驶人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
3、的检查方法与考核方法。车辆内仪表盘、操作设备、音响设备、安全设备等人机设计等对驾驶人产生的心理效果。车辆外形、喷漆颜色、头灯位置、安全设备等对行人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同年龄和性别的骑自行车人在不同交通条件下产生的心理反应与行为的规律。行人过街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行人肇事与本人年龄、性别、过街速度、过街地点及道路宽度的关系。交通宣传方法及其效果。,5/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的研究方法:宏观定性方法,例如调查问卷法、面对面问询法;宏观定性定量方法,例如现场观察法;微观定量方法,例如实验法,其中又包含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等。驾驶人的生理心理波动与交
4、通安全的定量关系,这主要体现以下2个方面:(1)在正常的交通环境下,驾驶人生理心理(肌电、皮电、脑电、脉搏、呼吸等)的突然波动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宏观定性定量方法,例如现场观察法;(2)交通设施(道路照明、交通信号、交通标志等)的变化(或一种新式交通设施)对驾驶人生理心理的影响,进而反映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交通心理与交通行为密不可分。心理状态会对驾驶行为造成影响。,6/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第2节 驾驶人与交通安全,一、驾驶人生理特征与指标 在宏观上,可以表现在性别、年龄、血型、视觉、听觉、疲劳等。在微观上,可以表现在心电(ECG)、脑电(EEG)、呼吸(RESP)、肌电(EMG)
5、、皮电(EDA)等。在对驾驶人的驾驶过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时,一般这几个微观的生理参数来表征驾驶人的基本生理特征。,7/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1.心电(ECG)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内,伴随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而产生生物电的变化,这些生物电的变化称为心电。人的一个完整心电波形图如图7-1所示。,图7-1 心电波形图,8/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当驾驶人遇到危险境地时或者驾驶人处于复杂的交通环境时候,其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可以使用心电这个生理参数来衡量某些交通设施或某些交通形势对驾驶人的影响。驾驶人的疲劳程度与机体的唤醒水平密切相关,心电可以作为判断驾驶
6、疲劳的一项重要生理指标。行车过程中,驾驶人的心率主要与车速和行驶时间相关。车速越高,心率也越快,行车越不安全;随着行驶时间不断加长,心率会逐渐变慢,此时表现为驾驶疲劳。,9/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脑电(EEG)人在思考时,磁场发生变化,形成生物电磁场,从而产生一种电波叫脑电波。脑电波的频率变动范围一般在1-30Hz,根据脑电频率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4个波段:(1)波:频率8-13Hz(2)波:频率13-30Hz(3)波:频率1-4Hz(4)波:频率4-8Hz 脑电信号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客观指标,不仅可以用于脑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亦可用于反应驾驶人的心理及脑疲劳等问题。,10/
7、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3.呼吸(RESP)呼吸幅度代表被试每次呼吸时的呼气/吸气量,是一个相对值;呼吸频率为每分钟的呼吸次数。这两个指标均可反映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的呼吸情况。呼吸频率随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而异,成人平静时的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16-18次。呼吸能反映人的体能状况,肺活量小,呼吸频率快的驾驶人体能相对较差,长时间行车时容易疲劳,也易发生事故。,11/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4.肌电(EMG)通常将人体骨骼肌电信号称为肌电信号。肌电显示了肌肉活动的大小,反映肌肉紧张和放松的程度。在临床方面,肌电信号可以用于高血压,焦虑,社交恐怖,考试应激,睡眠障碍,疼痛,磨
8、牙,惊恐发作,康复医疗,心身放松训练等。5.皮电(EDA)皮电的高低能反映情绪的变化情况:情绪紧张、恐惧或者焦虑情况下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表面汗液增多,引起导电性增加而致皮电升高;情绪平静时,皮电降低。,12/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二、驾驶人生理特征与交通安全 1.性别与交通安全男女在各个方面有差别,但是相关调查表明,男女驾驶人在交通违章违法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别。驾驶前饮酒,强行超车男驾驶人比女驾驶人多。在通常驾驶条件下,男女驾驶人对事故的处理能力差距不大,而在紧急情况下,出现明显不同。在学习驾驶的时间上,驾驶职业选择上应对女性有更高要求才可能保证交通安全。,13/104,第7章
