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
《第一章~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的研究对象与方法.docx(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阐述:管理人员的人际关 系技能需求;成功管理者的工作划 分(人际关系的比重)管理、沟通、人力资源、 网络的三种管理角色:人际角色 信息传递角色 决策角色三种技能技术技能 人际技能 概念技能 PH 版 PlO生产率(PrOdUetiVity)效果(effectiveness) 效率(efficiency) 缺勤、流动(turnover) 工作满意度(job第一章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第1节的概念与学科性质一、的概念1、定义: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2
2、、分析:研究对象与范围各种工作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规律。(个体、群体、结构)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等一切有关人的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来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理论依据的来源)系统的观点考察组织。(SyStematiCStUdy)组织是开放的;组织中的子系统;组织中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目的不仅研究行为规律,而且还要正确地预测人的行为发展趋势,控制、引导人的行为,提高绩效,实现组织的目标。“行为不是随机的,行为是由某种原因引起的,它一定指向某个目的,无论是对是错,行为者相信这个目的对他自己是最有利的。”“一致性和个体差异”二、的性质与特点:(一)边缘性
3、、综合性;1、多学科交叉性;交叉重叠而生2、多层次性个体、群体、组织(结构)、外部环境(二)两重性;人的行为一般规律(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社会属性)来源三个方面: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二重性;管理的两重性。(三)实用性;应用性学科和其研究目的的紧密相连三、研究和应用的意义与作用(一)强调“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重视人的因素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二)有助于合理使用人才;针对个性特征,扬长避短(三)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关系;(五)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组织变
4、革、组织发展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课题。四、OB面临的机会与挑战I授权(empowerment)2、激发革新、变革3、处理临时性4、员工忠诚性问题5、改善道德行为(ethicaldilamma)第2节的产生与发展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1、由组织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Phase1:20世纪初一一30年代,以韦伯和泰勒为代表科学管理学派组织管理的中心思想:对物、对工作的管理;忽视对人的管理;只强调工作效率,忽视工作者的各种需求的最大满足;把工作者看成经济人,而忽视社会心理需要。Phase2: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巴纳德为代表,称为行为学派。梅奥“霍桑试验”只有把人当作“社会人”
5、开始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的社会和心理需求,以级组织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改善。(人际关系学)麦格雷戈60年代X、Y理论巴纳德:重视非正式组织。Phase3:20世纪60年代一一70年代间,钱德勒、劳伦斯洛希,管理科学学派。强调组织是开放的理性模式。Phase4:20世纪70年代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开放的社会性的模式强调组织的生存价值、社会作用、性格特征人是组织的中心,考虑人的情感需求的满足三种趋势以其层管理为主一一高层管理为主;由日常业务性管理为主一一以经营战略管理为主;着重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一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2、由人事管理到组织行为学传统人事管理一一现代人事管理(组织行为学)
6、PH版 P18二、形成的理论基础1、心理学:a心理学是寻求测量、解释,有时是改变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的科学P12它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本书定义:它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心理特征的规律。心理活动是内在的;行为是外显的外显行为的规律以内在的心理活动为基础b个体心理学个人的心理活动分析:理论心理学,一切心理学研究的基础。c社会心理学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人而研究其心理过程的科学。d组织行为学s、b、C之间的关系e工业心理学孟斯特伯格(munsterberg)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组织心理学、消费心理学人力资源人和关系人、人配合生产者、供关系应者、消费者相互关系2、社会学
7、a定义: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b社会的定义:广义、狭义C社会关系定义动态:社会中人们的互动;静态:关系模式3、人类学a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考古学b人的行为不是完全本能人的文化性的行为多于生物性的行为不能为批评而批评P19P19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三、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1、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四、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新发展1、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2、定义分析三个要点五、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1、西方的重视和普及;2、苏东的发展;3、我国的发展;1、研究的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
