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_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_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学习目标:1、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2、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二、重点和难点重点: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难点:培养学生形
2、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三、课程导入淞沪铁路通车场面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机械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你知道有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吗?它们有什么优点?与我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有什么不同?这将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四、自主学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5分钟)1你所知道的古代主要采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弊端?219世纪以来,传入我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3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 4在没
3、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5对于没有亲眼看到的情况,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了解的? 6分析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对中国近代产生了什么影响五、合作探究: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在没有影片或光碟出现之前,如何更加客观地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六、精讲点拨:12356略4、引导学生归纳: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有线电报,20 世纪初又又出现了无线电话;对待新生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知道这些工具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产物;另一方面明白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以肯定。 同时,由于当时中国条件的限定,还没有普及到中国的每个地方。七
4、、达标练习:(一)、选择题: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与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拍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3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A鞠躬 B握手 C点头 D跪拜4右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应出现在( )A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戊戌变法后 D洋务运动后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5、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二)、综合运用1读下图,回答问题近代中国的大门北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来中国来。请看下图,结合你所学到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交通方面:_通信方面:_文化生活方面:_社会习俗方面: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A 2 D 3 D 4 B 5 A 6 D二、综合运用1出现了火车、轮船,大
6、大加快了人们的出行速度。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有了有线电报,后来有了无线电报和电话,使人们远距离的联系变得非常的便捷。人们的生活中开始有了相片,可以看电影;看报纸等。辛亥革命后,人们剪掉辫子,穿新式服装,女子放足、不缠足,采用新式礼仪和称呼。八、拓展提升: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也随之传入中国,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你认为我们付出的代价沉重吗?你如何看待列强的侵略活动?九:课外作业:1、 必做题历史诊断:(指出下列故事中出现的不可能发生的情形)1919年某天,南京的张宏(南京政府官员)要
7、去参加一次商会代表会,家里发生了如下情形:他们家的女佣跪在地上向张宏请安:老爷,我现在就为您去取翎顶补服出行吗?2、选做题收集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老照片并附相关文字说明,在班级举行一次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为主题的图片展览。知识梳理:【资料下载】近代社会的不缠足运动妇女缠足始于五代的南唐,发展于宋代,流行于明清。清朝以马上得天下,女子天足是满族的习俗。入主中原后,顺治、康熙都曾发布谕令,严禁汉族妇女缠足。但由于这种陋习在民间根深蒂固,禁止缠足并没有取得多大效果。近代以来,较早宣传“戒缠足”的当属美国传教士林乐之主编的万国公报。该报在18751878年曾先后发表多篇文章,力劝女性不要缠足,并以近代
8、生理学、骨科学知识讲解缠足对人身体的危害。1883年,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和友人在家乡创立不缠足会。这是近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不缠足的民间组织。1897年,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不缠足会,宣布以上海为总会,号召各地成立分会。此后,不缠足运动在南方各省的影响不断扩大。1898年,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期间曾上请禁妇女裹足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以“与欧美同俗”。可惜此项政策未及施行,慈禧太后就发动了戊戌政变。1902年2月,清政府谕令劝止缠足,不缠足运动重新兴起,社会风气相对闭塞的北方地区也开始出现不缠足会。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令内务部通饬各省
9、劝禁缠足,于是各省展开放足运动,“解放脚”应运而生。缠足本是一种对妇女身心有着极大伤害的陋习,然而废除这一陋习却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由此可见,移风易俗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人们的观念是历史形成的,也是最难改变的。徐寿和近代中国自制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开始仿造西式船炮。徐寿作为“能通晓制造与格致之事者”,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率先在安庆开始了蒸汽机和轮船的研制。由于当时缺少可供参考的资料,徐寿等人多次登上外国轮船进行实地考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制成了一个轮船汽机模型,转速为每分钟240转。模型运转成功后,徐寿等人着手试制了一小型木轮船。由于设计制造不够完善,且新汽机不能连续供给蒸汽,轮船不甚成功。1864年,军械所由安庆迁往南京。徐寿等人在前次试制轮船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和改进。一年后,终于完成一艘木制轮船。该轮船长175米,载重25吨。在试航中,该轮船逆水行驶了225公里,用时14小时,而返回只用了8小时。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乘此船北上高邮时,在船上大书“黄鹄”二字,“黄鹄”号由此得名。“黄鹄”号是第一艘完全由中国人设计制造的新式蒸汽轮船。在建造过程中,除了个别部件系从海外购进外,造船所使用的大部分工具和设备,都是在没有外国人帮助的情况下,由中国人采用国产原料独立制造而成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77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