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汇总.doc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汇总.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汇总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改变了人们历史观念的书,它的大历史观使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书是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三十年呕心力作。接下来为大家整理了5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万历十五年很有名,我也已经读过好几遍了。近来再重读一遍,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中国古代政治的最鲜明特点是观念治国。早在国人历史早期,古人便凭借想象将世界和自身进行描述和理解。这倒也不稀奇,几乎所有文明的早期都有这个特点。但将想象充分赋予到政治中的,中国却是为数不多的。最好的例子是周公旦分封诸侯国。周公同几乎所有的古人一样,不能科学地理解天下的构成;他同时认为周王贵为
2、天子,万民理应万世顺从,但后来的事实表明,并非如此。周朝人力图使政治体制顺应自然,但由于知识的局限,实际是让自然顺应了他们的意志,这便造成了政府行为自上而下的惯例,而中国人的性格在周朝初年最终形成,后世之人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一观念,改都改不了。再到后来,观念由对天的感性过渡到对儒家思想的理性。历朝历代的首要任务与其说是治国,莫不如说是对儒家思想的推广和执行;皇帝及中央政府的最重要责任与其说是推布政令,莫不如说是身先士卒,践行儒家礼仪,与万民做表率。至此,儒家思想也可以称之为儒教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是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政治传统。中国地域太大,自古而然,技术发展的限制迫使从周公起的统治者以观念规划全
3、国,形成一套独有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上端细致入微,下端粗糙肥大。上端的统治者一是看不清下端复杂多变的实情,二是实在没有能力去处理数以千万计的分散在各地的小自耕农集团。为了统治的便利,只有靠观念,即后来的儒家道德。这种道德一来可以统一文官观念,让他们即使分散在各地,与中央隔绝,也能力解当地的疑难;二来可以规范百姓,使他们各自安分守己,少为国家制造麻烦。道德的产生是因技术的无奈,而实战的结果表明,道德的力量远远超过行政和司法,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以德治国”的原因。这种德治方式在起初是有利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秦汉、隋唐创造的盛世王朝。然而时代在发展,我们永远也找不到放诸四海而皆准道理,永远也
4、找不到一劳永逸的创造。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到了明清时期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中国在历史的坐标系中开始走下坡路,这也许就是黄仁宇先生创作万历十五年的缘故。万历十五年并非只写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故事,也并非只写万历年间的故事,他写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的终结,是对“以德治国”的深刻剖析。取名“万历十五年”也许只是个象征,也许只是因为音韵的和谐。中国古代德治政治的优越性结束了,形式也结束了,但它的流毒却远未终结。儒教的本本没有多少人再学习了,儒教的精华没有多少人再记得了,但儒教的糟粕却深深扎根在现代人的心灵深处,因为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几千年,而进入现代社会还不到一百年。这种扎根的结果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
5、劣根性,这就是现代中国人还存在的诸多毛病。即便是年轻人,任你穿的很“哈韩”,吃的很“欧美”,唱的很“港台”,但骨子仍未脱离中国人的“奴性”以及其他任何“恶劣性”!儒教讲究“仁”,二“人”即为“仁”,中国人是研究人的人,最擅长“玩人”、“治人”、“整人”,因而任何朝代的任何一级组织的任何一次改革与反改革、革命与反革命,始终绕不开人事的问题,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对人的整肃。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万历十五年薄薄的一本,语言也不艰深,读起来不吃力,外行也能读。这是这本书能成为大众读物的重要原因。最早是从高中语文书中知道黄仁宇这个名字的,因为语文书中有一篇课文孔孟是黄仁宇写的。在那篇课文中,黄仁宇对比了孔子的轻
6、松愉快和孟子的凡事紧张,探究这种不同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他认为,这两位哲人不同的主张除了性格不同之外,深层的原因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氛围不同:孔子生活于春秋中后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尚存贵族气质,尚受“礼”的制约,比如不搞偷袭,下战书,三鼓而动,不追溃兵等,虽然这制约力快要绷不住了。但战事的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所以孔子对于“克己复礼”尚存希望,还能憧憬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踏青野餐。孟子呢,生活在战国时代,战争已经完全抛弃了贵族之礼的制约,全面进入血腥野蛮的大屠杀时代,各种手段无所不用,目的只有一个:灭国。在这样的时代中,孟子的张扬个
