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教学.pptx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教学.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教学.pptx(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著,第五章 教学,本章结构,第五章 教学,第五章 教学,1.理解教学的意义。2.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3.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4.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5.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6.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7.掌握教学评价的相关概念。8.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9.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本章学习目标,第一节 教学释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教育方面的重要经验。学校若能坚持以教学为主,教育质量就能提
2、高,反之,教育质量就必然下降。理解教学的意义、任务,掌握教学原则、方法及其运用,对将来从事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第一本教育学教材,王国维的教育学(初版1905年)中有一章专论“教授”,主要论及“教授之目的”、“教材之选择”、“教案”、“教式”、“发问”等问题,也就是说在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之中,更关注前者。对此,陶行知后来曾有激烈的批评。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另外“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故而提出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受其影响,学界也将“教授”更名为“教学”。,第一节 教学释义,传统教育实行个别教授,教师与学生之间呈“一对一”的状况,故而对于形
3、式上的技术与方法,没有迫切的需要。另外,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去学。如学记中所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儒家持“拱己以待”的态度,主张“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而墨家则加以反对,主张“强说人”,“叩则鸣,不叩亦鸣,问则答,不问则讲”。从“偏重于学”到“偏重于教”,是“教学”的第一次转变;从“偏重于教”到“两者兼顾”,是“教学”的第二次转变。,第二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组织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教学的基本规律正是存在于教学发生发展运动的过程中。要探寻教学基本规律就要认真分析教学过程。,一、教
4、学过程的本质,第二节 教学过程,人类社会的任何工作,如机器生产、农作物栽培等,都有各自的基本原理。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有它自己的基本原理,这就是教学过程的理论。从层次上理解,由简到繁,可以分为这样几层:一是某一节具体的课的过程,二是某门课程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的过程,三是某门课程的过程,四是从“入学校”到“出学校”的过程,如从小学到大学;再从类别上言,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关于教学过程的研究所要回答或解释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学过程与一般认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另一个是教学过程的阶段、环节、规律等具体问题。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
5、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实际上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性质相似,故而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第二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与一般的认识过程相比具有特殊之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社会经验变为个体的认识能力和精神财富,通过教师的劳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也使其个体得以发展。这一过程的特性具体表现为:认识的间接性,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是间接经验。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实现,故而属于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认识
6、的教育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得以丰富,同时他的精神、思想、意志、品德等方面也得到发展。有指导的认识,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指导之下完成的,非偶然的,非尝试错误的,与一般的认识过程有别。,二、教学过程的阶段,第二节 教学过程,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教与学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君子博学于文”(论语雍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后人将其总结为“学、思、习、行”四个方面。这一时期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仍属经验的总结,还缺乏科学的论证。但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提出这样宝贵的思想,是我们民族对教学理论所做出
7、的历史贡献。西方对于教学过程阶段的研究主要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主张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尽量以感官去施教”,反对死记硬背,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他对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是“能使孩子们先去运用他们的感官(因为这最容易),然后运用记忆,随后再运用理解,最后才运用判断”,即感觉、记忆、理解、判断。到了18世纪末,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是近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他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认为教师在传授新教材时能够在学生的心灵里唤起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并将教学过程进一步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此后,他的学生齐勒尔和莱因又加以补充修改,成为享誉世界的“赫尔巴特五阶
8、段”,即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见解,二、教学过程的阶段,第二节 教学过程,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亦主张“五个阶段”,他的主张更侧重于思维的训练。思维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这些要素是: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
9、们是否有效。,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见解,二、教学过程的阶段,第二节 教学过程,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亦主张“五个阶段”,他的主张更侧重于思维的训练。思维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这些要素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后人将这一过程概况为“思维五步法”,即暗示问
10、题假设推理验证,其中“问题”是核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的整个过程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杜威的学生克伯屈依据其思想,创设了设计教学法,其基本阶段,即创造情境、引起动机、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实行计划、评价成果,成为实用主义教学过程的模式。,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见解,二、教学过程的阶段,第二节 教学过程,苏联教学过程的理论极为丰富,对我国教育亦曾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一本社会主义教育学的主编凯洛夫,在总结了国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教学过程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去武装学生,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教学阶段。,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见解,凯洛夫在上海作报告(1957年
11、)(上海教育1957年第2期封二),二、教学过程的阶段,第二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二、教学过程的阶段,第二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较好的学习愿望是进行学习的基本条件和心理起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主要靠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所学的内容及知识本身,如事实、现象、特点、逻辑等,具有吸引力;第二,要强调学生的活动;第三,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教学过程的阶段,第二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
12、感知和理解教材。感知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基础。感知的来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教具的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引导学生在感知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的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二、教学过程的阶段,第二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3.巩固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其必
13、要性在于:第一,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容易遗忘,必须通过复习来加以巩固;第二,只有掌握与记住知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所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应重视教材的识记与巩固。教学中用一段时间专门复习,定期复习,是非常必要的。,二、教学过程的阶段,第二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4.运用知识,掌握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如完成各种书面或口头作业、实验等。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技能,再从技能发展成为技巧,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此外,运用知识还包括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二、教学过程的阶段,第二节 教学过程,教学
