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ppt(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玄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解释为语助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人评孔子,曲阜孔庙中的孔子塑像,清康熙题写的匾额,孔子问李老聃图(明代画),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则说:“四大圣人,在历史上具有无可伦比的深远影响。”其中的四大圣人是指:_、_、孔子和_。,孔 子,苏格拉底,耶稣,孜孜不倦的学者、知人论世的
2、智者兼善天下的仁者、乐观坚毅的通者,佛陀,华夏思想智慧的源泉,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师,至圣孔子,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世时间:公元前551-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籍贯:鲁国家世: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孔姓。先世是宋国贵族,孔子第六代先祖孔父嘉在一次宫廷斗争中被杀,其子木金父(此说本于匡亚明;杨伯峻说是曾孙孔防叔。)避难奔鲁,从此定居鲁国的陬邑。父亲叔梁纥为鲁国陬邑的大夫,
3、母亲叫颜征。,孔 子,生平经历: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父亲是个军人。3岁:父死。母亲带他从陬邑迁居到鲁国都城曲阜。26岁至27岁:出仕,任“乘田”、“委吏”。30-37岁:开始收学生。37-55岁:教育事业的发展。55-68岁:周游列国,宣传主张,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68-73岁:回鲁国,开始修订工作。,孔 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明辨不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生平经历,(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孔子故居,编撰诗书,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讲学传道,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
4、人。,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子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人数达到30%。,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
5、“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sng脑门儿,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go yo传说他是虞舜时的司法官),其肩似子产(春秋后期郑国人,政治家、思想家)。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楚国的高级官员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这个
6、问题。孔子于是有些责怪的味道:“你呀,为什么不这样告诉他,我老师是这样的人,他每天充满激情探索真理且不知疲倦往往不记得吃饭了,他还津津乐于这样的事业从而忘记了自己的烦恼与忧愁,他彷佛都不知道衰老正在悄悄地等待他啊。今后,你就这样去回答别人吧!”,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思想的核心:礼理想人格的核心:仁理想的社会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思想,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
7、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n:编纂。语:言论。,关于论语,论语二十篇: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先秦的诸多经典,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了解语录体的特点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
8、后记录孔子的回答;()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走进论语,1、“仁”学 2、“孝”道3、“和”解 4、“学”旨,走出论语,1.忠君思想(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2.等级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中庸思想(平庸、折中、调和)4.伦理观念(三纲五常)5.愚民思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选读,复习旧知,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
9、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与弟子关系,即师生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仁”的学说,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对“义”的持守,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孔子“学”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写作背景,辉煌的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
10、,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这个洪荒时代,充斥着暴力和弱者的呻吟,混乱和宁静的企望、束缚与挣扎、阴谋与流血,理想碰了钉子,天真遇见邪恶,友情温暖,但世态炎凉。,解 题,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2、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3、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
11、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1、仪封人请见,1.仪封人请见(xin),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ng)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君子之至于斯也。之,定语后置标志。相当于“至于斯之君子”。,【译文】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至于:古义:到,患:担心,忧虑,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
12、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侧面烘托,思考,1、仪封人如何评价孔子?表现孔子的什么精神?这里是如何刻画孔子形象的?,见后赞叹,请见之辞,仪封人请见,孔子精神,勇于担当,胸怀天下,思考,2、论语记事之文真善传神,有化工之妙。以记仪封人事,谈谈你的看法。,“从者见之”以下,其孔子所告之言与仪封人所问对之言,想不少矣,乃一字不记,但记初请见之辞与见后之赞叹,而封人识见之超与孔子化神之妙,皆令人向往不尽。,仪封人乃孔子屈指可数的知己,5、子
13、路宿于石门,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子路在石门外住了一宿(第二天清早进城),早晨看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就是那位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评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侧面烘托,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
14、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示例: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一些仁人志士,爱国者先行者革命者,大师大家,明知正确的主张处于劣势,正义的事业处于劣势,清醒的思想处于劣势,自己的实力还远远不够,还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必败的估计,挺身而出,作出完全没有成功希望的
