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技术在临床应用.pptx
《中医技术在临床应用.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技术在临床应用.pptx(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黔南州中医院中医护理骨干培训总结,提纲,一、培训目的 二、培训的主要内容 三、培训基地 四、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一、培训目的,使各基地具有优势、特色的中医护理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以推动中医护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二、培训的主要内容,1、中医护理技术 2、中医护理技术如何在临床疾病症状中应用 3、中医护理技术如何开展 4、中医护理管理,三、培训基地,(全国只有18家中医院成功申报成为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基地)1、广东省中医院2、上海龙华医院3、山东省中医院4、江苏省中医院5、福建省人民医院6、青岛市中医院7、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四、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医护理技术,隔姜灸,刮痧法,
2、热敏灸,督灸,中药火疗,中药灌肠,冰硝散外敷法,刺络拔罐,耳穴埋豆,八段锦,拔罐法,雷火灸,(一)雷火灸,雷火灸疗法是用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是以芳香走窜的药物作引经药,使其具有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作用的药力,渗透入穴位,产生温经通络、流畅气血、祛寒除湿的目的。,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一)雷火灸,适应症:虚寒腹痛 泄泻风寒湿痹痛症腰背痛痰湿阻滞之呕吐,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一)雷火灸,操作方法;1、定穴:按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及施灸方法2、拧开灸具顶部,揭开灸具底部,拿起药艾条从底部向前推至露出约5cm处取大头针子灸具两边针孔插入固定药艾条3、撕开药艾条前
3、端包装纸,点燃药艾条4、将药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2-3cm施灸5、雷火灸常用的基本手法有:(1)补发:横向或纵向距离皮肤3cm灸56分钟(2)平补平泻法:顺时针打圈,距离皮肤2.5cm灸5-6分钟,中医护理技术自临床的应用,(一)雷火灸,操作方法:(3)泻法:用雀啄灸法距离皮肤2cm,点刺穴位7次6、操作中随时观察病情,询问患者感受,灸至局部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7、灸毕:使艾条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8、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清理物品,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一)雷火灸,注意事项:1、用灸施,火头应与皮肤保持用灸距离,切忌火头接触皮肤,以免烫伤2、治疗中,应保持红火,随时注意
4、患者表情,以患者能忍受适宜为度,以避免灼伤3、点穴时,若配合按摩手法(以拇指或食指指腹轻柔穴位),效果更佳4、治疗后请勿即刻冲洗,否则影响疗效5、对体质虚弱、神经衰弱的患者,治疗时火力宜小,精神紧张的患者应消除其思想顾虑,饥饿的患者应先进食或喝糖水6、使用灸具的注意事项:(1)旋灸盖,大头针不能来回取(2)灭火时,取下大头针,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一)雷火灸,注意事项:(3)使用时不能敲艾条头(4)使用时药艾条不能使力推,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一)雷火灸,烫伤的处理:治疗中,如有皮肤烫伤,可用酒精消毒降温,或用烫伤膏涂抹烫伤处,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二)热敏灸,采用点燃的艾材
5、产生的艾热 选就热敏态穴位 激发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 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 从而能大幅度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二)热敏灸,适应症:主要是痛症和瘫痿类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颈椎病、面瘫痛经、盆腔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肠动力障碍等,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二)热敏灸,操作方法:1、调定灸态-环境、患者、医者三方面-静、松、匀、守静:指环境安静,心神安静松:指放松,机体处于自然的状态匀:患者呼吸均匀而慢守:指意守施灸点 一指患者应意守施灸点 二指医者固守热敏化穴,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二)热敏灸,操作方法:2、确定灸位-寻找热敏点灸位指艾灸施
6、术部位,热敏化穴是热敏灸法的最佳作用部位,用点燃的艾条,以患者体表病位附近的经穴、压痛点、皮下硬节等反应部位为中心,3cm为半径的范围内,距离皮肤3-5cm左右施行回旋灸3-5次,继以在重点位置予以雀啄灸加强灸量,找到热敏化穴位后予以温和灸,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二)热敏灸,操作方法:2、确定灸位-寻找热敏点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发生透热、扩热、传热的感觉时,此点即为热敏点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所有的热敏点被探查出,选择1-3个最敏感穴位予以灸疗,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二)热敏灸,操作方法:3、实施灸法艾灸悬灸法是辩敏取穴新灸法的最佳灸法,运用这种灸法能充分激发经气的感传活动,从而达到开通经
