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07教育评价心理及其调控.docx
《石大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07教育评价心理及其调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大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07教育评价心理及其调控.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教育评价心理及其调控教育评价过程是评价者依据某种标准对被评价者有关方面情况进行评判的过程。其中,评价者的心理状态必定会影响评价结果;被评价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失真”,从而都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为了提高评判信度,就必须考虑和分析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评价心理现象。第一节教育评价心理概述一、评价心理的分类评价心理,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对评价全过程的实践活动和评价过程的各种关系、交往等现实活动的反映。因此,评价心理既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反映评价现实的心理现象,又指对评价现实作出反应的行为方式。(一)根据心理学范畴分类可分为评价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评价的心理过程,指在评价过程
2、中即时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观察、社会知觉、记忆、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想象等。评价的心理状态,指评价过程中较长时间的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包括情感方面的情绪状态,注意方面的集中或分心,意志方面的信心或沮丧,思维待方面的定势与灵活等状态。评价的心理特征,指评价者或被评价者比较稳定、恒常的心理品质。包括个性的不同气质类型;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等。(二)根据评价过程的阶段分类可分为组织过程心理、设计过程心理、实施过程心理、评价过程心理和被评价者的准备心理、自评心理、受评过程心理、结果反馈心理等。组织过程心理,指评价的组织者在组织评价工作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包括选择评价人员、机
3、构建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沟通、相互调控、内部关系处理、评价意见冲突处理、总结汇报等环节中的心理现象。设计过程心理,指评价人员设计评价方案,特别是评价标准时的心理现象,如新奇心理、角色心理、捷径取巧、急躁畏难心理等。实施过程心理,指实施实际评价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遵从心理、逆反心理、心理定势、疲劳效应、期待心理、同行宽容、冤家心理、时尚心理等。评价过程心理,指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应用时的心理现象,如亲疏心理、刻板印象、老好人心理、回避心理等,以及工作结束时的大功告成、草率等。被评价值得的准备心理和自评心理,指被评价者准备接受评价和自我评价时的心理现象,如焦虑、疑虑、应付
4、等。受评过程心理,指被评价者接受评价、配合测评时的心理,如对抗、迎合、防卫、怯场等。结果反馈心理,指被评价者接到评价结果通知时的心理现象,如被动、护短、嫉妒、自我辩解、敏感问题心理等。(三)根据评价者或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分类可分为意识倾向性、情意心理、认知倾向、个性心理特征。意识倾向性,指评价者的不同的情趣、爱好、动机、理想、需要、价值观等。情意心理,指评价者的情感意志特征和情绪特征。如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时,评价标准掌握较准,信息搜集较细而齐全,分析评价认真;反之,易偏离标准,搜集信息急躁草率。如果是由被评价者引起心情不愉快,易产生偏见,甚至报复心理,使评价偏差较大。认识倾向性,指评价者已有的
5、知识、经验、认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知觉模式、思维定势、形而上学或辩证思维对评价可靠性的影响。个性心理特征,指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评价可靠性的影响,如易受暗示的气质特征而出现“遵从心理”,且遵从程度较大,范围较广等。二、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一般心理影响(一)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一般心理影响1、对自信心和自我概念、自我知觉的影响:即对自己评价的认可程度。2、对情绪稳定和不安的影响。3、对意志和动机的影响。4、对要求水平和到达目标的影响。5、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关系的影响。(二)评价者心理对评价过程的影响1、对制订评价方案的影响:如目标要求与学校实际的矛盾,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制订者的主观意愿与
6、领导意图的矛盾,定性与定量的矛盾等。2、对搜集和分析评价信息的影响:如全与缺、真与伪、快与慢、纯与杂等。3、对测定与评价的影响:评价者的心理状态,可能影响信息材料的取舍与归属,也可能影响测定方式和评价的严肃性,造成评分高低、评语褒贬、权重分配、成绩效益认定、水平方向侧重上的偏差等。4、对评价结果解释的影响:是对评价对象作出结论,进行因果分析,较之其他评价活动,受主观心理影响更大。评价者的心理倾向,可能使评价结论产生全面或片面、夸大或缩小、文饰或客观、因果倒置、牵强附会等一系列偏差现象。三、调控评价心理的意义评价心理调控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进行调节、控制和利
