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doc
《新课标人教版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doc(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新课标人教版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写景抒怀篇、阐明事理篇和托物言志篇)一、写景抒怀篇1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谴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精要笔记:(1)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2)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3)采用虚虚实实的写法,开头、结尾的神秘的文字,暗示桃花源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一古今异义词答案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鲜艳美丽。
3、今义:味道好。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总称。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5、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答案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2、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5、具答之详细地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邀”邀请7、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8、便扶向路沿、绝9、寻向所志寻找10、遂迷终于11、寻病终随即、不久12、无问津者渡口三、用现代
4、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十分安适愉快。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都感叹惊讶。四、简答填空题答案1本文出现的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光亮。世外桃源:后用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2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3
5、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使人觉得桃花源可望不可及,给桃花源增添一了奇异的色彩。4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美好的地方: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写(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5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看出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2三峡(
6、作者:郦道元)南北朝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精要笔记:赞美三峡雄伟而秀丽的山水风光。第一节写三峡的山高,第二节写夏水之急,第三节写春冬山林间的水清,第四节写深秋时节的凄凉。一、解释词语答案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通“缺”2、重岩叠嶂直立象屏障的山峰3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太阳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上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接连不断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奔:飞奔的马。疾:快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8、飞漱其间急流冲荡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答案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很快。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木茂盛、山高、草盛,真是情趣无限。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假如不是正午或半夜,是见不到太阳或月光的。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5、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天刚晴或直霜的早晨,树林和山间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三、简答:1作者依次写
8、了三峡哪些季节的景?这些景象有一种怎样的美感?依次烈军属了夏、春冬、秋四个季节的风景;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2体会最后一段写景的语言特色,看用了什么词把秋景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林寒涧肃3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北朝精要笔记:(1)写普通山川之美,清丽自然,浑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2)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3)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
9、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一、解释下列词语:答案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季3晓雾将歇消散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二、翻译句子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4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三、简答: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
10、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4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精要笔记: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的欣喜之情,表现了作者逆境中达观处世,自适其适,自乐其乐。写法:(1)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抒情。(2)承天寺中庭月色的描写用了比喻手法。一解释词语:答案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2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3庭下如
11、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4但少闲人只是二翻译句子答案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里水藻、青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三填空简答题:1本文写月突出其,写境突出其,写影突出其,写人突出其,写情突出其。(请各用一个字)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
12、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解释词语:1是日更定是:这。定:完了,结束。2余拿一小船拿:撑、划。3雾凇沆砀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酒杯6客此客:客居二翻译句子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冰花一片
13、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都是一片白。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别说相公痴,更有跟相公一样痴的人。1文中描写雪后西湖全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2文中描写西湖近景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其中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3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看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的品味、人格的肯定和赞赏。6与朱元思书吴均南北朝
14、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精要笔记:(1)通过对富春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也隐含着作者消极遁世的思想。(2)本文的特点:1)骈体文;2)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3)采用总分结构;(3)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配合。一解释加点词语:
15、答案1从流飘荡从:顺、随2水皆缥碧缥碧:青白色3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4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5鸢飞戾天者戾:至6经纶世务者经纶:筹划7窥谷忘反窥:看。反:通“返”二翻译句子答案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飞奔的马。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
16、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7小石潭记柳宗元【唐朝】(八年级下册)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7、。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精要笔记:(1)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2)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是“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水鸣因石而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
18、石的冰凉,亦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3)寄情山水,排遣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带来的悲凉、抑郁的心情。(4)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5)文中的“对比”和“烘托”: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一、解释词语:1水尤清冽尤:格外2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3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多。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4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5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
19、的样子。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留。7隶而从者隶:跟着二、句子翻译。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
20、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8岳阳楼记范仲淹【宋】(八年级下册)精要笔记:本文借助对洞庭湖的景色和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感情的描写,发表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1)理清文脉:大观览物之情以物喜不以物喜以己悲不以己悲(叙事出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由情入议)(警句,振起全篇,点
21、明主旨)(2)“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3)“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叙事出景)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由景生情)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标人教版 文言文 复习资料 分类 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475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