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1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教案16.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项脊轩志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及语言清新、凝练的特点。 3、深入理解本文的抒情方式:借物抒情,借事抒情。4、理解本文的主线是项脊轩的变化,对人物的追念贯穿其中。【教学难点】 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
2、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1、遵循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朗读原则”,反复朗读。2、密切联系归有光的身世之苦,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本文深沉的抒情。3、适当比较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情感与本文的情感的异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单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明清散文的发展脉络2、介绍归有光的家庭、仕途以及归有光散文的风格3、详细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段。【教学内容】一、明清散文发展的简单脉络:明清两代散文数量很多,流派纷呈,形成各自不同的特色。这个时期比较有名的散文作家,有明初的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刘基(郁离子、卖柑者言)和高启,明代中
3、期的归有光(唐宋派:学习唐宋散文的文法和思想),明代后期的三袁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公安派湖北公安县人),明代晚期的张岱。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安徽桐城县人)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登泰山记。二、解题: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志:名词,表示本文的文体是一种“记”。属于杂记文的一种。(杂记文是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章,它包括较广,有人物记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文化名胜古迹、历史掌故、遗文遗事、社会风俗杂谈、读书杂记
4、等。这类文章手法灵活,构思巧妙,形式多样。如桃花源记、项脊轩志梅花岭记等)。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即借写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达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三、作者简介:(一)生平: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县)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现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可谓是家庭不幸、婚姻不幸、仕途不行。(8岁丧母;9岁能文;
5、12岁祖母逝世;19岁嘉靖3年作项脊轩志;23岁娶魏氏,28岁魏氏卒;30岁娶王氏;35岁乡试中举,作项脊轩志补记;46岁王氏卒,47岁娶费氏;60岁中进士;66岁卒于任上。)附:参考资料1、归有光传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倅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
6、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参考译文: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时,“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本地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年进士都没有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说着尖细的吴语,断完案,把人打发走,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如果不便利,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
7、,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明代,进士作县令没有晋升副职的。因此,调任通判名为提升,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亡而平庸的大人物。王世贞觉得十分遗憾,但后来也对归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赞扬他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
8、有光。归有光在各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2、“有光”命名由来:母周孺人十八岁怀有光时,“家数见征瑞,有虹起于庭,其光属天”,故名。 3、“震川”别号由来: “余性不喜称道人号,尤不喜人以号加己,往往相字(以字相称呼)以为尊敬。一日,诸公会
9、聚里中,以为独无号称不可,因谓之曰震川。余生大江东南,东南之薮唯太湖,太湖亦名五湖,尚书谓之震泽,故谓为震川云。其后人传相呼久之,便以为余所自号,其实谩应之,不欲受也。今年居京师,识同年进士信阳何启图,亦号震川,不知启图何取尔。启图,大复先生(何景明,前七子的领袖之一)之孙,汴省发解第一人(河南省推荐的第一人),高才好学,与之居,恂恂然(信实的样子),盖余所忻(同欣)慕焉。昔司马相如慕蔺相如之为人,改名相如,余何幸与启图同号,因遂自称之。盖余之自称震川者,自此始也,因书以贻启图,发余慕尚之意云。 (引自震川文集)(二)作品: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于史
