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的演变.ppt
《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的演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的演变.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的演变介绍唐长孺先生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1911-1994):江苏吴江人。著名历史学家。早年治辽金元史,后转入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出版了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山居存稿、唐书兵志笺正、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多种重要学术论著,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是唐先生一生研究的总结之作,是先生对中国三至九世纪这一时期历史的宏观把握和高度的理论概括。,中国三至九世纪,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这既是一个从长期分裂走向稳定统一的时代,又是我们这个民族从低谷走向高度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有
2、三个方面的历史变化应给予充分重视:一、魏晋时期的变化;二、南北朝的差异;三、唐代历史的变化。,一、魏晋时期的变化(一)社会经济的变化:首先表现在这一时期人口的减耗。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竞起,割据混战,战争频繁,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经济遭受极大破坏。曹操蒿里行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仲长统昌言理乱篇云:“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由于长期的战争,导致大片的土地荒芜,无数人民死于战乱,或者向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转移。因此,这一时期人口的减耗十分严重。,试以三国时期户口数与东汉永寿三年(157)相比:朝代 时间 户数 口数 东汉 永寿三年(157)10677960
3、56486856 曹魏 景元四年(263)663423 4432881 蜀汉 炎兴元年(263)280000 940000 孙吴 天纪四年(280)523000 2300000由此可见,三国时期著籍户口总数约为1466423户,7672881口。与东汉相比,户数下降近86.3%,口数下降86.4%强。户口的下降幅度实在惊人,故时人多称当时的户口仅及汉代的一郡。,这种情况到西晋太康年间才稍有改变。晋书卷14地理志上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平吴后,全国有户2459840,口16163863。尽管如此,比起东汉而言,仍相差甚远。这些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人口减耗的严重。当然,户口的减耗,除了天灾人祸外,
4、还有其它一些原因,如不少人口流入私门,成为地主田庄的佃客和依附人口,这部分人属隐漏户口,不纳入国家的掌控之中。,其次是劳动者身份地位的下降,尤其是客的卑微化与普遍化。客一般指外地人,相对于宗族而言,非宗族成员是客;相对于乡里而言,外乡人是客。客本无身份低微之意。但在西汉中叶我们见到了奴客连称或奴客互称的例子(汉书卷67胡建传)。说明客的地位开始有了下降。但最初客的卑微化主要体现在对官僚豪强生活和权势的依附上,而不是在土地上。明确记载宾客从事生产劳动的是后汉书卷24马援传。马援的宾客有一部分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劳动,被称为“田户”,收获与马援对半分成。这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标志着由随从性质的客开始
5、向近似农奴的分成制佃农转变。,到了东汉后期,豪强拥有的客越来越多,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强烈。三国志卷38蜀书糜竺传记其“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巨亿”,又记糜竺曾送给刘备“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其中一部分奴客即从事于农业生产劳动。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曹魏和孙吴政权都曾在自己的统治区内大规模推行屯田,屯田上的劳动者即称为“屯田客”。屯田客不属州县,直接隶属于中央大司农,不承担国家的租调力役,收获与官府实行四六和对半分成(用官牛与私牛之别)。屯田实际上是国家的私田,而屯田客则是国家的私客。这样一种经营方式实际上是对当时通行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经营方式的模拟。,曹魏后期还把屯田客赏赐给公卿大臣,孙吴