7、性、革命激情就相得益彰了。在这篇*中,黄仁宇用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来分析哲学风格流变的问题,很有说服力。那时就听老师说黄仁宇有一本万历十五年,但我的高中既没有、也不允许读课外书。现在终于还愿了,耶!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书名叫“万历十五年”呢?书中开宗明义:“公元1587年,丁亥年,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并无大事可叙”,是普通平淡的一年。然而,“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是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易于忽略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起来是细节末端,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因果关系,恰为历史的重点。”黄仁宇依据
8、他的“大历史观”来写这本书,“大历史观”强调背景和事件发生的众多原因的联系,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是经历无数先决条件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我们一般人也都知道事件发生是诸多原因积累的结果,但却无法去剖析,给出令人满意的认识方法。黄仁宇先生运用高超的逻辑技巧,用他独特的研究技巧和方法,为我们展示一个恍然大悟的必然结果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方法尤其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万历十五年共有7章,每一章讲述一个人物的故事,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每一个故事都指向共同的主题,一个令人沮丧的主题批判已陷入僵化的文官制度。在黄仁宇看来,以科举制度、儒家理念为基础的文官制度经过千年的
9、生长,已陷入末流之弊,变得僵化、窒息而又根深蒂固,不可撼动,正是文官制度,让官员们把脑力、精力都内耗在了人际关系的盘算中,让他们陷在“宫斗”“党争”的泥沼里,看不见世界局势的变化和国家边疆的危机。文官制度,让本来早熟早慧、心怀理想的万历皇帝变成了“活着的祖宗”;让首辅申时行一辈子中庸无为;让张居正雷厉风行的改革半途夭折;让戚继光失去了改革军队、巩固国防的机会;让李贽在鄙弃传统又找不到新出路的困境中痛苦、绝望,自杀。这种制度让各种力量都胶着、钳制、无法脱身。让我想到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的一个镜头:包租婆、包租公、火云邪神三个人彼此钳制,动弹不得。那这种文官制度可以被打破或被革命吗?黄仁宇没有回答。
10、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不可能。中国社会无法从内部生长出革命力量来。如果没有西方人打破国门,强行输入异种文化元素,中国的传统社会及其文官制度将一直延续下去,再过很多个世纪。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最初对这个书感兴趣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作者黄仁宇的传奇人生,我是赞同人生要有不同体验的。所以一个当过军人的学者,一个颠沛流离远走异国的历史学家,这本身对我就是有吸引力的;二是因为评论说这个书和我们以往看待历史的视角不一样啦,研究的很深入啦什么的。能从和我不一样的角度看问题,这一点也是很吸引我的。我对这个书最大的感受,还是从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中看到的,吴晓波说,只有通过细节式的历史素
11、描,才可能让时空还原到它应有的错综复杂和莫测之中,让人的智慧光芒和美丽,以及他的自私愚昧和错误,被日后的人们认真地记录和阅读。(说实话,我认为对于离我们远的历史,我们需要更多的细节,因为抽离和宏观天然就多。但是对于激荡三十年这样的书,仅仅才过去三十多年,当事人都还在,这种时候细节就显的不是很重要,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视野和宏观上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才是最难得的。在这一点上我有些苛求了)黄仁宇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源于他对历史第一手资料的潜心研究,这种态度在现在浮躁的年代越来越少了,虽然我们并不是一代人。这个书语言平实生动,并没有晦涩之处,所以一般人都看的明白。但是其中所表现的逻辑却不像他的语言那么简单。
12、我读历史也不算少了,但是我对这个书最多明白了六成。如何去认识历史,怎么去认识历史,这个东西我现在也还不知道,但黄仁宇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觉,让我们觉得这样也可以啊。我觉得这个书是扎实的,也是有趣的。三国演义的第一句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此定下了三国的基调。万历十五年的开头,也定了这本书的基调,就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这种从事情的微小发端,从而进一步能预见到后来的演变,这就是读史明智的缘由,这也是基于对长期历史演变的深刻理解而提炼出的历史性规律认识。读历史的确是明智啊。万历当皇帝其实挺失败的,想做的事情一件没做成,不想做的事情却得天天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当皇帝的日子久了,增加的也仅仅是不做不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万历 十五 读后感 范文 汇总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4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