10、记(归有光用五色笔读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之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主要作品有寒花葬志、先妣事略、项脊轩志等。四、第一段研习: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1、。1、朗读全段,注意字音:阁(g)子(zi) 渗(shn)漉(l) 修(xi)葺(q) 垣(yun)墙(qing) 偃(yn)仰(yng)啸(xio)歌(g) 栏(ln)楯(shn)冥(mng)然(rn)兀(w)坐(zu) 斑(bn)驳(b)2、词语识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式。 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雨泽下注:雨泽,雨水。下:向下,名词活用为状语。每移案:案,桌案。顾视无可置者:环视四周。安放。北向:向北,朝北。日过午已昏:已,已经。余稍为修葺:略微。修补。使不上漏:上,从上面。名词活用状语。前辟四窗:前,在(阁子)前面。即北面。状语。垣墙周庭:垣,墙。垣墙,砌墙,名词用作动词。省略句
12、:垣墙(于)周庭。 以当南日:以,用来,目的连词。当,挡。室始洞然:始,才。洞然,明亮的样子。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栏楯: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增胜:胜,美。 借书:归有光世代书香门第,家道中落但不至于小孙无书可读。借,古籍作“藉”,荐、陈列义。全句可理解为“陈列的书堆满书架”。另,中华书局出版的震川先生文集为“积书满架”,积,存也,存书摆满书架。偃仰:俯仰,安居,休息。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三五:一种倍数的表示方法,古文中表示倍数,以前数较小为倍数,后数较大为基数组合而成。又如,二八佳人。斑驳:斑,杂乱。驳,马的毛色杂。错杂。珊珊:美好的样子。姗姗来迟,形容女子行走从容缓慢
13、。3、整体理解:(1)分别描写了项脊轩的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概括。明确:小。:漏。:暗。(2)有描写了项脊轩的什么特点?明确:不漏。:明亮。淡雅(3)中人的行为是什么?写鸟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读书,唱歌,静坐。写鸟a是突出“静”,b是写出人鸟和谐,c是写出生机。(4)中的写夜晚之景有什么特色?每月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映半边墙,桂树的影子疏密错杂,微风吹过,树影摇动,美丽的样子可爱极了。a.所写景物:明月,院墙,桂影,微风b.动景:微风。静景:明月,桂树,院墙。静中有动:明月照墙,风中桂影。c.顺序:从高到低,天空院墙地面d.色调:明亮而不耀眼,斑驳而不漆黑,清静而不冷清。(5)概括一下项脊轩
14、修葺后的环境:明确:小巧,明亮,淡雅,寂静,美丽(6)简单谈一谈项脊轩中生活的情景:明确:白天读书、唱歌、聆听大自然的各种细微之声,静坐看鸟啄食,人鸟相宜。夜晚赏月,心旷神怡。生活自由愉快,志趣高雅,自然恬淡。(7)作者对项脊轩的情感是什么?明确:由衷地喜爱。(8)在这一段中作者如何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的?细节: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小鸟时来啄食,人之不去小结:板书如下附:科举考试简介考试时间:唐代进士科的考试基本上每年都举行。宋神宗熙宁时仿周朝三年大比之意,定为三年一考。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从此至清末成为定制。考试级别:分为地方考试、省级考试和中央考试。地方考试称为院试
15、。考生须先参加县试和府试,取录后再参加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学道(或称学政、学台)所主持的院试。院试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州学或府学)的生员,即秀才。秀才由学政每年考试一次,叫做岁考。在大比之年的前一年,由学政主持举行科考。科考成绩列为头、二和三等的前三名,准予参加次年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乡试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举人可于第二年进京参加中央举行的考试。 中央考试的第一步为在礼部举行的会试,逢丑、辰、未、戌年的三月举行。会试取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于四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凡贡士均参加殿试,殿试只考策问,依成绩分为三甲(三等),一甲三人称
16、“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一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具体研习2-6自然段。2、总结全文的写作特色。3、指导检查背诵。【教学内容】一、课文26段讲习第三段: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
17、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 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1、朗读本段,解决读音问题:迨(di) 爨(cun) 逾(y)庖(po) 吠(fi) 栖(q) 妪(y) 先(xin)妣(b) 兹(z) 呱(g)呱(g) 门(mn)扉(fi) 阖(h) 笏(h)2、词语、句式等积累先是:先于是,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18、。迨:及,等到。诸父:各位叔伯。异爨:不是一个灶头。内外:在院子内外,状语。置:安置。小门,往往而是:到处都是。西吠:向西家叫,状语。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吃饭,宴,动词。始为篱:开始树了篱笆。已为墙:不就砌了墙。凡再变:共变了两次。尝居于此:状语后置句。先:去世。大母:祖母,有时写作太母。“先大母”,已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父(父亲的父亲)、大母(母亲的母亲,即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已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成语
