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第17课心得.doc
《道次第第17课心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次第第17课心得.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道次第第17课心得 道次第第17课心得1一、修解脱道所依之身文:如上所言,以修三有之过患,于生死中,生起猛利欲求出离,以彼生死,当须灭除。如亲友书云:除八无暇过,间暇既已得,尔可务当生。谓须于此暇满时而灭除之。若居无暇,则无灭除之时,已如前说。大瑜伽者云:现在是从畜生中分出之时也。博朵瓦亦云:昔经尔许之流转,未能自返,今亦不能自返,故急须还灭之。得还灭之良机,亦正在此得暇满之时也。又若在家者,不但修法之障难甚多,且易生过咎。出家者则与彼相反,故灭除生死之身,以出家最为殊胜。若善巧者,当于出家而钦慕焉。俱力所问经云:居家菩萨,当愿出家。此中要意,谓愿近圆也。庄严经论亦云:应知出家身无量功德具,胜
2、比勤持戒在家之菩萨。如是非但为修解脱生死,赞叹出家,即由显密门中修一切种智,亦说出家身为殊胜也。出家戒者,是三种戒中之别解脱律仪,于教法根本之别解脱戒,当敬重之。解:由思惟三界流转过患,对于生死流转生起强烈的厌恶心而希求出离,于是便寻求解脱之道。欲修解脱道,必须依赖具有修行机会的暇满人身。而修法之身,出家四众中,又以出家的比丘身最为殊胜,以比丘能得圆满的具足戒故。在家修行虽然也可成佛,但障碍极多。何以故?(一)在家事与正法相违,(二)在家易生烦恼,(三)在家多散乱。在家必为多人谋求衣食,事多,烦恼炽盛。出家有四种功德:(一)食由乞来,(二)衣仅粪帚,(粪帚,即弃物义。昔印度王子,常衣鲜衣,色尚
3、白,旧即弃之。比丘因拾取而加染为红黄色,乃其时印中认为最下色者,比丘衣之,故名粪帚衣。)(三)坐就树下,(四)修法容易断证。凡夫不必依他力但自力依别解脱戒,勤善守护,就能得禅定。得禅定即能生智慧,得智慧即能出轮回,故出离轮回根本在别解脱戒。所以,对别解脱戒应生敬重心。 二、求解脱的正道文:亲友书云:纵使烈火然头上,遍身衣服焰皆通,此苦虽急犹可置,未证无生较次要。尔求尸罗及定慧,寂静调柔离垢殃,涅槃无尽无老死,四大日月悉皆亡。谓于三学当修学也。于此若仅于中士道而为引导者,亦须广说以三学引导之方便。然此不尔。以慧观及心学生止法者,于上士时当说,今此略言戒学耳。先须于戒之胜利数数思惟。心既决定,则勇
4、猛增长。亲友书云: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妙臂经亦云:如诸禾稼依于地,无有过患而发生,如是依戒胜白法,以悲水润而生长。当如说而思焉。解:三界流转生死之苦非常剧烈,必须及早出离。而出离的方法,应以修戒定慧最为主要。本论非仅为中士道说,若为中士道说,尚须定学慧学,此处暂略,专详戒学。关于三学的修法,定慧的修持在后面将详细说明,此处仅略谈戒学。戒,指律仪之十七种,归纳为四部(有部十诵律、昙无德部四分律、大众部摩诃僧祇律、弥沙塞部五分律)。学律仪不外三种:一、未得戒者如何得戒。二、已得戒者如何守戒。三、已破戒者如何还戒,凡学戒须先知戒胜利,数数思惟,心生决定,发生欢喜,然后受持。声闻地赞戒有十种利:(
5、一)得增上功德,则成佛功德。(二)死无懊悔。(三)得美名称。(四)睡眠安适。(五)眠时有善神守护。(六)无有怖畏。(七)得大威权。亦如宗喀大师,为众所悦服。昔萨迦巴问大师,以何术致此?大师曰我以如理而行得之。第五世 ,兼摄政教,亦自云我唯守护戒律。(八)非人不能害。(九)能遇顺缘。(十)所愿皆成。思惟如是诸利,心生欢喜,则乐受持。但受而不持,过患亦重。文:于戒受已而守持者,胜利甚大,若不守护,过患亦甚。经云:或以戒得乐,或以戒感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苦恼。文殊根本大教王经亦云:持咒若坏戒,不得上悉地,中品亦不成,亦不成下品。佛于毁戒人,不说咒成就,亦非趣涅槃,境处之方际。于此恶异生,何有咒成就
