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岩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导教案.doc
《仙岩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导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仙岩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导教案.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仙岩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导教案第一课 地球主备人:徐佳丽 参与人:李小明 徐美佳 夏芬芳 使用人: 总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2、能力培养目标:(1)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远航船只“沉”入海中的原因;(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3)能分析资料,对地球内部组成和结构提出一些推测。3、情感态度价值观:(1)对地球的大小有深刻的体会;(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教学准备 1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
2、、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资料。 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教学设计过程: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唯一星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关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教师随笔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关于地球的这么多的奥秘。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来进行地球知识竞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对地球知识的学习,还是让我们从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开始吧。 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 1
3、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收集了不少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分小组分享你们的收集成果吧,交流交流人类特别是古代的人们,在探索地球的历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2学生分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 4提问: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哪种观点最接近现在的情况?古希腊人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种观点的呢? 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讨论。 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6谈话:这个现象激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们从这种反常的现象中大胆
4、地提出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古希腊人由海平面是弧形的联想到整个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他们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在当时还只是一个猜想。他们是怎样寻找证据的呢? 7学生阅读资料,讲故事,谈感想。感知人类寻找证据,对地球形状进行的艰险的探索活动。 三、观察图片,计算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教师随笔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 2学生计算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以
5、及它们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感知陆地和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得出结论。 3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包括从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美丽的景象。让学生建立和舒发对地球的美丽情感。 4画“太空中的地球”图,写关于地球的解说词。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学反思:教师随笔仙岩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导教案第二课 太阳主备人:徐佳丽 参与人:李小明 徐美佳 夏芬芳 使用人: 总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
6、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太阳对人类生物的重要性;(2)对有关太阳的知识产生探究的兴趣。教学设计过程:1引入新课。教师:人类利用的能源是什么?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哪些呢?学生:常规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和风力、水力资源等等,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等教师:回答得很好,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核能的开发和利用,用铀做燃料的反应堆虽然能大大减少能源的消耗,但是铀的储量也是有限的,而且使用时要产生放射性污染;轻核的聚变虽然比裂变干净,还能释放更多的能量,但是至今还没有真正解决和平利用的问题,所以还要开辟新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
7、展,人们发现太阳不但一直间接地向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能量,而且还是可能为人类长期地直接提供巨大能量的新能源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教师随笔(1)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讨论太阳的重要性。(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推理)(2)太阳照着地球,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据计算,太阳每分钟向地球传输的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放出的热量,但如此大的能量仅相当于太阳放射出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3)想一想,如果没有了太阳提供的能量, 地球上的万物会怎样呢?3.介绍能量很大的太阳。(1)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质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阳。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
8、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公转)。(2)太阳寿命:约100亿年左右太阳年龄:约 4.57109 年(3)在茫茫宇宙中,太阳只是一颗非常普通的恒星,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世界里,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只是因为它离地球较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其它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恒星,也比太阳远27万倍,看上去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4)太阳看起来很平静,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剧烈的活动。太阳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其中心区不停地进行热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以辐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其中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
9、的主要来源。太阳表面和大气层中的活动现象,诸如太阳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质喷发(日珥)等,会使太阳风大大增强,造成许多地球物理现象例如极光增多、大气电离层和地磁的变化。教学反思:教师随笔仙岩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导教案第三课 月球主备人:徐佳丽 参与人:李小明 徐美佳 夏芬芳 使用人: 总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1、 了解月球表面的一般情况。知道月球的公转和月球圆缺变化的原因。2、 仿做月球圆缺变化的实验。3、 培养探索月球秘密的兴趣。重点与难点:月球公转和圆缺变化难点:月球圆缺变化原因学法指导教具准备日、地、月三球仪。月球圆缺变化图或投影片。教后感课 时 教 学 过 程时间备注教学设计过
