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ppt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与饮食文化,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第一节 民间节日风俗,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汉代又称“元正”,晋代又称“元辰”,北齐时又称“元春”,唐代又称“元朔”。我国历史上元旦在哪一天也不尽统一。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复到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遂将农
2、历元旦改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第一节 民间节日,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日,即春节。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小年”,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的祭礼“五祭”之一。1、除夕 贴对联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鱼、饺子、汤圆、年糕 除夕拜年,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第一节 民间节日,苏东坡守岁诗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尤可夸。”清代诗人赵翼在85 岁高龄时曾作除夕诗:“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第一节 民间节日,2.正月初一 拜年“年”的正式称谓在周
3、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首在汉朝。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又称“三朝”、“元朔”。又有“上日”、“三朔”、“三始”等别称。初一早上开门大吉,先放“开门炮仗”,爆竹之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第一节 民间节日,正月开始占岁。汉代东方朔的岁占称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第一节 民间节日,3.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归宁”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第一节 民间节日,4.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有
4、些地方俗称“赤狗日”,这一天不出门,不宴客。初三又叫“小年朝”,应该祭祀祖先和诸神,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初三日,有的商店开始营业,俗称“初三开店门”。初三是俗传“老鼠娶亲”的日子。“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第一节 民间节日,5.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有“接神”的习俗。家家户户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烧金纸、神马。此外,初四不动刀、剪。,第一节 民间节日,6.正月初五 初五也叫“破五”,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全家庆贺。关于财神,民间有很多传说:宋朝蔡京 赵公明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第一节 民间节日,7
5、.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送穷”,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神。“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图经)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第一节 民间节日,马日,古称“挹肥”,第一节 民间节日,8.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也称“人日”、“人胜节”、“七元”。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是吉祥,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人口平安。正月初七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第一节 民间节日,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魏晋后更开始被重视。古人会于人日
6、当天戴上“人胜”(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后,皇帝会赐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群臣。,第一节 民间节日,9.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吃元宵,挂彩灯,放焰火,观灯游玩。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夜,又称为元夜或元宵。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宋朝时,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到明代更延长到十日。,第一节 民间节日,第一节 民间节日,二、花朝节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
7、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第一节 民间节日,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唐代诗人方干诗云:“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目前,花朝节仅存在于中国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第一节 民间节日,红楼梦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第一节 民间节日,三、上巳节 阴历三月初三为上巳节。先秦时,这个节日是定于三月的第一个逢巳的日子,曹魏以后,把它固定在三月初三,不管它是否逢巳。游戏:“流觞”。后汉书礼仪志载:“三月上巳,官民
8、皆挈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f)除去宿垢痰为大挈。”杜甫的丽人行写道:“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第一节 民间节日,第一节 民间节日,四、清明节 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为寒食节。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等风俗。汉代定为“禁烟节”。唐代诗人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第一节 民间节日,每年公历4 月5 日前后,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万物欣欣向荣,使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因而称为清明。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距很近,许多地区的人们往往合二为一,以清明节
9、来融合两个节日的内容。,第一节 民间节日,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始、“初”的意思;“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所谓“端午”就是“初五”。由于午时艳阳高照,阳光灿烂,故又名“端阳”;端午节这天,月、日皆为五,故又称“重五”;端午节用菖蒲避邪,故又称“蒲节”。端午节的来源众说纷纭。,第一节 民间节日,第一节 民间节日,六、乞巧节 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七月初七又叫女儿节。这一天又叫“避节”。农历的七月初七,有时恰逢天气晴朗,民间有晾晒衣物和书籍的习惯。晋书阮咸传:“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锦绮粲目。成以竿挂大犊鼻
10、于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兔俗,聊复尔耳!”,第一节 民间节日,六、乞巧节,七、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又叫“七月半”、“鬼节”等。每到此时,寺庙里有盂兰菊会,超度亡灵。市场上可以买到冥衣、明菜花、油饼等,用来祭祀祖宗并预报秋收。,第一节 民间节日,第一节 民间节日,八、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自古有赏月、拜月、吃月饼的习俗。到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成为我国民俗中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民国元年,规定:以元旦为春节,以端午为夏节,以中秋为秋节,以冬至为冬节。中秋节吃月饼。月饼又称为“团圆饼”。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古时候,还设案焚香,祭祀太阴星君(月神)。,第一节
11、民间节日,第一节 民间节日,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九九重阳的说法,最早见于易经,重阳节的月、日恰逢双九,两阳相重,古曰重阳。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 梁人吴均续齐谐记,第一节 民间节日,十、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又叫“佛成道节”。据周密武林旧事 卷三载:“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每到这一天,群僧集会,诵经演法,用香谷及各类果实作粥供佛,以资纪念。腊八蒜,第一节 民间节日,第一节 民间节日,酒 文 化,酒文化,酒 文 化,一、酒的产生和发展 据古籍世本记载最早酿酒的是仪狄。另
12、有传说认为周代的杜康发现了酿酒的方法,杜康就成为酒的代名词。杜康比仪狄晚了一千多年,距今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饮酒习俗的普及在有文字记载时就出现了。传说夏桀建造“酒池肉林”。在周代政府已设置专门管理酿酒的“酒正”。1987 年在殷墟发现了酿酒作坊遗址,遗址中有密封完整的商代古酒。酿酒业从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由政府专营制度。,酒池肉林,二、酒器、酒具的使用 伴随着酿酒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酒器也由原来的陶器、青铜器、木器发展到金银器、瓷器等,酒器成为我国酒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在考古发现的早期酒具多为陶器。商周时代出现了红铜、青铜酒器,常用的贮酒器有壶、樽等;盛酒器有角、缶、罍(li)、彝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 节日 民俗 饮食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15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