19、有“如丧考妣”。乳二世:喂了两代人的奶。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抚之:对待她。室西连于中闺:状语后置句。每:常常,每每。所:地方,处所,名词。而:你的。立于兹:在这里站着。状语后置句。略。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梳到头顶成为髻(发结),称为“束发”,通常是指十五岁左右(髫”是孩童的头发。古代儿童于末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因此称为“垂髫”。后世以“垂髫”作为童年的别称。“总角”就是结发,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一对像牛角的小髻,称为“总角”,后世用为童年的别称。)读书轩中:省略句。过:看望。若:你的。何竟日:怎么整天。大类:很像。比去:及,等到。去:离开。阖门:关闭。(阖家欢乐)久不效:长久
20、没有取得成效了。效:取得成效。之:取消独立性。则:恐怕,也许。顷之:不一会儿。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省略了“于”,以:来。朝:上朝。名词用作动词。瞻顾:看。长号不自禁:忍不住大哭一场。3、分析:(1)这一段写项脊轩的是哪几句话?写先妣的哪几句?写祖母的是哪几句?明确:14句写项脊轩的变化。510句写先妣。1114句写大母。(2)各小层侧重写了怎样的心情?14句通过写项脊轩的变化,表现了分家离乱的情况,抒发了一种悲痛的心情。510句写了先妣的慈爱,归有光8岁丧母,这一节写出了对母亲的深情追念,情感还是悲痛的。1114句写大母对孙子的深切期望以及对振兴家门的期待,表达了不能实现祖母遗愿的深深
21、内疚之情。(3)这一段侧重于第二段的什么内容?明确:“亦多可悲”(4)如何表现家庭的纷乱?明确:在古代,大家族在一起,其乐融融使每个家族追求的。作者在这一段主要用了细节去写家庭的纷乱:门多,墙多,犬吠,客宴,鸡栖。篱笆,矮墙。(5)如何写母亲和祖母两代人的?细节描写:母亲:动作叩门,语言儿寒乎?欲食乎?祖母:动作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语言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 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母亲的温和、慈爱,祖孙之间的关爱戏谑之情、深切的期待与激励之情溢于言表。(6)作者直接表现情感的句子是哪两句?分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
22、情?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作者八岁时“慈母见背”,无法细想母亲的种种形象,只有通过母亲的婢女转述,表现出深深的追忆之情,这种情感包含着无限的遗憾之情、无奈之情。祖母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母亲去世,作者靠祖母抚养,之间有着深厚的祖孙之情,12岁时,祖母辞世。出了对祖母的感恩之情之外,更大程度上表现了对祖母的希望不能实现的深深的内疚之情(19岁做此文,35岁才中举人),觉得对不起祖母,对不起归氏祖宗,所以哭泣以至于“长号不得禁”。(7)结合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内容,分析一下第二段的作用?明确:结构作用,即过渡作用。“多可喜”承上,“多可悲”启下。第四段研习: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23、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朗读,解决读音问题:扃(jing)牖(yu) 殆(di)2、字词:故尝为厨:过去曾经做过厨房。人往:应是人来人往。扃:关闭。牖:窗户。(瓮牖绳枢)凡:一共。得不焚:能够不被焚烧。被动句。迨:大概。3、大意:句:还是写出项脊轩的寂静与作者的枯坐如僧般的苦读。寂静方可听到足音,长时间地苦读,自然能辨足音。项脊轩遭火部分,令人欣慰。第五段研习: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24、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1、朗读全段。2、词语讲习:既:已经。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孔颖达“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朱熹集传:“宁,安也。谓问安也。”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冬,杞伯姬来,归宁也。”杜预注:“宁,问父母安否。”另外,古时诸侯朝觐毕,天子问其民安否,也叫“归宁”。“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不只限于出嫁女子。时:时常。或:有时。凭几:靠在桌案上。学书:学写字。述:转述。语:话。名词。其
25、:这,指示代词。其:这。无聊:精神空虚,无所寄托。乃:就。其制:它的形式。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然:可是。3、鉴赏讨论:(1)本段写了哪些事?明确:与项脊轩有关的妻子的事情,项脊轩倒塌,重修项脊轩。(2)写了妻子的哪件事?如何写的?明确:说明:还是以描写细节作为刻画人物的方法,“时”至轩中,可见非常爱来,可见夫妻关系非常好,要不然不会经常来的;“古事”无益于当时,何必要问,毛笔字何益于一个女子,“女子无才便是德”,何况是已经出嫁的女子,何必要学习写字,这些都不是真正原因,只是非常愿意和丈夫呆在一起,爱屋及乌,管它有用无用,只要是和丈夫在一起就好,更何况丈夫知道的事情多,写的字好看。定然是手把手
26、去教写字,眼对眼听古事,夫妻恩爱,令人艳羡。妻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和姊妹,有许多高兴的事回来告诉丈夫,单选关于“阁子”的事情,一则与文章的主题有关,二则表现出妻子的得意情态,姊妹们怎么知道有一个“阁子”,肯定是妻子自夸的(这里有和丈夫恩爱相处的许多事情),但他们不知道“阁子”是怎么回事,而自己就在这个“阁子”里和丈夫相处,得意的情趣,充满小夫妻生活的情趣。妻子死了之后,再来到这个阁子里,一切都似乎变了个样儿,每一处都是伤心处,即就是“室不坏”,也就渐渐地不爱来这里了,何况“室坏”了,当然就不愿意修了。这一节,主要写了和妻子生活的几件小事,主要表现的是对妻子的思念,情感有悲有喜。第六段研习:庭有枇杷
27、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1、朗读:注意情感。枇(p)杷(p)2、讲习:手,亲手。状语。3、鉴赏:吾妻死之年归有光28岁魏氏卒;作项脊轩志补记归有光35岁,已经是十七年了。这一句主要借景物描写表现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二、本文的写作特点:(一)全文的结构特色:(1)全篇分正文和后记两大部分,凡六段。前六段为正文,写于作者十八九岁时。后二段为后记,写于作者三十四五岁岁时,补叙了正文写成以后十余年间的事。悲喜之情自始至终贯穿全文。十几年前和十几年后写的文章,感觉还是一脉相承:一则写的都是亲情,二则写的都是与项脊轩相关的事,三则同样写了“喜”与“悲”两种情感。(2)文章的第一部分又用了一