10、程:一、组织教学。二、新课引入。教师提问:你知道月球吗?人类首次登月在什么时候?你知道月球上有些什么?你知道上月球为什么有时候圆?有时候不圆呢?它又是怎样转动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月球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三、新授。1、 月球的概况。(1) 教师提问:人们是通过什么来观察和研究月球的?课 时 教 学 过 程时间备注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中人类登月的插图简教师随笔介人类对月球的探索。(2) 让学生读有关人类登月的插图,简介人类对月球表面的一般情况: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昼夜温差很大,所以,月球上不可能有生物。(3) 请学生看月球上环形山的插图,说说环形山与地球上的山脉有什么不同。(4)教师提问:
11、月球上,生物能生存吗?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解月球表面上的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生物不能生存,从中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2、月球的圆缺变化及其原因。(1)教师出示三球仪演示月球围着地球转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月球、地球、太阳的相互位置的变化。(2)组织学生讨论:月球在围绕地球转动时,月球、地球、太阳的相互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指出月球围着地球转动时,月球和太阳的位置有时位于地球的两侧,有时位于地球的同侧。(3)教师出示月球圆缺变化图。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在月球围着地球转动时,太阳、地球、月球相互位置的变化所带来的结果,弄懂月球圆缺变化图所表示的意思。(4) 教师指导
12、学生做模拟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游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月球圆缺变化发生的过程。(5) 提问:什么是月相?教师讲解由于月球每个月绕地球公转一周,从地球上看,月球的受光面积有时课 时 教 学 过 程时间备注大、有时小。月球上明暗两部分不断变化的状况,叫做月相。月教师随笔球的这种周期性圆缺变化就叫做月相变化。(6) 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进一步理解月相变化情况。(7)教师在学生答的基础上,进行综述:月球不停地绕地地球公转,公转时,太阳、地球、月球的相互位置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引起月球圆缺变化的原因。在月球的向日方向观测月球,月球几乎全部光明,称为满月,又称望。在月球的背日方向观测月球,月球几乎全部是
13、黑的,称为 新月,又称作朔。四、课堂小结。提问:说说月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人类首次实验登月是在什么时候?月球的圆缺变化又是怎么样的?五、课堂作业。见课堂作业本。教学反思:教师随笔仙岩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导教案第四课 白天与黑夜主备人:徐佳丽 参与人:李小明 徐美佳 夏芬芳 使用人: 总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2、知道昼夜的成因;3、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昼夜变化实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东于与人合作;(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体会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历史过程的艰辛。教学准备教师准
14、备:昼夜交替的图片,投影仪、地球仪等。学生准备:手电筒,小地球仪,搜集“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有哪些不同的观点”资料。教师随笔教学设计过程一、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1、师:在连续24小时(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中,会出现哪些现象?(白天和黑夜)2、出示校园(或周边村庄)白天和夜晚的图片,学生欣赏优美的景色。师:关于昼夜现象你有那些感兴趣的问题?3、学生交流:(1)昼是什么意思?夜呢?昼夜交替是什么意思?(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2)昼夜交替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3)昼夜交替时人们的生活规律是怎样变化的?(4)昼夜交替是否与地球、太阳有关?有怎样的关系?(5)昼夜交替
15、的成因是什么呢?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关于昼夜交替的成因。设计意图:借助图片分析,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昼夜交替时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的生活变化规律,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确定本课研究内容:探索昼夜交替的成因。二、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1、游戏活动:(1)师: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教师随笔(2)、学生讨论并交流。(人不动自己转、自己不动别人绕着自己转、两人都转但转的速度不一样)师: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三种情况,会是哪一种?)2、教师演示实验:(1)用地球仪和投影
16、仪做昼夜交替的实验。学生观察。(2)师: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逆时针转动。)(3)启发学生质疑:在这个实验中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3、你们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吗?(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4、学生实验,交流操作注意点。5、学生分组讨论昼夜的成因。(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交替出现。)设计意图:这里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科学探究的方法:质疑假设实验验证,掌握研究科学的方法。充分让学生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三、研究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1、
17、师:我们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提示:先找到“昼夜交界线”,(这是教学本部分的关键)然后再判断;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完成小练习:教师随笔小组实验,在横线上写出国家或地区的名称。当_是白天时,_是黑夜,_是清晨,_是黄昏。2、拓展思考: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提示:要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与我国的位置进行对比;还要考虑地球自转方向。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师
18、作适当介绍: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美国主张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游泳、篮球、田径的决赛放在早上8:00进行。设计意图:通过转动地球仪,学生可以体验到地球上不同位置地区的昼夜在时间上的差异,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空间想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进行合理的分析,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四、信息交流1、师:就“昼夜交替”的话题,自古以来人类有哪些不同的观点。2、小组讨论后班级交流:这些观点当中哪一种更加可信?找出这几种观点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3、交流: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4、师:了解了这些资料之后,你们还有什么想法?教学反思:教师随笔仙岩中心
19、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导教案第五课 春夏与秋冬主备人:徐佳丽 参与人:李小明 徐美佳 夏芬芳 使用人: 总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大宇宙”的概念,了解太阳家族的构成。通过阅读、观察、讨论等方式探究太阳家族成员的特点。能力目标: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太阳家族模型。情感目标:知道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初步认识八大行星的特点。喜欢大胆 想象,愿意合作交流,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四季更替产生的原因。教学难点;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教学设计过程】一、教学导入同学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心小学 年级 下册 科学 教案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7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