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浅谈.ppt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浅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浅谈.ppt(1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浅谈,重庆一中 张鸣,热情:,语文教学应该直面于“人”,根植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于漪,绩效:,三个层面:教什么 怎样教 教得怎么样,几个阶段,教什么:教课文 教语文 实施语文课程 怎样教、教的怎么样:适应课堂 驾驭课堂 享受课堂,顶层设计,兵法云:“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足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什么是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2教学设计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3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
2、科学,1教学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这种观点把教学设计看作是用系统的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评价教学结果、修改和确定教学规划的过程。,1教学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1教学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1教学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
3、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1教学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 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2.教学设计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梅里尔教学设计新宣言,3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
4、进行策划的过程。”帕顿什么是教学设计,3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赖格卢特:“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小结,教学设计的本质: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的过程。,我们认为的教学设计,一般说来,教学设计就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说来,则是指以现代教学理论
5、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探讨最优的语文教学途径,以促使学生的语文认知结构、语文行为技能和语文情意品质产生预期变化的系统工程。它提出最优的教学途径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开发促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的经验和环境。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旨在开发与总结有效的语文教学理论与经验,促进中小学生在语文认知结构、语文行为技能和语文情意品质等方面实现预期变化。,教学设计
6、具有以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2.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3.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4.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研究
7、发展的趋势,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格罗,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学生依赖教师主导,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媒体等,教师,进行评估,确定教学目标,主题分析,实施课堂教学,布置作业,学生参与教师引导,教师,激发学生,学生参与,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媒体等,确定教学目标,主体分析,实施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布置作业(主动完成),进行评估(主动配合),学生主导教师促进,学生,教师提供帮助,共同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媒体,共同确定教学目标,主体分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作业,共同进行评估,学生自导教师服务,学生,教师,顾问、咨询,自激学习动机,自设学习目标,自我需
8、求分析,自选学习内容、方法,自定步调,自我评价,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与要素,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与要素,现在在哪里,主体分析,学生分析,教师分析,要去哪里,教学目标设计,现在在哪里,是否到达那里,课堂教学评价,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学习的联结说),华升(学习的剌激反应学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说)。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其基本公式为: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9、主要解释学习是在既有行为之上学习新行为的历程,是关于由“行”而学到习惯性行为的看法。其代表主要有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试误说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基本特点: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注重外部行为的研究。,1、忽视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永远处于核心地位,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是典型的“师”、“教”为核心的教学观,缺少以人为本、师生平等的情怀。是典型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2、要想让学争取的好的成绩就必须运用题海战术,反反复复的机械训练,通过对学生的不断强化刺激,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无疑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了严重的伤害,进而在学生的
10、内心深处形成学习是一种很痛苦的印象,造成学生厌学、恨学。在传统教学中盲目的牺牲学生休息时间,逼迫学生披星戴月、寒暑假补课等都有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烙印。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这种只注重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往往简单传授,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个智慧的生成,不尊重学习规律,只关注学生对眼前的知识的掌握,不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4、以文本为唯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观,不敢越雷池半步,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眼界狭隘,难以适应当今社会信息激增的现实。5、答案的唯一化、标准化忽视了事物的多面性、生活的多彩性,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严重的
11、禁锢。,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是在刺激与刺激之间建立联系。学习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即将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相互作用,这是学习的本质。代表人物:沃特海墨等人的完形(格式塔)说、苛勒的顿悟说、米勒等人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托尔曼(认知目的说),加涅(认知指导说)说和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说。基本观点: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即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其公式是:SATR(A代表同化,T代表主体的认知结构)。客体刺激(S)只有被主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引起对刺激的行为反
12、应(R),即学习才能发生。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突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即顿悟,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3学习是信息加工过程。人脑好似电脑。应建立学习过程的计算机模型,用计算机程序解释和理解人的学习行为。4学习是凭智力与理解,绝非盲目的尝试。认识事物首先要认识它的整体,整体理解有问题,就很难实现学习任务。5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基本特点:重视智能的培养;注重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注意到了在学习过程中人与动物的不同,明确了人在接受外界信息时的选择性,关注了课堂的激情导入,关注了问题的引领和解决,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3、,但是认知主义只是把学习局限于书本,缺少问题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非20世纪50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的重要派别。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不像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那样,从验证性研究中得到原则后再形成推论,而多半是根据经验原则提出观点与建议。此外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不限于对片面行为的解释,而是扩大至对学习者整个成长历程的解释。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的“情意教学过程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基本观点:(1)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观性、选择能力和意愿。(1)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2)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14、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3)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的活动中创造了接受的气氛。基本特点:重视学习的感情因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发展了早期认知学习论中已有的关于“建构”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图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一)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