8、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A模型1、模型的概念:对现实事物的抽象、对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2、模型的分类:a主观模型、客观模型;b物理模型、抽象模型;C标准模型、描述模型;d静态模型、动态模型;3、模型的结构目标、变量、关系行为变量的测量1、量表:a名称量表;b等级量表;C等距量表;d比率量表;2、变量的处理方式:a置之不顾;b随机化;随机选择处理;C不加控制;d保持恒定;e匹配;f规定特定的标准或范畴;3、测量的信度与效度:a信度:稳定性或可靠性(数次测量的一致性)b效度:有效性、真实性、正确性的反映四、研究的具体方法1、观察法:参与观察自然观察,非参
9、与观察J控制观察_2、调查法:a面谈法;b电话调查法;第3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简单讲解bowling的例子分析例:英国女科学家对灵长类动物的观察。C问卷调查法;3、实施法:控制条件4、测验法:标准化测量方法;5、案例分析法五、组织的环境1、环境类型a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地理条件;b社会环境:2、外部环境的内容:政治、经济、法律、科技3、外部环境的特征a复杂性;多方面b变动性;始终变化、发展C交叉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4、外部环境与组织的关系:外部环境对组织的作用;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第4节有关人性的假设一、在管理工作中的人的因素:1、主管必需重视;2、人
10、不仅是生产因素,更是社会组织因素;3、个人的个性特征的差异4、人性有共性二、关于人性的假设1、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亚当、斯密、薜恩、XTheory2、社会人的假设:员工的判断力、创造力、忠诚心霍桑试验的结论;3、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人际关系运动YTheory强调要求自主、挑战、个人成长以及发挥潜能4、复吸的假设薜恩的观点:(权变模式)行为、动机、需要的关系。三、对人性假设的分析一分为二的观点,为我所用。第二章个体行为第1节人的行为分析一、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1、人的行为的类型a自然属性性别、年龄等的自然表现;心理契约?计较性参与?霍桑试验P43传记因素: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子女数、任职时间。b社
11、会属性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价值观等。2、人的行为特征a自发的()强权?看法?不同人对不同需求的理解。自动自发的,外力能影响,但无法引发其引导。b有原因的O行为因人的需求和行为导致的后果有关。C有目的O合乎目标的d特久性的O不断朝向目标e可改变的O行为有可塑性(方式、内容)源于动机性的行为。二、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见图21)P49个人主观内在因素(生理、心理、文化、经济);客观外在环境因素(内、外部环境)第2节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个性:是个体所有的适应方式和他人交往方 式的总和。(管理的角 度)倾向性:对客观事物的 意识倾向性;非倾向性:心理过程特 征:气质、能力、性格。一、个性
12、的概念与特点1、个性的概念与组成a定义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特征的总和。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上述类构成人的心理面貌、个性。2、个性的特点a社会性b组合性c独特性d稳定性e倾向性f整体性一沮丧、乐观-蹦极、登山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控制;EQ伊朗姐妹花3、个性的重要作用a个性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作用:精神面貌b个性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活动内容等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总的观点:先天影响、后天形成1、先天造因素与个性气质特征2、后天社会环境因素与个性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环境后天因索:家庭、文化传统、社会阶级和阶层。2、情境:不同的情境下含有改变。
13、不同情境要求个体的个性表现不同的侧面。如:面试、网友见面、网上聊天等不同情境。了解而已Allpnrt: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安决 定了个体对环境独特 的调节方式。三、个性的理论(人格理论)1、特质论或特性论特质论: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理论阿乐波特、艾森克、卡特尔等2、心理分析论佛洛伊德、荣格、阿德勒a理分析论P57人的本能、原始的动机(冲动)本我、自我、超留二者的统一b格(C、G、Jung)理论。(心理分析论)潜意识是支配行为的内在因素,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c阿法巾理论个人争取优胜意识是人的行为的主要内动力强调人的个性发展的社会因素。3、社会学习论环境和情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
14、定作用,认为环境的变动引起人的特殊行为。新的发展:4种性格类型。敏感型 感情型 思考型 想像型4、个性性格类型论踽格、麦迪等a鬻格理论心理分析论者、个性类型论者b麦迪理论5、整体结构论简单介绍:苏、西两派的观点简单评述本书立场四、个性理论的应用(人格一工作适应性理论)(PerSoUality-jobfit theory)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和流动的倾向 性,取决于个性与职业的匹配环境。1、提高工作成就;2、提高健康水平;3、提高管理水平;节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第3一、气质差异与应用1、气质的概念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a心理过程的强度b速度和稳定性C倾向性(外倾性和内倾性)2、气质差异气质类型和
15、行为的差异气质类型:由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气质结构。重点介绍:希波克控底的4种气质类型3、气质差异的应用a应用的范围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沟通活动b应用的原则气质绝对原则、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二、能力差异与应用心理能力身体能力1、能力的概念a能力是个人定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b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II单一能力单一能力综合而来C能力和气质的关系能力受到气质因素影响;一定的能力要求相应的气质。2、能力差异a能力的水平差异个体能力发展程度的差异:低下、一般、才能、天才b能力的类型差异个体能力发展方向的差异基本能力: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综合:数学、文学、音乐、体育等C能力发展