14、过程的基本阶段,5.检查知识,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的过程。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三、教学过程的规律,第二节 教学过程,什么是规律,列宁曾明确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联系”。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便是教学过程的规律,简称为“教学规律”。,第二节 教学过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人类能够认识客观事物,
15、或得益于直接经验,或得益于间接经验,教学亦是如此,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的矛盾关系。所谓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在学校教育中主要表现为教科书中的知识;所谓直接经验,即学生亲身获得的认识。直接经验的获得对于学生的学习很有作用,但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以间接经验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可以有效地减少认识过程的盲目性、曲折性,节省时间和精力,从而大大提高认识的效率;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广泛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有利条件。,三、教学过程的规律,第二节 教学过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
16、书本知识,将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这种转变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能力,而人类的认识能力,又是在积累知识的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西方近代教育史上,对这一对矛盾有不同的关注点,因而形成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两派,双方相持不下,争论了很多年。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所以特别倚重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来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这一派以官能心理学为其理论基础,形成于17世纪,洛克和裴斯泰洛齐为代表人物。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
17、特别的培养和训练。这一派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赫尔巴特、斯宾塞为代表人物。事实上,教学过程既传授知识于学生,同时又发展其能力,因而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当把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其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以提高教学质量。,三、教学过程的规律,第二节 教学过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学生在两方面都获得理想的发展与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具体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第一,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
18、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学习过程本身是非常艰苦的劳动,学生于其中可以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第二,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学生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联系起来,给学生的学习以巨大的推动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非常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第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强调传授知识,而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另一是脱离知识单纯地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使其成为无源之水。,三、教学过程的规律,第二节 教学过程,教师主
19、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是受教育者,根据教师的教导而学习。两者之中,教师受过专门的训练,拥有丰富的知识,学生想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只有依靠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才有可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学生虽处于相对的弱势,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是容器,被动地、不断地接收知识,事实上教师也无法机械地就将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因为就人类而言,无论是知
20、识的理解及掌握,还是能力的获得等,都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特地强调“学生主体”,是希望教师的教,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惟其如此,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三、教学过程的规律,第三节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通过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它反映了人民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则和行为准则。,一、教学原则的定义,第三节 教学原则,古今中外的学者总结了诸多教学原则,可供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常用的主要有下列几种。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启示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
21、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启发诱导。此原则亦出于孔子的思想,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教导弟子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原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Dies terweg,FA.W.)对此曾有极好的告诫,他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二、古今中外的教学原则,第三节 教学原则,二、古今中外的教学原则,第斯多惠,辛勤育苗人,第三节 教
22、学原则,循序渐进。中国传统寓言中有一则拔苗助长的故事,以农作物的生长不可违背特定的程序为例,说明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这则“欲速则不达”的故事,对教育及教学具有相当的启示作用。这一原则启示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巩固性原则。孔子认为“温故”可“知新”,故而主张“学而时习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明确提出“复习乃学习之母”;贯彻这一原则,需要注意: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是巩固的基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更易保持且不易遗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知识能够化为所有,将机械记
23、忆变为理解记忆。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安排好复习的时间,注意方法的多样,如编排知识、撰写提纲、编排口诀等,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第三,在运用中进一步巩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并积极加以运用,不断巩固和加深。,二、古今中外的教学原则,第三节 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现,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直观的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三大类:第一,实物直观,通过各种实物进行,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等;第二,模象
24、直观,通过各种实物的模拟形象进行,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等;第三,语言直观,通过教师对学生作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而起到直观的效果。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原则,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他表示:“无论什么事情,除非不仅是青年人的年岁与心理的力量所许可,而且真是他们所要求的,便都不可教给他们。”教学怎样才能适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呢,第一,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不可超过他们的理解能力;第二,教学进度要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不可使他们负担过重;第三,教学方法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使教学来得“容易”、“轻快”;第四,教学科目要适应儿童的“天性”。贯彻这一原
25、则,须注意:第一,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第二,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第三,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二、古今中外的教学原则,第三节 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抽象的间接经验,所以教学应特别注重与实际相联系。惟其如此,才能正确解决教学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讲与练、学与用的几对矛盾关系,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又称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新近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教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 基于 教师资格 考试 教育学 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416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