7、络的目的。具体灸疗手法为:先回旋灸打基础 继雀啄灸激发经气 再温和灸温通经络,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二)热敏灸,操作方法:4、施足灸量灸量即艾灸的每次施灸剂量,临床发现艾灸的最佳剂量是以完成感传为度的灸量,直至热敏现象消失为一次施灸剂量。由于机体的病理状态不同和个体差异,每个患者所需艾灸剂量不尽相同,一般50-100分钟不等,每日一次。,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二)热敏灸,禁忌症:凡属实热症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过饥过饱及醉酒者不宜施灸。外感、阴虚发热者,孕妇腰骶部、临近面部五官、动脉的穴位,不宜施灸。,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三)拔罐法,拔罐治疗时所造成的局部皮下和肌层的瘀血
8、,可使毛细血管扩张,通过温热和机械负压的刺激作用,引起机体局部和全身反应,从而调整人体的功能。阴阳调,经络通,气血和,则百病除。,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三)拔罐法,适应症风湿痛、肌肉劳损 腹痛、胃痛 咳嗽、喘息,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三)拔罐法,操作方法:1:评估患者情况。2:物品准备。3:患者准备。4:选穴,拔罐 5:观察患者情况。6:起罐。7: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8:记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三)拔罐法,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取合适体位,选择肌肉较丰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多处不宜拔罐。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
9、、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4.使用过的火罐应消毒后备用。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抽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三)拔罐法,禁忌症:1.有出血倾向的疾病禁用拔罐,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过敏性紫癜。2.新伤骨折、疤痕、恶性肿瘤局部、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局部皮肤弹性差者禁用。3.妇女月经期下腹部慎用,妊娠期下腹部、腰骶部、乳房处禁用。4.心、肾、肝严重疾病以及高热抽搐者禁用。5.皮肤过敏、外伤、溃疡处禁用。6.大出血、过饱、大汗、大渴、过饥、酒醉和过劳等禁用。,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刮痧过
10、程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液及淋巴液流动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强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促进康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适应症:神经衰弱、头痛、感冒面瘫、耳病等五官科疾病、颈椎病、咽炎、心肺疾患、关节疾病。,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操作方法:1:评估患者的情况。2:物品准备。刮痧板、刮痧油3:患者准备。4:遵医嘱选择穴位。5:充分暴露待刮痧的皮肤,用75%酒精对患者刮拭的部位以及应用的刮具进行消毒,保持皮肤和刮具的洁净。6:右手持瓷汤匙等刮痧工具,蘸取
11、少许食油或清水或活血剂,在预定部位进行单向刮动,干后再蘸再刮,以局部皮肤出现红紫色条痕或斑块为度。通常一个患者,选3-5个部位。7:用干净纸巾或毛巾将刮拭部位擦拭干净,然后再用刮痧疏经活血剂拭干即可。8:整理用物并记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刮痧的顺序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胸腹后背腰,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刮痧的方向总原则为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背部、腰部、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刮痧的时间
12、:刮痧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刮痧间隔和疗程:1、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通常一个患者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刮拭1020分钟,全身刮痧宜2030分钟。2、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的痧退、手压皮肤无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它相关部位进行刮拭。,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注意事项1.刮痧首先注意不能大面积刮拭,在没有做过刮痧或身体虚弱只能局部针对性保健,如果有几种疾病同时存在,也只能一次治疗一种疾病。2.保健治疗不能超过常规时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3.对出痧问题应该做到在正常步骤操作后,可能有痧症痧象出现,或是