16、的早晚差异个体能力发展的年龄差异3、能力差异的应用a应用的范围能力制约着人的心理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水平。b应用的原则(1)能力阈限原则最起码的能力水平叫能力阈限。(2)能力合理安排原则合理安排(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3)能力互补原则能力有相互补偿和促进气质: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完成活动的心理 特征。三、性格差异与应用1、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外界现实个人认知k态度系统一个体行为表现一行为方式。实践活动J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2、性格差异4种类型划分fP773、性格差异的应用a应用范围思想教育、人员选拔、行为预测b应用的原则(1)性格顺应原则(2)
17、性格互补原则第4节知觉与行为一、知觉的概念1、知觉: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2、知觉、感觉的区别反映的具体内容和产生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A感知事物整体的反映(不再是独立)事物的意义J3、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a社会知觉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知觉知觉过程受社会因素所制约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人知觉I人际知觉I角色知觉和因果关系知觉IIV对外部形V人与人之间角社会知觉中对其态、行为特关系的知觉色因果关系的知觉征的知觉、行借以了解其为心理活动b自我知觉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自我知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存
18、在,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自己的行为表现诸方面的意识。自我知觉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基础。自我意识以自我知觉为“窗口”实现自我意识。自我知觉、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自我调节即自我意识的调节,指自我意识按照其内部斗争的结果对主体行为的控制。二、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被动成主动地分出(选择)知觉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1、客观因素(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刺激作用强烈而突出。(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比作用(相对关系)一可举例说明(物体排列等)(3)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2、主观因素主体主动地感知对象,知觉的主动选择性(1)需要和动机
19、满足需要,符合动机。(2)兴趣兴趣是动机的进一步发展,外观性意向(3)性格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4)气质受神经过程的特性决定的行为特征(5)经验知识个体通过认知积累,与当前知觉有关的经验知识三、知觉错误受知觉规律的影响导致偏差1、知觉防御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2、晕轮效应(哈罗效应)某一行为特征扩大到整体行为特征以点代面效应3、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第一印象,最近一次印象4、定型效应形成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同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一此处注意课本表述内容存在问题。说明。P93四、管理者的知觉与管理方式1、人际知觉与“人际关系”管理方式2、自我知觉与“自我实现”管理方式3、
20、对人知觉与“应变”管理方式4、角色知觉与责任制管理方式掌握、理解各种角色的行为标准,形成角色意识,即责任心。第5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一、价值观1、价值观的概念个体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些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排列次序构成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相对稳定、持久、但环境因素、主观因素的影响也会导致改变。2、价值观的作用对个人行为、组织行为、组织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均产产生重大影响。二、态度1、态度的概念与特征持久性、一致性的心理和行为倾向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倾向认知、情感、意向(行为)(三
21、种成份)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习得的,其核心因素是价值态度的两极性:相互对立和极端态度态度的间接性:行为表现前的心理状态、行为准备状态。态度和行为的可能不一致性,外界刺激的作用2、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分析(1)态度的一致性改变;增强或减弱(2)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对立(3)主客观因素的变化;社会因素:团体因素、宣传因素个性因素:个性倾向性因素、心理特征因素态度系统特性因素;一系列态度相互组合成的态度3、态度改变理论和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1)平衡理论(1958,德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举例!个体对单元中2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同一方向,即态度同化,此时称为平衡状态。对单元的态度和单元中对象的态度不一致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研究 对象 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67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