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系统复习小马上课用.ppt
《文言文系统复习小马上课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系统复习小马上课用.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是积累:最好办法就是背诵 二是转化: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 律和方法,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词用法 二、虚词用法 三、文言句式 四、断句翻译 五、信息整合,一、实词用法,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1、词类的活用 2、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词的古今异义,词类的活用,V 使V 意V状语,1、名词,2、形容词,N V使V 意V,3、动词,N 使V 意V,名词活用的规律,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
2、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下面介绍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名词活用规律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介词结构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则粪溉者先芽。(采草药)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狼不敢前。(狼)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能愿动词(助动词)即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的词。这种词在古今汉语里也不过
3、二十几个,常见的有:1、现代汉语中的:可以、能、能够、会、愿意、肯、敢、应该、当、要;2、文言文中的:可、能、愿、应、宜、当、欲。,假舟楫者,非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
4、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则粪溉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公将鼓之。天不雨。不蔓不枝。(爱莲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过秦论 一般性副词、否定副词、介词结构修饰名词均用作动词。,鼓:击鼓进攻 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两个名词连用,句子又无做谓语的动
5、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名词活用规律二,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为市鞍马。(木兰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用瓮作,用绳子系,,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
6、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因此要弃掉先王的现成法制,效法先王制定法制的根据来变法。”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愿意为此去买鞍马”,名词的后面带了状(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规律三,按照常理,名词是不能带状(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
7、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状(补)语的情况。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使人止晋鄙,留军壁(于)邺。(信陵均窃符救赵)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三则)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 始洞然。(归有光项脊轩志)忠牧公尝牧梁州。(何易于书褒城驿壁)少年雄于地球。(少年中国说)方今唯秦雄天下。(鲁仲连义不帝秦),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军”的本意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驻军”。凡吏于土者,若知其
8、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加线处的“吏”,原本也是一个名词,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里,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也活用为动词。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按照动词来翻译,以为“在地方上做官”。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信陵均窃符救赵)句中划线的部分“留军壁邺”,是一个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在这个动宾短语中,“留军”意思是叫军队停下来,而“壁邺”中的“壁”,原来本是名词,“营垒”的意思,在这个句子里,因为带了补语“(于)邺”(介词“于”在原句中省略了),所以也活用作了动词,译为“驻扎”。,派人制止晋鄙,使军队留在邺城筑垒,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三则)句中的划线处“一狼洞其中
9、”中的“洞”,就属于名词动用,那是因为它的后面带了补语“(于)其中”(“于”属于介词的省略),于是,“洞”应译为“打洞”。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归有光项脊轩志)句中划线处中的“垣墙”,原本是名词,意思是“墙”,在句子里由于带了补语“(于)周庭”(“于”也是属于省略了介词),于是,“垣墙”也就应该翻译成“砌上了一道墙”。忠牧公尝牧梁州,(何易于书褒城驿壁),句中划线处的“尝牧梁州”中的“牧”,原本也是名词,只因为带了补语“梁州”,活用成了动词,于是不能翻译成“州牧,只能译为“做州牧”了。,“所”字短语的构成是:“所”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构成的名词性短语。“所”的后面
10、跟着的一定是一个动词,所以,它的后面跟着的如果不是动词,那么,不管是什么词性的词,一律活用作动词;名词也不例外。如:,名词活用规律四,名词与“所”组合,名词活用作动词。,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记王忠肃公翱事)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国语卷十八),zng,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句中划线处的“所罾”中的“罾”,它的愿意是“方形的鱼网”,由于与“所”组合了,因此,活用作了动词,应该翻译成“捕捞”。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记王忠肃公翱事)句中划线处的“所货”中
11、的“货”本来是名词,“财物”的意思,也是因为与“所”组合了,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应译为“买来”。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句中划线处的“先”,因为与“所”组合,所以也活用了,应译为“抢先。”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国语卷十八)句中划线处的中“宝”,愿意是“宝贝”,现在必须翻译成“当作宝贝的”,因为与“所”组合词性发生了变化,名词动用了。,一般的说,“而”是不能连接名词的,因此,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名词的前后如果有了连词“而”,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成动词了。如:,名词活用规律五,名词的前后有“而”连接,名词活用作动词。,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
12、焉。(左传晋灵公不君)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庞涓列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孟尝君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句中划线处中的“惑”就属于这种情况。“惑”原本是名词,意思是“疑惑”,活用之后,必须翻译成“有了疑惑。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晋灵公不君)。加线的地方“过而能改”中的“过”,也要翻译成“有了过错”,因为在它的后面有“而”的连接。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庞涓列传)句中划线处的“西,也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译为“向西挺进”。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13、,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去今之墓而葬焉”中的“墓”,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坟墓,由于句子里有了“而”这个连词的连接,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应译为“修坟墓”。,名词在句子里一般是不能充当谓语的,除了在判断句中,名词性短语可充当谓语外,其他情况下,名词在句子里一旦作了谓语,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活用成了动词。如:,名词活用规律六,名词在句中处在谓语的地位上,名词活用成动词。,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原轸朝,问秦囚。(崤之战)五步之内,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句中划线处中的“花”就应该译为“开花”,因为它处在了谓语的地位上。
14、原轸朝,问秦囚。(崤之战)句中划线的地方,“朝”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朝廷”,因为在句子里充当了谓语,所以也活用成了动词,得译成“上朝”。五步之内,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句中的“缟素”,原意是“白色的丧服”,在句中由于充当的是谓语,所以也活用为动词,必须译成“天下人穿起白色的丧服”。,名词与“者”组合,名词活用成动词。,粪溉者先芽。(采草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增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韩非说难)如平地三月花者。(采草药),名词活用规律七,粪溉者先芽。(采草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增皙、冉
15、有、公西华侍坐)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韩非说难)如平地三月花者。(采草药)以上四句中划线的地方,“粪溉者”、“冠者”“历山之农者”,其中的“粪”、“冠”“农”“花”,均属于与“者”组合而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分别译成“施肥”、“行过加冠礼”、“务农”、“开花”。,1、关于古代汉语中名词作动词用这一特殊语法现象,王力先生提出的判断标准是:“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2、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中,关于名词充当动词用是这样表述的:“凡是被助动词、副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带宾语或补语,活用为动词。名
16、词前面有“所”,或者前后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名词作动词小结,状语一般由形容词、副词充当。但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类型有:,1、表比喻。2、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3、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4、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或使用的材料。5、表示对人的礼节或待遇。6、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频率。7、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名词作状语的规律,第一类、表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译为“象一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系统 复习 小马 上课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426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