6、亦是如此,甚至把一般百姓也赏赐给功臣作客,并免除赋役,称为“复客”。此外,一般百姓也因困于官府徭役而纷纷前往投充,于是,以客的名称出现的封建依附者遍布大江南北,成为普遍现象。到了西晋太康元年,颁布户调式,规定各级官员依品占有土地的限额,以及各级官僚贵族荫占田客、衣食客的限额。不管这个限额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实行,但它毕竟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客的私属地位。隋书食货志中有一句话叫“客皆注家籍”,即表明了客的依附关系,也说明这是法律所明确规定的。东汉以来客的卑微化与普遍化进程至此最后完成。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大量的自耕农与自由佃农封建化的时代。,其三是自然经济地位的加重。两汉时期特别是西汉时期,
7、商品货币关系相当发达,商人非常活跃。东汉时期虽稍显逊色,实物交易现象开始增多,但货币仍然是主要的流通媒介,商品经济仍在社会经济中居有一定地位。到了三国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商业活动和私人手工业在一个时期内几乎陷于停顿。当时货币铸造很少,市场上的主要交换媒介是谷物和布帛等实物,钱币基本不通行。曹魏曾将两汉算赋、口钱以丁为单位征收货币的方式,改为民户为单位征收绢布的户调,即是此时商品经济衰落的典型例子。总之,魏晋时期自然经济基本上占据统治地位。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必然会促使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二)政治、军事制度的变化 首先是门阀制度的形成。门阀制度乃形成于魏晋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政治
8、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一些有文化的高门望族垄断了政府的高官要职,士族们按门第、品位的高低,分享政治上、经济上种种特权。家世成为衡量士族子弟身份的最高标准。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门阀制度源于两汉以来的地方大姓势力。,西汉时期的大姓豪族由于受到中央集权的压制和打击,还未有形成像东汉“世仕州郡”“家世仕郡”那样的大姓冠族。东汉政权是在地方大姓的支持和帮助下建立的,这些人大多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士大夫,故清人赵翼说“东汉功臣多近儒”(廿二史札记卷四)。地方大姓势力在东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东汉继续沿
9、用西汉的察举征辟制,东汉各级地方行政机构中的僚属,以及各地贡举的秀才、孝廉、贤良方正、文学等,照例由地方长官从本地人中辟举,而辟举对象首先考虑的是本地大姓子孙,州郡僚属中的那些大吏右职通常由本地大姓所垄断。而大姓冠族每郡只有几姓,因而州郡大吏实际上带有很大程度的世袭性。后汉书、三国志诸传中,有关“世仕州郡”“家世仕郡”的记载不少,可以说,东汉时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所控制的。当然不是所有的大姓冠族子弟都有资格被辟举,最有资格者乃是所谓的“名士”,即有声名者。要得名成为名士,除了自己的道德实践外(“刻情修容”),还必须得到乡里的公认,这就是“乡论”。,太守辟举属僚,举荐秀孝,
10、都必须考虑和依据乡论,而主持乡里清议即操纵乡论的,往往是地方大姓中的名士。东汉时最有名的人物批评家公推郭泰、许劭,尤其是许劭,其与其弟许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则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后汉书卷68许劭传)由此可见,东汉后期的大姓冠族及其代表人物“名士”,一方面通过“世仕州郡”操纵乡论,主持选举,在相当程度上掌握着地方政权;另一方面,又凭借政治文化上的优势和手中的选举权,通过察举和辟举跨出地方,步入朝廷,甚至“世为公卿”。还由于他们在社会上的优越地位,他们往往能占有广大土地,并有条件招纳并荫庇逃亡农民。正因如此,他们最终构成了汉末地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三国政权的上层统治者
11、也主要是从他们中选拔出来的,他们是组成魏晋士族的基础。,曹操虽然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但他不能摆脱传统的大姓名士的势力,他仍然只能从大姓名士中选用他所需要的人才,而且也仍然需要大姓名士推荐他所需要的人才。如曹操所信重的颍川大姓荀彧,就曾向他举荐了不少颍川大姓名士。因此,传统的乡里清议实际仍在起作用。但是,在曹操统治时期,由于战乱中人民转徙流亡,“人士流移,考详无定”,从而影响了乡里清议的贯彻和威力。在此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了。,延康元年(220),曹丕继承魏王、丞相位,吏部尚书陈群建议,设九品官人法,设置郡中正品第郡人,吏部则据其品第加以任用,中正由本郡推举现任朝官的郡人充当。从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历史 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1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