6、,此毁戒众生,如何有乐趣。既不成现上,亦不成胜乐,况佛说诸咒,而能成就耶。如是所示不守护之过患,当数数思之。如三味王经云:于居家白衣,我所说学处,尔时诸比丘,彼戒亦不具。于此所说,谓比丘不能守护五戒之时,(有居士能)精进持戒者,感果甚大,故当努力。即彼经云:尽于恒沙俱胝劫,而以信心备饮食,并以伞幡灯烛鬘,承事俱胝由他佛。若于妙法极欲坏,善逝正教将灭时,于日夜中行一戒,此福比前最殊胜。解:持戒反而为苦者,以轻于受戒,而不严于守护,任其毁败,即是恶行,故结果为苦。所以,持戒的方法是:先当思惟持戒的利益与毁戒的过患。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一切善法都要依于戒才能生长。持戒功德,尤较佛在世时为大。如受而不
7、持,过患亦大,不但显教,密教亦然。此中正法,指经律圣教(正教),指教证功德。三藏失坏,教证将灭时,众生烦恼极盛,对治力弱,不易守戒。此时若能於昼夜中执持一戒,功德极大,故当努力。破戒之人,必生恶趣:现在世中,一切功德皆不得成就。总之,若是毁戒,人天乐趣都不可得,更谈不上解脱或成佛。所以,希求解脱的人,必须持戒。文:如何修学之法者,谓于四种生罪因中,无知之对治者,应听闻诸学处而了知也。放逸之对治者,于取舍之所缘行相,不忘忆念。及数数观察三门,了知于善恶何转之正知,以自或法为增上,于罪生羞耻之惭,及念为他所呵而起羞耻之愧,怖畏恶行之异熟,而生防护之心。不敬重之对治者,于大师及彼所制,并诸同梵行者,
8、皆当敬重也。烦恼炽盛之对治者,观察身心何种烦恼增上,当努力从而对治之。若不如是励力,意谓违越少许,其过轻微,于所制而放纵者,最后结局唯得苦恼。戒经中云:若于大师悲愍教,以为轻微少违越,由彼彼苦得自在,如折篱坏庵摩罗。世间有违王重勒,或者犹获不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堕傍生医钵龙。以是故应努力勿令罪染。设有染犯,亦莫不念而弃置之,于堕罪还出之仪轨,应如说励力而作。道次第第17课心得2【思惟修习】一、“略示修法”是什么意思?1、“佛法的每个法真正要落实到生命中都要通过训练”,“佛法的修行包括座上修和座下修。如果只有座上的,没有座下的,座上修也是难以修好的;如果只有座下的,没有座上的,我们会感觉力量
9、不足”。对此有何感触?2、在“略示修法”这部分,宗大师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修行程序,根据“略示修法”的建构,修行的程序主要有哪四个部份?3、加行、正行、结行、未修中间各个指的是什么?二、“加行”依次有哪六项内容?三、加行一之“净地设像”,我们会了吗?1、营造清净的环境,这样做有必要吗?“凡夫往往心随境转,在嘈杂的环境中,很容易放逸散乱。对初学者来说,环境尤为重要。在修行初期,我们特别需要为自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此有何体会?2、营造清净的环境,这样做的作用大吗?通常,有重要客人将来访时,我们是否会将环境清理整洁?现在,我们要修法,净化环境对于帮助我们生起神圣感,帮助我们体认佛菩萨的存在,帮助我
