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说课案.ppt
《新文化运动说课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文化运动说课案.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 文 化 运 动,宜宾市三中 许 翔 凌,说 课 内 容,(一)教 材 分 析,课 标 要 求,地 位 与 联 系,三 维 目 标,重 难 点 突 破,本文设置于必修3专题三第二节,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地位及前后联系,起自上个世纪中叶(19世纪)的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科学技术)而及于制度(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然而,橘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总是全然不成模样。其根由何在?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理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之后,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锲入到
2、文化心理层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新文化背景、内容、意义。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提升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培养一种心系国家,心系民族的爱国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二)学 情 分 析,2.认 知 规 律,1.年 龄 特 征,3.知 识 与 经 验,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年龄在1618岁之间。他们思想活跃,感情真挚,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认识还没有
3、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特别对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理解还稍显稚嫩。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三)教 学 方 法,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2、采取“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3、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生活化,提升学生兴趣,增加课堂互动。,展厅一,展厅二,展厅三,展厅四,(四)教 学 过 程,展厅一 新意盎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北大校徽,北大,万千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
4、。说说你心目中的北大?,民国前期,是哪些因素筑就了这一时期北大的辉煌?,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你能举出几个大师的名字并做简要介绍吗?,原名宽容现名北大钟声,当时北大,既有思想进步的学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也有旧式的保守派学者:辜鸿铭、刘师培等人。,“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蔡元培,设问:透过以上图文资料,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通过对北大校徽造型设计的观察,你能解读出哪些信息?,设计者:鲁迅造型: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
5、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蕴涵的信息:1、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2、其造型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3、鲁迅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大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1915 上海,请仔细观察封面图案,你能从中看出陈独秀创办此杂志的用意吗?,陈独秀(18791942),安徽安庆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敬告青年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
6、取的而非退隐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展厅一 新意盎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新青年(标志 阵地)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陈独秀 胡适 鲁迅(代表人物)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 北京大学(中心)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展厅二 新旧冲突(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要发起新文化运动?,材料一: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所谓反之人心而安,放之四海而皆准者。1913年6月通令尊崇孔圣文,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说复古尊孔实质就是复辟帝制?,答案提示: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要复古尊孔
7、,就要恢复封建时代的礼仪和制度,而这些礼仪和制度,和封建君主制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复古尊孔实质就是复辟帝制。,材料二 起自上个世纪中叶(19世纪)的西学东渐过程,橘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总是全然不成模样。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3、结合材料一,指出“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总是全然不成模样”这句话的含义?,源自于西方的三权分立、民主共和,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结晶,如果说民主的精髓是“主权在民”,那么共和的精神是“天下为公”。师法欧美经验而创立的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却只有共和之名而无共和之实。,展厅二,新旧冲突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看一看 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要发起新文
8、化运动?,尊孔复古逆流,民主共和思想,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蔡济民书愤,民主、科学 新道德、新文学 前所未有的坚决和彻底,展厅三 除旧布新(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鲁迅药 注: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治病,但却治不好病。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材料一 20世纪初国民之灵魂,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5、据材料一、二,说明“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总是全然不成模样”(陈旭麓语)的原因何在?,材料二 传统文化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不尊重个人,二是缺乏逻辑的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文化运动 说课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512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