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_改革迫在眉睫_教案(人教版选修一).doc
《31_改革迫在眉睫_教案(人教版选修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_改革迫在眉睫_教案(人教版选修一).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2、过程与方法:(1)探究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北方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2)小组讨论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3、情感态
2、度与价值观(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2)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3)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二是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三是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学习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有助于培养
3、学生面对困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识,有助于让学生认识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北魏骑马武士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北魏骑兵威武健壮、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威武形象。(或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师:这和北魏迅速崛起有什么关系?生:这是北魏迅速崛起、一统北方的原因。师:对,孝文帝登基后,北魏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那么,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北魏当时有哪些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讲授新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教
4、师先对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作一介绍: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然后,教师对鲜卑族作一介绍:部族与政权兴衰:中国古代游牧民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公元2世纪中叶首领檀石槐被鲜卑各部推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军事联盟,分东、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统领。东汉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所制“角端弓”为古代有名的武器。檀石槐死后鲜卑部落联盟解体。十六国时期鲜卑的
5、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权。特别是拓跋部于5世纪中建立北魏王朝,统治北部中国达140余年。野蛮落后的民族:公元304年,当时还是“八王之乱”。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慕容鲜卑来对付成都王颖。慕容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王浚发现后,要慕容鲜卑留下这八千名少女。慕容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为之断流。冉闵灭后赵政权,一次解放被掳掠的汉族女子达二十万。这些汉族女子不是被掳去作妻作妾的。而是作为“双脚羊”一样的家畜。随时随地被
6、奸淫蹂躏。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宰杀烹食。有五万多少女这时虽被解放,但也无家可归。被冉闵收留。后来冉闵被慕容鲜卑击败,邺城被占。这五万名少女又全部落入食人恶魔慕容鲜卑的手中。慕容鲜卑奸淫污辱,又把这五万名刚刚脱离羯族魔爪的可怜少女充作军粮。一个冬天就吃了个干净。邺城城外这五万名少女的碎骨残骸堆成了小山。1、建立:386年 拓跋珪公元338年,拓跋部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2、迁都:398年 盛乐平城(今山西大同,第一次迁都)公元398
7、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409年),北魏开国皇帝(386年409年在位),鲜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一说为什翼犍的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爷爷。376年,秦灭代国,拓跋珪被其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10年后即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前秦灭亡、北方混乱的机会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自己最后在409年的宫
8、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其政绩:在他在位期间,对外遏制了柔然等族的袭扰,稳固了北魏的边疆;对内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建国,仿中原封建制度营建宫室,制定各类典章制度、礼仪等。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把文化水平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条件之一。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拓跋鲜卑在新的环境、新的条件下很快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方面,在继续注重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务农息民”、“劝课农桑”、“计口授田”,在黄河以北、五原、云中、代郡等地(今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区)大兴农业
9、,开立屯田,而且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其更为重要的意义则在于使拓跋鲜卑成为第一个统一北方地区并建立政权的北方游牧民族。3、统一: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了黄河流域。拓跋珪死后,其子拓跋嗣(北魏明元帝)、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承其前业,擢用汉族大地主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数百人担任官职,形成了拓跋贵族与汉人世家豪族的联合封建政权,国势大盛。拓跋嗣死后,16岁的拓跋焘(太武帝)即位,即位之初就以少胜多,顶住了当时北方大漠政权柔然的疯狂入侵。拓跋焘开始主动反击柔然,先后13次出兵柔然,以429年战果最为辉煌征
10、服了漠北一带,柔然臣服,为日后统一北方又迈出重要一步。公元427年,又用3万骑兵攻破了坚不可摧的统万城,从此北魏统一北方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公元431年灭夏,平山胡,西逐吐谷浑,又于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使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复归于统一,南北朝对峙局面正式形成。4、统治:北魏统治者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使北魏政权雄踞于北方。(1)道武帝拓跋珪的统治政策:实行编户,定居生产: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11、:在继续注重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务农息民”、“劝课农桑”、“计口授田”,在黄河以北、五原、云中、代郡等地(今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区)大兴农业,开立屯田,而且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重用汉族地主,仿汉制设官;设立太学,培养人才。(2)太武帝拓跋焘的统治政策: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拓跋焘积极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着力整顿吏治,多次下诏令严厉制止官吏的贪残行为,通过巡行察访了解官吏政绩,不称职者罢免,有恶行者处之以法;进一步修订律令,征用汉族士人崔浩、游雅、高允等先后三次更订律令,大量吸收中原汉族律令条文,使之
12、更适合汉族情况。这样,拓跋族的封建化在政治上逐步加深。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拓跋焘倡导儒学,崇尚文教,兴办学校,整理经籍,修编国史。拓跋焘采取的崇尚文教政策,使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很快地为拓跋部所熟悉和接受,因此,后人司马光和胡三省都说:北魏自平凉后,儒风始振。尤值一提的是,随着学校的建立,教育的发展,儒家经典的整理刊行,提高了拓跋部的汉文化水平,培养了一批精通儒家学说的拓跋部知识分子,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劝课农桑,提倡节俭:拓跋焘也吸取了汉族统治阶级的传统政策,劝课农桑,崇尚节俭,按人口分配土地,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1 改革 迫在眉睫 教案 人教版 选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77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