7、用,使评价工作顺利开展。(一)通过心理调控,可以使教育评价的准备更加合理充分教育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准备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评价的成败。作为评价方案的准备,主要是评价标准的编制,各种调查提纲、问卷以及试题的设计等。这时设计者的个体经验、认识水平、气质性格、兴趣态度、意志品质、道德水准、情绪状态,特别是价值观等都会对上述各方面发生影响。事实上,制定评价标准就是评价主体对教育规律及其价值的能动反映,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产物。比如,对于教育的目的,是在于满足社会需要还是满足个体发展需要,其取向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评价的组织准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要特别注意人员组成的心理结构的合理性。如知识结构、思
8、想品德、素质能力及其它心理状况都不可忽视。(二)通过心理调控,可以保证教育评价活动的实施得以顺利进行,更好地完成各环节的任务。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心理现象对评价的实施过程影响特别明显,因而在实施过程中的心理调控也更为重要。表现在信息搜集与分析的环节上,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心理现象都能直接影响信息资料搜集的真伪、全缺或快慢。表现在结果的解释和结论的确定上,评价者的心理倾向以及各种心理现象影响尤其突出,这是造成评价偏差的重要原因。如,在教育评价活动中,不少情况是一种集体评价,此时评价者由多人组成,以求结论更加准确客观,但是倘若不注意心理现象的影响,就很容易出现偏差,这是由于集体评价往往是在同一时空的条
9、件下,对同一评价对象发表意见,这时人际影响十分突出,其结果容易造成相符行为,即某些人的意见和行为,出于各种原因,与他人的行为、意志相符合。(三)通过心理调控,可以使评价的功能得以全面发挥,圆满实现评价的目的。教育评价不仅具有鉴定功能和为教育决策服务的功能,也具有改进功能。但能否有效发挥这些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活动中评价者或被评价者的心理状态。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教育评价全过程的心理活动形式和规律,探讨各种尽责调控的方法和措施,以求克服消极心理的不良影响,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第二节评价者心理与调控一、评价者的心理现象(一)准备过程的心理现象1、角色心理:是身份的自我意
10、识及潜意识的表现的一种心理现象,是特定的职业责任、道德规范、行为习惯、职业利益等的反映。在设计评价方案时,容易从各自的角色心理出发,表现不同的价值取向。2、心理定势: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积极方面,反映了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一定性;消极方面,妨碍了思维的灵活性。3、新奇感:从各个岗位来参加评价准备工作的人员,由于以往从未担任过评价者的角色,会对评价工作以及自己将要担任的角色,产生一种新奇感。开始时可能高兴,遇到难题时又怀疑动摇。4、时尚效应:指对新颖、时髦事物的向往和崇拜的一种心理现象。在追求时尚的狂热中,人往往停止自己的独立思考,
11、服从社会潮流,接受多数人所热衷的东西,来获得心理满足。在制订方案时,由于时尚效应,可能去追求新颖时髦的东西而影响评价方案的方向。5、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所说明的是期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针对这一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
12、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在评价实施前,对评价的期望主要表现有三种形式:积极期望、消极期望和中性期望。积极期望指评价者对评价的期待积极肯定多于消极否定
13、。消极期望与积极期望相反,如果评价者具有消极期望,则工作没有积极性,认为评来评去没有意义。中性期望则指没有过分肯定的期待也没有过分否定的期待,因而在评价中能够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但对有些问题态度不明朗,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二)施评过程的心理现象1、自尊心理:指评价者在评价活动中,具有力求正确的掌握评价标准、正确运用评价方法、正确执行评价程序、力求取得正确评价结果,以显示自己尊严的心理态势。这是绝大多数评价者的共同心态。其表现为: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敢于对评价活动的不正确作法提出批评意见,坚持正确作法。2、首因效应:就是“先入为主”,指第一印象比较鲜明、深刻,持续时间较长,经久不忘、不易改变的心
14、理效应。在中小学教育评价中,首因效应是由表面现象和偶然现象在评价者的头脑中产生的直观表象所形成的。特点主要有:(1)重视表面现象;(2)重视偶然现象。3、近因效应:指由近因形成的新印象所产生的效果,与第一印象在时间上正好相反。卢奇恩斯实验研究表明,首因效应如果因插入其他活动中断,则后来的信息所引起所新印象比原来的印象更强烈。4、晕轮效应:又称为光环效应,指在观察某个人时,由于对象的某些品质或特征比较突出,使观察者对此产生了特别清晰和明显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对其它特征、品质的知觉和评价。其危害是以偏概全。5、参照效应:指某些评价对象的“形象”影响着对另一些评价对象的印象和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其效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测量 评价 教案 07 心理 及其 调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88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