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治理指导手册.doc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治理指导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治理指导手册.doc(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引 言 为贯彻国家和省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推动危险化学品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全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实际,制定本手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治理工作应当坚持关口前移、源头管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危险化学品企业依据相关风险评估方法及风险分级管控标准,进行系统的科学的风险辨识、评估、确定风险分级,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制定和落实管控措施,形成风险管控清单;企业在风险分级管控基
2、础上,针对风险管控清单,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形成隐患排查内容标准,进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并实现闭环管理。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是提高隐患治理科学性、针对性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隐患排查治理,是以风险管控措施为重点,对其有效性进行经常性核实确认和不断完善,是控制、降低风险的保障手段。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双重防线。本手册的目的是规范、指导全省生产、使用和储存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从源头识别风险、控制风险,通过隐患排查及时查找出风险管控措施的缺失、漏洞和失效环节,并治理消除,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遏制危险化
3、学品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目 录1适用范围702标准和依据703基本概念713.1危险713.2危险源713.3风险713.4风险点723.5风险辨识723.6风险评价723.7风险分级723.8重大风险723.9风险管控措施733.10风险分级管控733.11事故隐患733.12隐患排查743.13一般隐患743.14重大隐患743.15隐患治理744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建设目标744.1“一图”754.2“一表”754.3“一账”754.4“一平台”755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建设准备765.1流程图765.2前期准备765.2.1成立工作机构765.2.2建立或完善工作制度775.2.3全面培训775
4、.2.4收集建设相关信息786风险分级管控796.1风险点确定796.1.1风险点划分原则796.1.2风险点排查796.1.3风险点范围796.2危险源辨识806.2.1危险源辨识的内容806.2.2危险源辨识方法836.2.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836.3风险评价846.3.1风险评价方法及准则846.3.2确定风险等级856.3.3重大风险判定856.3.4风险控制措施856.4编制风险分级管控台账(清单)876.5 风险管控要求信息告知877事故隐患排查治理887.1编制隐患排查清单887.2事故隐患排查897.2.1排查方式897.2.2排查级别及频次897.2.3隐患排查内容917.3
5、隐患判定、分级917.4隐患治理937.4.1治理要求937.4.2制定隐患整改方案范围及内容937.4.3 重大隐患治理947.4.4 二级、三级事故隐患治理947.4.5 验收958机制运行958.1运行要求958.2档案管理968.3动态管理969其它97附表1:设备、设施清单98附表2:作业活动清单99附表3: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100附表4:安全检查分析表(SCL)101附表5: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台账(清单)102附表6:较大以上等级的风险清单103附表7:事故隐患排查清单104附表8:隐患治理信息清单105附录A:工作危害分析法(JHA)106附录B:安全检查表法(SCL)1
6、08附录C: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LEC)110附录D: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标准112附录E:风险矩阵法(LS)1251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全省生产、使用和储存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2标准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规定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遏制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重特大事故工作意见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662号)省安
7、委会办公室关于深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控制机制建设的意见(冀安委办20171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告2014年第13号)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安监总管三2012103号 )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保障生产安全十条规定油气罐区防火防爆十条规定(安监总政法201715号)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安监总管三2017121号)应急管理部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诊断分级指南(试行)的通知(应急20
8、1819号)3基本概念3.1危险危险是事物(人的行为、机器设备、物资材料、作业环境、规章制度)所处的一种不安全状态,在此状态下,可能导致某种事故或一系列的损坏或损失事件。3.2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3.3风险在社会生活、生产活动中,充满了来自自然的、人为(技术)的风险。风险是通过事故现象和损失事件表现出来的。风险是描述系统危险程度的客观量,是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具有概率和后果的二重性,风
9、险=可能性严重性。风险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安全生产不期望的事件的发生或存在概率与可能发生事故后果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3.4风险点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3.5风险辨识识别风险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风险,按其引发事故原因要素分为人因风险、物固风险、环境风险和管理风险。人因风险,例如失误,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执行不力、执行不到位等人为因素引发事故的风险。物因风险,例如设备、设施、工具、器械、能量等物质因素(缺陷、
10、故障、隐患)引发事故的风险。环境风险,如环境条件不良、异常等因素引发事故的风险。管理风险,例如制度缺失、责任不明、规章不健全、监督不力、培训不到位、证照不全等因素导致事故的风险。3.6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3.7风险分级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按其程度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和一般风险。3.8重大风险极易造成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应当确定为重大风险。3.9风险管控措施企业根据风险评价分级的结果及生产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
11、并落实的控制方法和手段。通过管控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企业在选择风险管控措施时应考虑其可行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具体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等。企业应将风险评价结果及所采取的管控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3.10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3.11事故隐患指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
12、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是由隐患发展积累导致的,隐患的根源在于风险,风险得不到有效管控就会演变成隐患,隐患得不到治理就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事故发生。3.12隐患排查风险管控措施失效或弱化,极易形成隐患,酿成事故。隐患排查,是以风险管控措施为重点,对其有效性进行经常性核实确认和不断完善,是控制、降低风险的保障手段。企业应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隐患排查前应制定排查方案,明确排查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查
