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三路南段电力(土建)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纵三路南段电力(土建)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纵三路南段电力(土建)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纵三路南段道路工程设计项目纵三路南段电力(土建)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及规范Ll设计合同依据本次设计任务依据茶园B标准分区纵三路南段、支七路东段道路工程设计项目中标通知书及茶园B标准分区纵三路南段、支七路东段道路工程设计项目设计合同。L2设计规范、标准1.1.1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1.1.2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2018)1.1.3 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21-2016)1.1.4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15)1.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H0)(2015年版)1.1.
2、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16)1.1.7 电力电缆敷设技术要求及有关设计规范1.1.8 国标图集电力电缆井设计与安装(07SD101-8)1.1.9 110KV及以下电缆敷设(12DlOI-5)1.1.10 接地装置安装(14D504)1.3 设计基础资料、工程资料1.3.1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18-2035年)1.3.2 重庆经开区茶园组团B标准分区控制性规划(2021.05)1.3.3 重庆广阳岛智创生态城道路设计标准指导性文件(送审稿)(2021.06)1.3.4 茶园B标准分区纵二路(茶园路横二路)【重庆市设计院,2014.091.3.5
3、茶园B标准分区纵三路南段、支七路东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21.09L3.6茶园B标准分区纵三路南段高边坡方案可行性评估报告(2021.09)1.3.7 茶园B标准分区纵三路南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02L(B)138南岸区规资局业务办公会议纪要(2021-87)L3.9设计深度需符合国家建设部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版)中有关的要求1.3.8 重庆市市政公用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1.3.11 其它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1.3.12 本项目范围内的1:500实测地形图(2021.05)1.3.13 业主单位提
4、供的其它资料1.3.14 初步设计成果1.4 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初步设计审查电力工程无意见。二、电力设计原则2.1 城市电力管线土建施工图设计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要求并应以管网综合初步设计为依据。2.2 电力管线均按远期设计,并能适应片区建设需要。2.3 新建管网充分考虑区域管线现状及地块建设的情况,结合地块建设规划,在管道断面、平面布置、高程布置上适应功能的需要和地块使用的可能性、便利性。2.4 电力管线设计注意技术性与经济性相结合。2.5 电力管线的平面、高程布置充分考虑各种城市管线的敷设走廊,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预留足够的空间,确保各种管线均具备可实施性。三
5、、工程概况1.1 道路概况本次设计纵三路南段起点顺接支七路东段,自南向北延伸,与现状支路平交后,终点顺接横一路,道路全长558.106m,标准路幅宽度为22m,双向四车道,设计车速为40kmho3. 2设计范围本施工图设计内容包括:道路、交通、照明、排水、电力(土建)以及岩土等工程的设计工作,共分二册。其中第一册:道路、交通、岩土工程,第二册:排水、电力(土建)、照明工程。本册为第二册排水、电力(土建)、照明工程。本图册设计范围为纵三路南段,设计内容为纵三路南段的电力土建工程施工图设计。3.3现状电力概况目前片区周边横一路有现状18孔电力管线,天文大道有现状14孔过街电力管线,现状支路有现状1
6、2孔电力管线。本次设计道路纵三路南段K0+000K0+170处有现状1孔、2孔电力管线及0.15m*0.15m电缆沟。沿线再无其它现状管线。3.4设计概况本次设计纵三路南段沿道路新提电力排管,主线规模为12孔,并间广2、隔200m左右预留电力过街通道,一般过街规模为9孔,交叉路口过街电wy力排管需多预留23孔。管道总长约为740m。四、工程水文地质概况4.1气象水文4. 1.1气象勘察区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区,湿度大,冬冷夏热,降雨丰富,夏季多暴雨。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18.81,极端最高气温43X2,最低气温-3.8X2,年平均降雨量1204.3mmo降雨期集中在每年59Y,并常伴有雷阵雨,降雨量
