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第二单元---《滕王阁序》教学设计.doc
《必修五---第二单元---《滕王阁序》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五---第二单元---《滕王阁序》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清镇市第四中学教学设计 厚德正身 博学致远 科 目语文模 块必修五时 间2014年9月第 二 章 二 节 共 3 课时 模块总 36 课时 教学设计编号: 02 课题:第5课 滕王阁序授课班级高二(3)、(4)班授课教师吴臣霞 学情分析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的讲解和灌输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和发言,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性。古代散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时就更加无所适从,而且本文有很多典故,语言极为凝练,所以学生理解上就更加困难。本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去解决文章字词,了解文章内容,营造一个开放自由、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
2、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3.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掌握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4.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5.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6.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2.合作讨论去体会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3.安排课前预习,试着全文入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穷且益坚、积极用世的思想感情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体会和感悟课文的情思和哲理及其对人生的启示。3.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对古典名作的喜爱之情。4.培养感知能力,分析、概括能
3、力,联想和想象能力。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3.背诵精彩语段。4.理解本文用典内涵。教学难点1. 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2.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3.骈体文的特点。教学方法1.学生按预定要求自主预习。2.教师点拨与学生讨论。3.充分利用多媒体,设置情景,激发兴趣,使语文课教学过程多元化。教学资源1.滕王阁序学案。 2.媒体类型-PPT课件 。3.使用方式-a大屏幕呈现 -b设置问题-播放展示-详细讲解。4.媒体来源 借鉴参考优秀课件,以自制为主 。教学过程(第 一 学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呈现目标课前准备一、导入二、 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2、对作
4、者的评价3、文体特征三、合作探讨四、课后提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导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提到这一诗句会马上想到王勃。他是唐初四杰之一。其实真正使他轰动文坛的是他的滕王阁序,现在我们来共同欣赏这篇名作。一、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能文,弱冠对策名录高等,授朝散郎。任沛州王府修撰。诸王斗鸡,戏作檄英王斗鸡文被唐高宗斥逐。后任参军。自负才高,不媚权贵,遭人妒忌。后因杀官奴,被革职,其父受株连,贬至交址。省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一生“才高命短,怀才不遇”。二、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5、。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三、介绍滕王阁及写作背景 滕王阁地址在今江西南昌市。唐高祖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于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高宗时,洪州都督阎公重加修整,并于年重阳节于此大宴宾客。时王勃南下省亲路经此处,参与宴会,并即席写成这一名作。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四、文体
6、特征 滕王阁序是一篇构思独特的骈体文。从美学角度看,结构形式美,脉络清晰,内容丰富而主旨突出。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欣赏其结构艺术。 “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1.语句方面的
7、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1. 教师范读全文,并做诵读指导。2. 学生朗读全文。师:听完全文,给我们第一个感觉是这篇文章在句式上采用大量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大量用典,而且词藻华丽,节奏鲜明,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古文相似,大家说是哪一篇? 明确:阿房宫赋 师:说得好,因为滕王阁序和阿房宫赋都属于骈文。 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 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亦称“四六文”。骈文本义即对偶文的意思。其主要特点是:特点:1.讲求对仗;2.平仄相对;3.多
8、用典故;4.讲究藻饰;5. 多用四六;6音律和谐。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早给骈文特点作了总结说:“铺采离文,体物写志”,即写景抒情,借物言志。 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写景、抒情。该怎么分? 明确:12段:描写滕王阁美景 3段:抒写人生感概 因为这是一篇作诗序言,因此在第45段,诗人就交代了写这篇序言的情况。课文就可以分成这样三段。 学生自读教学目标。老师导入,学生倾听且回想名句。(诗意导入营造氛围,温故知新。)了解作者生平,坎坷的经历,明确“才高命短,怀才不遇”。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老师介绍文体特征,学生做笔记。学生做笔记。老师范读,学生纠正字音。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问题,学生
9、分组讨论、交流,记录员组织答案,推荐代表回答问题。学生诵读课文后,查阅资料,回答问题。老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学生倾听。分组写出答案,分两组,第一组概述12段,第二组概述3段落。了解本课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有效学习。文体知识及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以检测的形式来讲,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让学生记忆的更清晰。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审美品质熟悉全文,读准字音,积极思考问题。随机抽取一名学生回答,如有不足,请同组成员补充。通过诵读,鉴赏文中的美丽秋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小组合作自行解决大意。教学过程(第 二 学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预设呈现目标课前准备一、课前预习检测二、交流学习
10、三、课后提升1.梳理本文文言知识点。2.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3.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1.老师抽查个别学生朗读,检查学生的熟练程度。若不好,再齐读一次。2.疏通文意(对照学案),并在此过程中赏析名句。(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3.背诵第二、三段。一、 通假宇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俨骖騑于上路 “俨”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二、 古今异义 穷且益坚(穷:困厄,处境艰难。今常用于穷困的意思。句意:处境艰难,而意志更坚。) 一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滕王阁序 必修 第二 单元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480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