28、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过渡,结构脉络清晰明白。(3)题目是写“项脊轩志”,实际目的却并不在于写轩。处处写轩,却处处意不在轩而在人。作者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是人,尤其是他所挚爱的和怀念的先大母、先母和亡妻。然而他写人却不从人落笔,而是借轩写人,借轩抒情。项脊轩成为绾合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纽结,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这使得作品不仅结构严谨,而且限的情致幽深,别具含蓄。(二)细节描写:作者笔下的事情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这些小事都是作者感受很深、历久不忘的事情,尽管这些事情小,但能真正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写母亲,通过老妪转述,只写了母亲叩门扉、问饥寒的细节,一
29、个动作,一句话就表现出母亲对儿女的慈爱与关心。重点表现了母爱难忘,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写祖母,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语言细节如“大类女郎”的玩笑,表现奶奶的疼爱之情。“儿之成可待”,殷切的希望之情,“他日汝当用之”,则是一片激励之情。动作则是“以手阖门”和“持象笏至”,同样表现了祖母对孙子将来能够光宗耀祖的希望。“以手阖门”是为了让孙子安静地读书,“持象笏至”是给孙子一个明确的目标让他去实现。重点表现昔日祖母对自己的关心和殷切的希望,与今天自己的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在一起,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禁”,放声大哭起来。写妻子,只用妻来到轩中,“问古事”“学书”“诸小妹语”的三个细节表现
30、夫妻之间的深情重义。用一棵妻子临死之前亲手栽的枇杷树现在“亭亭如盖”,含蓄深沉地表现出作者对妻子一往情深的物在人亡的感伤怀念之情。重点在写夫妻恩爱,所以相对的含蓄一点,更加深情一些。写项脊轩经过自己的修葺之后的美丽环境以及自己读书的美好情景时,作者也用了细节描写:“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小鸟啄食”“人至不去”,悠然自得,人鸟相宜,物我合一的情态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了。(三)语言特色:1、白描手法,不饰雕琢,清新自然。尤其是第一段中的描写,表现了这一特色。2、简洁明了。如课文补记一部分写妻子来了之后的事情: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然自后三、课外拓展阅读:先妣事略归有光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
31、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
32、,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铒,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
33、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集)【注释】孺人:明代七品官的妻子封为孺人,后来也用于对妇人的尊称。殇:未成年而死。 姁姁(x):温和的样子。 缉纑(l):将麻析成缕再搓成线。 问:慰问,问候。洒然:整齐的样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十六来归归:回家 B. 期而生有光期:满一周年C.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遗:赠送 D. 孺人中夜觉寝觉:睡醒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是体现母亲勤劳品德的一组是【 】之吴家桥,则治木
34、棉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A. B. C.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B“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中“馀则茫然矣”道出了自己当时因年幼,对母亲事迹记忆不多的痛苦心情。C“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一句,从侧面道出了母亲对下人的宽厚。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这一句,道出了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4把文
35、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翻译】: (2)室靡弃物,家无闲人。【翻译】: 归有光传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史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悴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有光为
36、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有光制举义,谌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选自明史卷二八七,有删节)【注释】昆山,今属江苏。古教化,指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治,治理。刺刺,形容尖细的声音。击断,即争执。迁悴,指晋升副职。制举义,特种经学研究。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九岁能属文属:写B. 断讫遣去,不具狱狱:判决书C. 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雅:平素,一向D. 目为妄庸巨子目:眼睛