7、占全年总量的70%,年平均降雨日168d.平均风速0.7ms冬季多雾,雾日年平均40d,最多达148d,偶见降雪,无霜期长。西部地区年平均气温17.7C,最高36C、最低5.4C,极端最高温度41.7C、极端最低温度-3.5C,一年中最热为7、8、9三个月,最冷为1月;年平均相对湿度79.9%,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大92%、最小64.3%;多年平均降水量1099.8mm,年最大降雨量1544.8mm,年最小降雨量740.Imm,降雨多集中在59Y,年平均日照时数1341.Ih,无霜期为319d。4.1.2水文拟建场区属于丘陵山地地貌,线路通过区其余地表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水文条件总体较简单。长
8、江位于拟建道路北侧约4公里位置。4. 2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4. 2.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原始地貌为构造剥蚀斜坡、残丘地貌。拟建纵三路现主要位于已建小区西北侧,道路北段现主要位原始地貌,道路沿线现状地形西高东低,道路南段大部分道路沿线已经过了挖填方施工。4. 2.2地质构造拟建场地区域地质构造位于南温泉背斜东翼,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在线路附近基岩露头处观测,根据道路沿线出露处实测岩层和裂隙,线路沿线测一组岩层产状,该组产状位于南温泉背斜东翼,岩层呈单斜构造产出,优势岩层层面及裂隙产状如下:岩层产状为97。/20,砂泥岩互层层面结合很差,属于软弱结构面;岩体中见两组构造裂隙,裂隙LXl产状为342/1
9、4,局部微张,张开度0.21.5cm,间距1.502.00m,裂面粗糙,无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裂隙LX2产状为43/44,局部微张,张开度0.21.5cm,间距2.004.00m,裂面粗糙,无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5. 2.3地层岩性根据钻探揭露,结合地质测绘、调查,拟建场地内地层主要有笫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Q4ml)、粉质粘土(Q4d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和砂岩,地层结构简单。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 .土层(1)素填土(Q4ml):黄褐色,松散稍密,稍湿,主要由粉质粘土夹碎块石组成,碎块石主要成份为泥岩和砂岩,钻探揭露一般粒径约218cm,最大呈30
10、Cin岩芯状,硬质含量约4565%(局部含量约1525%)。填土为抛填后而成,填土的填筑时间小于3年。钻探揭露厚度0.7(ZK79)24.7m(ZK44),在拟建场地内均有分布,为主要地层。(2)粉质粘土(Q4el+dl):褐黄色,呈可塑状,局部含植物根系和泥岩颗粒,质较纯,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主要分布在场地内原始地貌,本次勘察中仅在局部个别钻孔出露。2 .基岩(1)泥岩(J2s):褐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3A类矿物组成,含长石、云母、石英等隐晶质成分,砂质含量较重,局部j2见灰色砂质条带或灰绿色砂质团斑。强风化岩石的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强度低;中
11、等风化岩石的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节长一般530Cm左右,最长约35cm,为场地揭露的主要岩性,强风化泥岩岩体破碎,中等风化泥岩岩体较完整。(2)灰色砂岩(J2s):灰色、灰白色(局部呈灰黄色),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主要由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强风化岩石的岩芯破碎,碎块、短柱状,强度低;中等风化岩石的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短柱状,节长一般520Cm左右,最长约35c%该层为场地揭露的主要岩性,强风化砂岩岩体破碎,中等风化砂岩岩体较完整。(3)黄色砂岩(J2s):淡黄色,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主要由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强风化岩石的岩芯破碎,碎块、短柱状,强度低;该层在
12、主要分布在纵三路南段。为场地揭露的主要岩性,强风化砂岩岩体破碎,中等风化砂岩岩体较完整,多呈柱状、短柱状,节长一般545Cm左右,最长约35CnU3 .基岩顶面及风化带特征据钻探揭露情况结合收集钻孔资料可知,拟建场地范围基岩顶面埋深为024.7,基岩顶面标高为247.2293.8m。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的基岩可划分为强风化带和中风化带。强风化带:场地内钻探深度揭露的基岩强风化带厚度一般为L305.40m。基岩强风化带厚度起伏变化较大,岩芯呈碎块状,饼状,局部岩屑状,少量短柱状,风化裂隙发育,质软,易击碎,手可折断岩芯碎块。中风化带:风化裂隙不发育,岩芯多呈柱状,局部短柱状,岩质较新鲜,岩体较完整
13、,采取率较高,岩质相对较硬。4 .基岩面起伏情况及基岩岩性分层规律拟建场地内基岩面倾角一般约为0-35,说明拟建场地内基岩面整体起伏变化大,局部原始地貌冲沟两侧基岩面较陡。拟建场地基岩性主要泥岩及砂岩互层分布,分层规律基本与岩层倾向一致,部分在岩土界面处尖灭,部分在砂岩或泥岩内部尖灭。4.3 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地层渗透性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收集资料,按照不同的含水层性质,拟建场地的地下水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第四系孔隙水,二是基岩裂隙水。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原始地势较低地段,赋存于松散土层(人工填土)中,大气降水为其主要补给源,水量、水位变化大,且不稳定。裂隙水主要贮存于基岩裂隙