13、方法。3.13一般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消除的隐患。3.14重大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需全部或局部停产停业,并经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消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消除的隐患。3.15隐患治理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企业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治理完成后,应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4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建设目标双控机制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完成“一图”、“一表”、“一帐”、“一
14、平台”的工作任务。4.1“一图”即企业重点风险管控空间分布图。包括企业风险管控空间分布图,车间风险管控空间分布图,岗位风险告知卡。一图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危险因素名称、部位名称、风险等级、主要防范措施、应急处置措施、易发生的事故类型、责任人等,并根据安全风险等级,分别以红、橙、黄、蓝四色标绘,并在显著位置张贴告知。4.2“一表”即“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一览表”。“一表”的内容,包括安全风险名称、所在部门岗位、风险等级、危险因素、可能后果及原因分析,具体的防范措施、应急措施,具体责任部门及责任人等,并按照风险等级分级建档。4.3“一账”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账,根据辨识出的危险因素,分类、评价并划
15、分安全风险等级,分析、预判可能的后果和影响因素,制定事故隐患排查手册;建立公司级、车间级、岗位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账;据此事故隐患排查手册,实施月排查(企业级)、周排查(车间级)、日排查(岗位级),建立隐患整改督办验收制度,明确排查、整改、验收等环节的责任人员,建立全员、全岗位、全过程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4.4“一平台”即安全风险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平台,将风险辨识、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企业纳入信息网络,实现企业网上隐患自查自报,监管部门实时监督管理。5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建设准备5.1流程图5.2前期准备5.2.1成立工作机构企业应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机制建立前,成立以主要负
16、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或机构),成员应包括分管负责人、其他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其职责是组织各部门分岗位、分工种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并逐步建立安全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体系。双重预防机制规范化建设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尤其是风险辨识评估工作,企业应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企业自身技术力量或人员能力暂时不足的情况下,可聘请外部机构或专家帮助开展相关工作。5.2.2建立或完善工作制度企业应根据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制定或完善本单位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制度。生产经营单位是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本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其他负责人
17、、各部门、各岗位及从业人员的责任,并保障安全生产资金投入。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立安全总监(首席安全官),专职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生产经营单位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工作制度要具体、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生产经营单位双重预防机制常态化运行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安全风险的公告与警示制度;绩效考核、持续改进制度(办法);危险作业、动能隔离上锁挂牌、风险岗位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5.2.3全面培训5.2.3.1培训目的:1)确保构建工作顺利、高效开展。2)确保双重预防机制构建后有效运转。5.2.3.2培训范围: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普通员工
18、;外包单位管理及作业人员。5.2.3.3培训内容:安全风险管理理论;风险辨识评估方法、隐患排查治理方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方法及具体要求。5.2.3.4培训效果:掌握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相关知识;具备参与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的能力。5.2.4收集建设相关信息5.2.4.1内部信息1)企业管理现状、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经验。2)普通员工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3)生产工艺流程、作业环境和设备设施情况。4)建设、生产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勘查、设计、评估评价、检测检验、专项研究、实验报告等。5)企业成立以来的事故情况。5.2.4.2外部信息1)企业适用的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
19、规范性文件以及安全监管要求。2)企业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3)企业供应商、承包商以及周边企业、居民等相关方的关系,相关方的诉求和安全风险承受度。4)国内外同类企业发生过的典型事故情况。6风险分级管控6.1风险点确定6.1.1风险点划分原则企业应当分层次逐级划分风险点,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6.1.2风险点排查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等进行。6.1.3风险点范围风险点主要分为静态风险点和动态风险点。6.1.3.1静态风险点企业应按工序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参见附表1)1)部位、场所、区域示例:与生产关联的
20、装卸设施如装卸站台、储存罐区、生产或作业场所等。2)设备设施示例:原料与产品储存设备:储存液化气、液氨、液氯等压力容器;储存原油、成品油等常压储罐,储存盐酸、硫酸、烧碱等腐蚀品储罐;生产装置等。6.1.3.2动态风险点企业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参见附表2)。作业活动主要按生产工艺流程、区域位置、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或部门划分。主要包括:1)日常操作:工艺、设备设施操作、现场巡检。2)异常情况处理:停水、停电、停气(汽)、停风、停止进料的处理、设备故障处理、限产处理等。3)开停车:开车、停车及交付检修前的安全条件确认。4)其他作业活动:动火、有
21、(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采样分析、装卸车、加热炉点火、清罐内污油等危险作业;场地清理及绿化保洁、设备管线外保温防腐、机泵机组维修、仪表仪器维修、设备管线开启等其他作业。5)管理活动:变更管理、现场检查、应急演练等。6.2危险源辨识6.2.1危险源辨识的内容危险源的辨识包括:危险源的种类和危害性质、危险源的数量、危险源的分布和可能发生的位置等。危险源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分为全面辨识和专项辨识。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下列因素开展辨识: 6.2.1.1全面辨识 1)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等阶段,其中安全条件评价、安全
22、设施设计、安全竣工验收、安全现状评价等专业评价由中介机构完成。大型机组、系统、装置开停车等常规活动和紧急停车、跳车等非常规作业活动由所在车间(工段)完成。多系统或整个企业开停车危险源辨识由生产管理部门完成。2)普通设备设施和特种设备,能源隔离、机械防护等涉及安全生产的设备设施及其检验检测情况设备设施包括:普通设备设施、特种设备以及能源隔离、机械防护等涉及安全生产的设备设施。设备设施辨识包括:设备的检测、废弃、拆除与处置,设备和附件及其检验检测情况。3)建筑物、构筑物、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生产经营环境,以及与生产经营相关相邻的环境、场所和气象条件建筑物、构筑物。生产经营单位所在地区气候、地质、气象
23、条件及环境影响等。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如场所中的人员、车辆、临时存放物等) 4)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安全防护和安全作业行为岗位操作人员经职业健康检查无职业禁忌,个体防护应符合国家标准规范,工作过程依据岗位操作规程进行标准作业。 5)安全生产责任制、操作规程、教育培训、现场作业、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操作规程、安全培训教育和应急救援等安全制度的制定、修订及落实情况。制度执行情况包括辨识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是否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各项制度其他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如原材料、产品的运输等;6.2.1.2专项辨识 1)在生产经营环节或者生产经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危险 化学品 企业 安全生产 风险 分级 隐患 治理 指导 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473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