15、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主动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以及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知识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的;二是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因此,建构即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3建构因人而异,提倡合作学习。学习者总是以个人独有的方式建构事物的意义,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没有唯一标准的理解。因此,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知识理解的不足,使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深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二)关
16、于建构途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构新知识意义:1支架式建构。指当建构新材料A时,先有同性质的材料B的知识,将有助于A的学习。2抛锚式建构。指当建构新材料A时,先呈现一组概念,从而有助于A的学习。3导引式建构。指为了建构新材料A,可以选用一种材料B的学习来引入A的学习,使材料A的意义在材料B的基础上更易理解。(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过程的生成模式的解释,有助于中小学学科教育尤其是在理科教学中,教师把握并利用学生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以及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学习,来理解与建构新知识或信息,从而更好地保证理科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效
17、果。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情境性教学,对改变教学脱离实际,对深化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学生的合作学习,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主张基于情景、基于资源、基于协作、基于探究、基于问题解决。建构主义是网络时代的一种全新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支架式教学设计故乡,1.学习本文运用对
18、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2.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在小说末尾对故乡寄予的深沉的希望。围绕这一目的我们设计了四个课时。第一课时在进行常规教学之余,把本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待学生明白本文的基本内容是:“写故乡二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之后,再把这个大的故事分解成了两方面六个小故事:二十多年前的故事: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2.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3.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二十多年后的故事:4.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5.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6.二十多年
19、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在公布了问题之后,请同学围绕这六个故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等候回答问题。,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主要是从六个故事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学生对这样的建构还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样做实际上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话题的问题。2.教学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3.教学设计的过程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教师在教时,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启发不了学生,学生也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无从下手。4.六个故事的对比度相当高,这样意义理解的可能性就加大了。当我们在引导学生思考故乡变化的原因时,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
20、回答出结果来。从而印证了我们的设计的有效性。需要说明的是,第四课时教学设计中,我们运用网络学习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此文对比艺术的理解,由于是第一次使用这样的教学手段,部分学生的电脑操作不是十分熟练等原因,教学的实际效果不一定很好(并不影响对原文理解)。但即使如此,学生对此文的理解还是基本保证了的。,抛锚式教学设计案例,这是澳大利亚“门尼彭兹中心小学”所作的教改试验,试验班为六年级,有30名学生,教师名字叫安德莉亚,当前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是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首先,安德莉亚鼓励她的学生围绕这一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例如奥运会的历史和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会中的成绩等问题(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
21、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确定媒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在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阅资料以后,其中米彻尔和沙拉两位小朋友合作制作了一个关于奥运会历史的多媒体演示软件。在这个软件向全班同学播放以前,教师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和分析软件表现的内容及其特点。播放后立即进行讨论。一位学生说,从奥运会举办的时间轴线,他注意到奥运会是每4年召开一次。另一位学生则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并不总是这样,例如1904年、1906年和1908年这几次是每两年举行一次。还有一些学生则注意到在时间轴线的1916,1940和1944这几个年份
22、没有举行奥运会,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年份没有举办奥运会?”,有的学生回答,可能是这些年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情,有的学生则回答发生了战争,有的则更确切地指出1916年停办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和1944年停办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协商,认为有必要对米彻尔和沙拉开发的多媒体软件作两点补充:说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对举办奥运会的影响;对奥运历史初期的几次过渡性(两年一次)奥运会作出特别的解释。这时候有位小朋友提出要把希特勒的照片通过扫描放到时间轴上的1940年这点上,以说明是他发动了二次大战。教师询问全班其他同学:“有无不同意见?”沙拉举起手,高声回答说:“我不同意用希
23、特勒照片,我们应当使用一张能真实反映二次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例如大规模轰炸或集体屠杀犹太人)的照片,以激起人们对希特勒的痛恨”。教师对沙拉的发言表示赞许。,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到,教师为这个教学单元进行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用多媒体计算机建立一个有关奥运会某个专题的情境,并以奥运历史或澳大利亚在历次奥运中的成绩这类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锚”(学习的中心内容),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再通过展开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入深入。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画龙点睛的引导
24、;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几个认知环节自然展开,而自始至终又是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同时用Internet实现资料查询),所以上述例子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作为认知工具实现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的很好课例。,随机进入教学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只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
25、我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篇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元思君:别来无恙,余独乘舟,自富阳下桐庐一路风色俱佳。观之者以其秀美无双,坦荡胸怀也;厌之者,以其遮阴碍日,浊气横张也。然荫翳者,固有之也。至若林之幽雅秩秩,水之一碧万倾,虽有憾者者不免涤荡尘缘也,是以专告兄台。山的伟大、富有活力,在于养育包容了自然界的生灵万物。这些生命现成为的点缀,又靠它得以生成滋长。好鸟、鸣蝉、猿猴,它们在山水里生活得那么幽然自得,它们欢乐地发出对大自然的颂歌。正是这一曲曲雅好的歌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教学 设计 浅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434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