9、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年龄与交通安全美国某公共汽车公司对各种年龄驾驶人16万公里行程交通事故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事故的发生对于年龄来讲呈现浴缸型曲线。年轻驾驶人,老年驾驶人都存在着对交通安全产生影响的不利因素。3.血型与交通安全交通事故与人的血型有关,尤其在女性方面更为突出。有关研究认为:A型血的人机智、细心、谨慎,对周围善加观察,因此,事故较少。,14/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4.视觉与交通安全1)视力视力是指人眼能分辨物体形状、大小、颜色的能力,分为静(体)视力、动(体)视力、夜视力。静视力是指在光线充足条件下,人和视标在静止状态下所检查的视力。动视力是指在光线充分条件下,人和
10、视标处于运动(一方运动或双方皆动)状态下所检 查的视力。夜视力是指人在光线微弱条件 下,即暗环境中分辨方向、识 别物体大小、形状及运动状态 的能力。,15/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的视力属于动视力。一般来说,动视力比静视力低10%-20%,特别情况下比静视力低30%-40%。人的视力随运动速度的提高而下降,车速越快,视力下降得越多。表7-1是测定不同车速下驾驶人对同一标志的判读距离,标志上字高为40cm。表7-1 车速与判读距离关系,16/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动视力除受车速影响外,还随照明强弱、目标与背景亮度对比、目标呈现时间、相对运动的方向与方式
11、、驾驶人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在目标角速度不同的环境下驾驶人的动视力是不同的。相同环境下不同年龄驾驶人的动视力亦不同,年龄越大,伴随目标角速度的升高,动视力下降得越多。如图7-2、7-3所示。,17/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18/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视野视野是指人的两眼注视某一目标时能够看得见的最大空间范围,包括静视野和动视野。静视野是指在静止状态下,头部不动,两眼注视前方时,眼睛两侧可以看到的范围。动视野是指在静止状态下,头部不动,但眼球可以转动时,所能够看见的范围。,19/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静视野和动视野可以用角度来衡量。一般正常人双眼
12、同时注视同一目标时,视野大约120,左右重叠,双眼视野比单眼视野的范围大,如图7-4所示。,图7-4 驾驶人视野图,20/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车辆在运行过程中,驾驶人视野与行车速度密切相关,车辆运行速度越快,驾驶人越注视远方,即注视点前移,视野越窄。驾驶人的视野随车速变化的基本规律如图7-5所示。图7-5 视野随车速变化规律,21/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3)视觉适应适应是一种感觉现象,因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视觉适应是视觉器官的感觉随外界亮度的刺激而变化的过程。当外界光线突然发生变化时,人眼更会出现短时间的视觉障碍,这就是人眼的适应过程。光线突然由明
13、亮变暗淡的适应过程,称为“暗适应”反之称为“明(光)适应”。,22/104,第7章 人的因素交通安全,暗适应 暗适应过程指人从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进人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该过程需要3-6min(完全适应还需更长)。暗适应前的曝光愈强,人的暗适应过程中视觉感受性的阈限值越高。图7-6是对3种不同强度白光适应之后人的暗适应曲线。,图7-6 对不同强度白光预先适应后的暗适应过程,23/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明适应明适应是指人从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进人亮处时眼睛的适应过程。明适应相对于暗适应来说相对较快,一般1min之内即可完全适应。在明适应条件下,突然的强光刺激会暂时降低视力,这种现
14、象称为闪光盲。在长隧道的出口处,设置转弯反光镜时都应避免过强的闪光,以保护驾驶人的视觉功能,减少事故发生。有关研究表明:驾驶人的动视力、夜视力的异常与交通事故直接相关。,24/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5.听觉与交通安全 在复杂的道路交通中,除了视觉之外,听觉也是获取交通信息量多的感知器官。1)人的听觉基本能力听觉感受性 驾驶人听觉的特点是感受性有极 宽的动态范围。听觉掩蔽 掩蔽是心理声学中很重要的效应,它不仅说明一个声音怎样影响另 一个声音,透过它还有助于了解 人耳的频率分辨。,25/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听觉与行车安全 听觉信息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反应快,听
15、觉为0.12-0.16s,视觉为0.5-2.08;二是刺激强,行车中,听惯了各种声音后,如突然有异样的声音出现,则会立即引起驾驶人的注意。在车辆运行速度的判断中,听觉也起作用,而且根据试验,对速度的判断,听觉要较视觉的误差小。在行车过程中,常常是由听觉发现故障信息,然后再由视觉加以确认具体故障,以保障安全行车。,26/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6.疾病与交通安全近些年,由于疾病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层出不穷。对驾驶人来讲,在病态下开车,其注意力、视动作反应能力会大大降低;动作不协调,准确性和速度也会下降。慢性病同样会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性。,27/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7.