37、6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归有光为官“行己意”的一组是【 】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史令不便,辄寝阁不行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A. B. C.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时就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但在连续考了八年都没有中进士之后,便看破了功名富贵,一心读书谈道。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常不顾上司的看法,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很讨厌他,就给他来了一个“明升暗降”。C归有光的古文以经术为本,并深得太史公的“神理”,连他曾极力抵排的王世贞也不得不为之
38、折服。D归有光在各种经学研究上均有极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把他与胡友信并称为“归胡”。8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史令不便,辄寝阁不行。【翻译】: (2)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翻译】: 参考答案1.A(归:指女子出嫁。)2.B(句说明母亲善于利用“弃物”,句写母亲厚待仆人,句写母亲对“我”要求严格。)3.D(“我”是长子,而不是“幼子”。)4.(1)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象是穷得揭不开锅。(2)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参考译文: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我家。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姊。过一年,生下我,又一年生下一男一女
39、,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第二年生淑顺,过一年生有功。 有功生下以后,先母哺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女佣说:“孩子这样多,我真苦死了。”有一个老婆子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先母举起杯,把水一气喝完,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病故。儿女都还小,看见家里大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娘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象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父
40、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辈辈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山县城东南,离城三十里,经过千墩浦,到南直桥,沿着小河往东就到。村子里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外祖父和他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外祖父常常和和气气和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动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天差个人来送点东西。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象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间间房里干干净
41、净。待佣人有恩惠,佣仆虽然被责打了,背后也不忍心责怪她。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孺人故世以后,外祖母何孺人也病故了。周家染上了瘟疫。舅母病故;四姨妈嫁在顾家,又病故;一连死了三十个人才停止。只有外祖父和二舅还健在。孺人故世十一年后,大姊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孺人生前应允的。故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孺人生前给我订定的。
42、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爱女儿,格外想念孺人。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象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阅读实践NO3】5D(目:名词用作动词,看作。)6C(句写归有光担任南京大仆丞时的职责、工作,句写归有光坚持自己的文学主张,决不屈服,不属为官的方面的。)7A(归有光并未“看破了功名富贵”。)8(1)上级的命令如果不便利,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2)王世贞觉得十分遗憾,但后来也对归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参考译文: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时,“五经”、“三史”等书全
43、已通晓,拜本地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年进士都没有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说着尖细的吴语,断完案,把人打发走,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如果不便利,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明代,进士作县令没有晋升副职的。因此,调任通判名为提升,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亡而平庸的大人物。王世贞觉得十分遗憾,但后来也对归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赞扬他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归有光在各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95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