13、肿胀或者阳性节结解除,也可并未出痧而不强求出痧。4.关节部位、脊柱、头面部禁止采用重手法,刮痧时间相对较短 5.刮痧应医患交流,使患者感到舒服或痛可忍受。6.刮痧时不可过饥空腹、饭后12小时后刮痧。,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注意事项:7.较大动脉血管、淋巴部位不轻易刮痧。8.刮痧应按照正确顺序方向体位单方向刮拭。9.刮痧避开空调、风扇、较冷的空间操作,刮痧后不可立即洗澡。刮痧后及时喝温开水,糖盐水补充水液能量。10.针对身体虚弱,年老、免疫力低下可采用轻手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禁忌症: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2、白血病,血小板减少、严重贫
14、血慎刮。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5、身体有痣、疮肿、伤口溃破部位禁刮。,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四)刮痧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五)耳穴埋豆,在耳廓穴位上给予针刺或压籽等刺激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通过对耳穴的望诊、压诊、电测等还可用于诊断疾病。对于各种疼痛性病症、炎症性病症、功能紊乱性疾病、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各种慢性病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五)耳穴埋豆,适应症:各种痛性疾病,外伤性疾病、手术后疼痛、神经性疼痛,各类晚期癌肿所致的疼痛 各种
15、炎性疾病 功能紊乱性疾病 过敏性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它:耳穴埋豆尚有催产、催乳功能,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五)耳穴埋豆,操作方法:1:评估患者情况。2:物品准备。3:患者准备。4:选穴,消毒皮肤,将耳针贴固定于耳穴位置。5:观察患者情况。6:告知注意事项,整理用物。7:记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五)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以耳豆刺激耳穴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2:使用耳穴埋豆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豆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灸等,以提高疗效。,中医护
16、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五)耳穴埋豆,禁忌症:皮肤感染,皮肤过敏、耳廓有炎症、溃疡或皮损者,不宜采用贴压法,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六)冰硝散外敷法,冰硝散由硭硝和冰片按200:1的比例混和而成,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六)冰硝散外敷法,芒硝的功效:消肿疗疮破血通经清热除湿软坚泻下消肿止痛(芒消含有杂质的硫酸钠,外敷可以加快淋巴生成,有消肿和止痛的作用),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六)复方冰硝散,芒硝的禁忌证:脾胃虚寒者孕妇禁用,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六)冰硝散外敷法,冰片的作用:促进透皮吸收作用(龙脑是一种有效的透皮促进剂),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六)冰硝散外敷法,复方冰
17、硝散的制作过程:1、配制比例:冰硝散是由芒硝和冰片以200:1的比例混合而成,一般是2000克芒硝和10克冰片,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六)冰硝散外敷法,复方冰硝散的制作过程:2、晾干芒硝是晶体制剂,有一定的含水量,为了更好的发挥药效,在使用之前要先晾干,尽量减少其含水量。要将芒硝置于阴凉通风处,不可阳光暴晒,当芒硝表面变成白色时即可使用,在使用时将晾好的芒硝与冰片混匀,然后装入外敷袋内,敷于肿胀处。,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六)冰硝散外敷法,复方冰硝散的制作过程:3、布袋的制作外敷袋是用一长55cm,宽45cm的布袋,在制作过程中将其三面用线缝合,再隔7cm左右缝一竖线,将其分割成约
18、7cm的六小格,再在布袋两边分别缝制三条系带以便固定。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作布袋。,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六)冰硝散外敷法,复方冰硝散外敷操作流程:1、将芒硝置于通风阴凉处晾干2、将芒硝和冰片按2000:10的比例混匀装入袋中,每格约装入1/33、评估患者肢体肿胀情况(测量),有无破损4、将冰硝散外敷于肿胀处,并用一次性中单包裹,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六)冰硝散外敷法,复方冰硝散外敷操作流程:5、每隔23小时观察一次,布袋湿透后及时进行更换 6、将患肢表面的渗出液用温水毛巾轻轻擦拭 7、将布袋内剩余的冰硝散倒入容器中晾干备用8、将布袋用清水清洗干净、晾干、备用(按中药敷贴收费),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技术 临床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489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