15、努力,叫做知其不可,知其必定不能成功,知其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知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其处境真叫恶劣了,而不放弃,而为之,仍然那样去做。多少民族英雄是这样做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在本朝代已经全无希望的情况下作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努力,只能是以身殉职。这里有一个被康德称之为绝对命令的东西,无条件无保留无商量,我们无法想像他们可以有别的选择。,多少革命志士也是这样做的,比如秋瑾,比如李大钊,他们在最艰难的情势下没有惧怕付出代价。还有如韩愈的谏迎佛骨,海瑞的罢官,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艺术创造中,学理探讨中,新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个垫脚石,成为铺路的石子,成为划
16、时代的突破的一个序曲的例子不胜枚举,没有他们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没有后人的为而使之可,就没有历史的前进与科学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积累与辉煌,就没有可歌可泣的历史、今天与未来。,2、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j)、桀(ji)溺耦(u)而(修饰)耕(1),孔子过之(2),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y)者(4)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y,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5)”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6)。”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1)耦而耕:二人并肩耕作。这是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2)过之:经过那儿。(3)问津:
17、询问渡口所在。津,渡口。后引申为探求途径并尝试。“无人问津”是指没有多少人关心询问。(4)夫:彼,那个。执舆:即执辔,指驾车的人。辔:马缰绳。驾车本是子路做的事,因子路已下车,故孔子代为执辔。(5)是:此,此人。是知津矣:这个人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意在讥孔子周游列国,应熟知道路,不用问人。(6)仲由,即子路。子路字仲由。,所谓“长沮”、“桀溺”都是对这两个人形象的概括和形容。“长”指身体高大,“沮”指低湿的洼地。“桀”同“杰”,指身体高大魁梧,“溺”指浸在水洼当中。意思是两个身材高大魁梧的人一块在泥水中耕作,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这固然是子路来不及问其姓名的无奈描述,同时也暗示了他们隐居很彻底
18、。长沮、桀溺是两个不知道真实姓名的隐士。,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7)?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b)世之士哉(8)?”耰()而不辍(chu)(9)。子路行以告(10)。夫子怃(w)然(11)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12)之徒(一类人)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3)。”,7)滔滔:洪水汹涌的样子。这里比喻社会混乱。而:同“尔”,你,你们。“谁以”二字倒用,即“与谁”。谁:指当时诸侯。以:与。易:变易,改革。之:指乱世。(8)而:你,指子路。从:跟随,随从。辟:同“避”。辟人之士:指孔子。人:指坏人,因孔子碰到他们往往避开,故桀溺称他为“辟人之士”。辟世之士:躲
19、避乱世的人,指桀溺自己。(9)翻土、盖土,使种子被土盖上,鸟不能啄。不辍:不停止。(10)行以告:“以”下省“之”字,即“行以之告(孔子)”。(11)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12)斯人:指世人。(13)与:参与。易:变易,改革。,【译文】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手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这个人,早已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说:“是的。”桀溺
20、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补充资料,仲由(前542-前480)春秋末鲁国卞(今泗水东)人。字子路,通称季路。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原为鄙野粗人,孔子设礼相诱,收之为徒。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
21、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仲由路边难师 据民间传说,孔子师生一行数人到卞国都城(今泗水之卞桥)东边游玩,走到仲村时口渴难耐,便向正在提水的仲由讨水喝。仲由说:“要喝水,先认一字,若不识此字,须叫我三声老师。”孔子不以为然,满口答应。只见仲由将扁担在井口中央一放,站在井边一动不动,说:“这字念什么?”孔子师徒围着水井面面相觑,不得其解。仲由说:“井口加一竖是中,旁有一人是仲。”满腹经纶孔子被一少年难住,不禁叹曰:“神童仲子,乃我师也。”此语一出,仲由连忙跪下说:“仲
22、由有罪,本想与您开个玩笑,没想您却当真了,请受我三拜。”孔子扶起仲由,说:“仲子路边难师,实为奇事,你就取字子路吧。”,补充资料,仲由路边难师 这是民间传说而已,实际上孔子和子路的相识并不如此文质彬彬。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和孔子一开始是有些矛盾的,后来因为被孔子以文化折服,才拜入孔子门下。原文如下: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补充资料,第一层,长沮嘲孔丘;第二层,桀溺劝仲由;第三层,孔子论路津。,层次内容,子路问津,1、子路问津,长沮、桀溺有什么反应?从中你可以看出这两个人对孔子的人生道路有什么看法?,回答奇
23、怪。问子路更多的问题,问完后答非所问。你孔子周游列国,栖栖遑遑地四处奔走,难道还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吗?他对孔子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表示不满,是一种嘲讽的态度。,又经一轮问答,没有回答,却说了有一段话。言外之意:像我桀溺这样避世隐居的人才更高超更彻底,像孔子那样的人根本不在话下。文中记载桀溺的反应还有一个动作“耰而不辍”-细节。显示了桀溺瞧不起孔子师徒人生选择的神情态度。,思考探究,长沮:,桀溺:,2、这些文字意会之后觉得很妙,你怎么品味的呢?,孔子、子路等人要打听的,是脚下要走的实实在在的路,可长沮桀溺说了很多,则是就人生道路大做文章,根被没回答他们的问题。-顾左右而言他长沮直接针对的子路,最终嘲
24、讽的却是孔子。桀溺直接质问的是子路,最终针对的也是孔子。,3、前面两个回合,长沮桀溺咄咄逼人,子路孔子等人似乎完全落在下风,然而事情并没有完,子路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就去把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是怎样回答的呢?,孔子的话有两层意思:(1)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告诉长沮、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蕴含着对世间众生的深切关怀。(2)自己之所以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或者天下有德政,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告诉长沮、桀溺,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
25、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仁者爱人,孔子从“仁者爱人”的立场出发,想要拯救斯民于水火,这种为世而忧,为国而忧,为民而忧,为时而忧,身处逆境而心忧天下的胸襟抱负是很可宝贵的,是儒家精神的精髓。问津在文中有双重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自然意义上的渡口,另一方面是指现实生活中人生道路的选择,无论从哪一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小故事都表现了孔子四处碰壁而志向不改,走投无路却毫不懈怠的崇高精神境界,这种坚贞不移,锲而不舍的入世精神已经融入中国封建士大夫的人格。从孔子的话我们还可以领悟到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能离开社会而独自生活,否则就失去了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作为一个人,理应关心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 有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483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