14、中,强风化基岩风化裂隙发育,富水性好,中风化基岩主要为泥岩和砂岩,岩体较完整完整,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砂岩裂隙较发育不发育,富水性一般,总体渗透性较差,含水性较弱。(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勘察区内纵三路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拟段道路沿线内无溪流河道,大气降雨后沿地面或下渗后径流,多进入地势低洼一带,形成潜水;地下水径流方向主要受原始地形控制,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向原始地形相对低洼处(原始沟谷)径流,其次为大气蒸发。(3)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动态特征按埋藏条件不同,场地内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和潜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土层中,无统一稳定地下水位,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源,水位及水量受季
15、节影响大;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土层和风化带基岩中,在溪流附近钻孔地下水较为丰富,其次场地其他地段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源,水位及水量受季节性影响大。(4)水位钻孔完成抽干余水24小时后观测各孔的地下水水位,原始地形相对高处钻孔均为干孔,原始地形相对低洼处(溪流两旁)钻孔受小溪水流补给,水位恢复较快,但在勘察期间纵三路未发现地下水位,支七路桥台位置由于填方厚度较大,塌孔严重,故未能在填方区测得地下水位,桥墩位置接近沟底溪流,抽水后水位恢复速度较快,故道路桥桩基础施工过程中可能水量较大,建议该处桥基采用水下混凝土。4.4 水土腐蚀性评价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
16、录G判定,场地环境类型分类为HI类。本次勘察中采取无名溪流水,进行水质简分析实验,水质分析试验结果见勘察报告表2.6-1。根据水化学简分析试验成果判定,拟建场地内地下水对硅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根据地区经验,土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钢结构具微腐蚀性。由于已有填方厚度大,填料来源不清楚,.建议施工期间加强填土成分鉴别,必要时取样校核水土腐蚀性。4.5 不良地质现象根据地质调查和钻探揭露,勘察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未见埋藏的河道、墓穴、孤石等不利地下埋藏物。4. 6结论与建议1、拟建道路为市政道路,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工程地质勘察等级甲级
17、。2、工程区无断层通过,无不良地质现象,道路沿线区域环境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场地填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对钢结构有微腐蚀。场地现状边坡稳定,经过治理后适宜道路建设。3、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的附录A,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6度,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05g。4、道路沿线分布的地层岩性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层,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黄色砂岩和灰色砂岩。场区填土为III级硬土,残坡积层粉质粘土为II级普通土;强风化基岩为III级硬土;中风化泥岩属IV级软石,中风化黄色砂岩和灰色砂岩
18、为V级次坚石。5、按拟建道路设计标高就平场后,纵三路南段道路边坡最大设计挖方高度20.84m,该段边坡为岩岩层层面的顺向坡,应注意开挖和支护:6、场地内路基回填前对现有填土需经翻挖分层碾压逐层检验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后期路基填料应进行分层夯实,压实系数应满足有关路基设计规范要求,以免填土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道路跨越基岩面陡的地段,不同持力层交接地段地基均匀性差,应采取一定措施,防止不均匀沉降。7、岩土工程参数取值见岩土说明。施工期间应加强持力层取样校核承载力,加强岩体结构面和潜在滑动面检验校核。8、路基边坡开挖时应从上至下分阶分段开挖,加强监测,动态设计,遇与报告不符的不利结构面及时通知勘察、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纵三路 南段 电力 土建 工程 施工图 设计 说明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91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