10、们的心与三宝相应等诸多方面,有何作用?3、清洁环境时,应如何用心?很多人,在清洁环境时,会很“麻利”地进行,想着“赶快整理干净,好开始修行”。我们是这样做的吗?修行是等环境打扫好之后才开始的吗?打扫工作与修行能贯通起来吗?对于佛世周利槃陀伽由扫地而成罗汉的事例,有何感触?“打扫不仅是扫除外在的尘垢,更主要的是要扫除我们内心的尘垢”,对此有何感触?通过学习,现在,我们在打扫环境时,心里想些什么?是如何用心的?4、陈设佛像对我们修行的重要意义和殊妙功用有哪些?有何体会?四、加行二之“陈设供养”,我们会了吗?1、为什么要供养?“成佛是福德和智慧的圆满,如果时时保有供养之心,就能迅速积累资粮,常与三宝
11、相应”。“供佛决不仅仅是形式,本身也具有重要的修行内涵”。“身心是密切相关的,心态会左右行为,行为也会影响心态”。对此有何认识?2、供养的供品有哪些?3、供品有什么要求?供品的*如何才算无谄?供品的质量如何才算好?陈供的心如何才算无谄?通过学习,现在我们在陈供时,心态是怎样的,能具体描述吗?五、许多人都存在的问题,我们避免了吗?1、许多人认为打扫环境,供养佛像,这是“外在形式”。同时,认为自已具有“不执外相”的能力,于是,对此类加行不重视,我们存在这样的问题吗?“境由心造”,如果我们不将环境整理得清净庄严,这是说明我们有“不执外相”的功夫,还是说明我们没有清净的心?如果说我们没有这样的问题,我
12、们真的开始行动,认真照着教导一项一项进行了吗?有感受到这样做的利益了吗?5、许多人感觉,日常挻忙的,能有一点时间静心学习已很难得,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打扫。我们有这样的情况吗?如何对待的?六、加行三之“入座皈依”,我们会了吗?1、入座,身应该怎样?打坐的正确姿势如何?坐多长时间是关键吗?关键点是什么?2、入座,心应该怎样?(1)、修法首先要生起皈依心。对此有何认识?“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对此有何认识?(2)、我们应因何而生皈依心?对死亡无常、三恶道苦有何认识?对众生的痛苦有何认识?发心不同,所得成就也不同。在发起皈依心的同时,我们真的愿意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心吗?自已是如何调动起四
13、无量心、菩提心的?(3)、我们应以何为皈依境?如何才能将皈依境清晰地观想起来?如何感受三宝的功德?如何将自已融入三宝的功德中?【学习检验】一、法不是听了就能产生作用的,要从理论落实到心行上,转化为感觉,才能变为力量。对这一点清楚了吗?决定要作相应的努力了吗?二、是否明白了“略示修法”是帮助我们将每一个法落实到心行上的很具体的方法?三、对于能遇到“略示修法”这个修行程序,是否很庆幸?四、是否清楚,根据“略示修法”的建构,修行有哪四个环节?五、是否清楚,加行中的每一项其实都与修行有关,加行也是在修行?六、对于现在学到的三个加行,是否开始实际行动?是否能很好地将加行与修行融合起来?道次第第17课心得
14、3做为弟子当如何侍奉师长?事师法五十颂告诉我们:此事无须广为阐说,原则就是法师喜欢的我们就做,不喜欢的就不做。作为弟子,应该努力按照上师的意愿依教奉行。因为弟子修行成就如何,正是取决于事师的如法程度。金刚持曾经说过:知道这个道理就懂得该如何行事了,凡师长喜欢的都要努力去做。总之,师长悦意之事可以做,否则就不要去做。那么,哪些是使师长悦意的事情呢?主要有三项,分别是内外财供(内财和外财的供养)、身口给侍(亲自侍奉师长)、如教修行(按照师长的教导行事)。此处,引大乘庄严经论作进一步论证:作为弟子,应当以财物供养师长,并亲自为师长效力,按照善知识教诲如法修行,这都是依止善知识应该做的。1)内外财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次第 17 心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45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