16、食用药品(毒品)与交通安全1)药物近年来,因服药后驾驶车辆导致的交通事故明显增多。下面列出几种药物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抗过敏药:服用后可能出现嗜睡、眩晕、头痛、乏力、颤抖、耳鸣和幻觉等症状,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镇静催眠药:服用后可引起嗜睡、乏力、头痛、头晕、运动失调等副作用。解热镇痛药:如使用剂量过大,可出现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大量出汗,甚至虚脱等副作用。以上药物的副作用均可影响驾车的安全,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驾车时应尽量不服用以上药物。,28/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毒品“毒驾”是吸毒驾驶的简称。“毒驾”是指未戒断毒瘾的患者和正在使用毒品的驾驶人驾驶机动车的
17、不安全行为。“毒驾”者吸毒后产生的精神极端亢奋甚至妄想、幻觉等症状,会导致驾驶人脱离现实场景,判断力低下甚至完全丧失判断,其造成的后果不亚于酒驾,甚至比酒驾还严重,它将对他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29/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三、驾驶人心理特征与交通安全1.感觉及知觉与交通安全1)感觉与知觉的定义感觉 感觉是指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其头脑中引起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的产生需要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二是感觉器官的感知能力。知觉 知觉是人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各种属性的整体性、综合性反应。知觉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之分。感觉和知觉越丰
18、富,在驾车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就越多。,30/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感觉与知觉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与驾驶行为有着密切关系,主要包括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等。知觉可分为空间、时间、运动知觉,这三种知觉对驾驶安全都有重要作用。平衡觉与行车安全 平衡觉异常迟疑,在起伏、盘旋的山地驾驶中,很难准确地判断行车方向;异常灵敏,也难以适应次级路面特别是山地驾驶。,31/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空间知觉与行车安全 空间知觉是驾驶人对交通环境中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时间知觉与行车安全 时间知觉越长,驾驶人越容易产
19、生急躁、厌烦、拖拉和松劲情绪,以致影响安全驾驶。运动知觉与行车安全 运动知觉,一般指对物体空间位移和运动速度的知觉。在行车中,车辆和车外物体都在运动,对车辆运动方向和速度知觉是否正确,确实关系到行车安全的重要问题。错觉与行车安全 引起错觉的基本原因是复杂多变的交通环境及其自身因素的干扰,安全生产管理者及驾驶人均应充分认识错觉对行车安全的影响。,32/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注意特性与交通安全1)注意定义及分类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对象的指向性是指人的认知活动指向所关注的对象而同时离开其他对象;意识的集中性是指人将所有精力集中在所选择的对象上,同时对其他对象加以
20、抑制。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主要是由事物的外部特征引起机体的定向反射而产生的。,33/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2)注意能力的判断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知觉到对象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认识的高度选择状态能够延续时间的长短,即注意能够长时间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注意的分配与转移注意的分配是指注意在几种认识活动上的分配,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34/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3.情绪与交通
21、安全1)情绪的定义人的情绪是一种心理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2)情绪的特点人的情绪具有两极性,即积极的体验和消极的体验。各种不同的情绪体验都会给汽车驾驶人在行车安全上带来不同的效应,积极的情绪起正作用,消极的情绪起负作用。大量的交通事故案例表明,驾驶人带消极情绪驾车而发生的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总数的70%。,35/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3)驾驶人情绪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情绪对人的认识、意志、行为和个性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机动车驾驶人,其情绪对行车安全至关重要。具体说来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不良情绪会导
22、致驾驶人注意力不集中 不良情绪会妨碍驾驶人技术正常发挥不良情绪会让驾驶人感到疲劳不良情绪会驱使驾驶人不讲职业道德,36/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4)“路怒症”对行车安全的影响路怒症是指驾驶人本人对其他驾驶人的驾车行为(超车、变道、加塞等)产生反感乃至愤怒的一种心理及行为的表现,这种行为或延伸为攻击性或威胁安全的方式驾驶车辆。路怒症的发生于驾驶人的性格、心理素质、工作压力、交通拥堵、赶时间等有关系。不良情绪会导致驾驶人注意力不集中。视频案例23:路怒症,37/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路怒症主要有6种表现症状:开车“骂人”成常态。驾车情绪容易失控,一点堵车或碰擦就有动手冲动
23、。喜欢跟人“顶牛”,故意拦挡别人进入自己车道。开车时和不开车时脾气、情绪判若两人。前面车辆稍慢就不停鸣喇叭或打闪灯。危险驾驶,包括突然刹车或加速,跟车过近等。,38/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路怒症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绪与行为,带着愤怒情绪开车,不仅给自己带来交通事故,还会造成交通不便,严重者造成交通伤害等。路怒症造成的可能影响如下:(1)引发或加重交通拥堵开车(2)引发交通事故(3)可导致刑事案件(4)不利于驾驶人身心健康(5)不利于驾驶人的人际关系,39/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缓解路怒症的基本方法:(1)留够较为充足的时间(2)避免不良情绪干扰(3)开车别在路上争吵(
24、4)出门前准备周全,40/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4.性格与交通安全调查分析发现,那些能够安全驾驶车辆的驾驶人适应性都比较强,热爱生活,关心他人,遇有紧急情况,镇定自若,妥善处理;那些事故多的驾驶人,一般来说,缺乏生活规律,协调性差,比较情绪化,对别人漠不关心,并且容易冲动。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驾驶人应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加强学习努力弥补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41/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四、驾驶人信息处理过程 驾驶人驾驶车辆在道路上正常行驶时,需要不断地认知情况、确定措施并实施操作。认
25、知情况确定措施实施操作这一过程,实质就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驾驶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如图7-7所示。,42/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图7-7表示由环境获得信息,由接受器(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等)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信息处理部(中枢神经系统),经思考判断作出决定,然后经传出神经系统传递到效果器(手、脚等运动器官),从而使汽车产生运动。驾驶人对信息的处理,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进行,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及时准确地对信息进行处理是安全驾驶的关键。,43/104,第7章 人的因素与交通安全,五、驾驶人反应特性与交通安全反应是由外界因素的刺激而产生的知觉行为过程。反应特性的含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交通安全 工程 人的因素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16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