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择题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择题练习.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津五中高2019级历史必修一练习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歌曲我的中国心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充分说明,维系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主要是()A宗教信仰B财产制度C血缘关系D政治态度2有学者指出“西周宗法制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继承法”。这些“遗产”不包括()A统治权B指定继承人的权力 C财富与爵位D封地与人口3下列对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B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C采取民主的方式推选国家最高掌权者 D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4“家天下”制度是制度史上一
2、次质的飞跃,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是() 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政治权力由“传子”演化为“传贤”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王位是世袭的,在一家一姓中传承ABCD5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千米)、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千米)、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千米)、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千米)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6吕氏春秋中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
3、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A嫡长子继承制B按年龄继承制C按军功继承制D按遗嘱继承制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聚族而居思想根深蒂固8华东师大历史学教授王家范在论及中国历史上的“郡县”和“封建”时说:“集权和分权是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若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据此,作者认为()A“郡县”优于“封建”B“郡县”和“封建”都有其合理性C“封
4、建”优于“郡县”D“郡县”和“封建”矛盾无法调和9据最新考古资料显示,西周某国墓葬群以一座七鼎墓为最大,三座五鼎墓和若干三鼎墓、二鼎墓、一鼎墓分散各处呈拱卫之势。由该资料可以推论() 该国应是诸侯封国七鼎墓主人应是卿大夫 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特征墓葬考证是获得西周历史信息最便捷的途径ABCD10“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是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严格规定,其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B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C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11观察图片,能从图片中得出的信息有() 皇权至高无上丞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太尉掌
5、管军事ABCD12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王中肩”。这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春秋争霸战争B宗法分封制被破坏 C郑国变法效果显著 D统一条件已成熟13公元前221年,我国政治文明历程出现拐点,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从分裂割据到实现统一B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C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D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14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百官中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的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九卿15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
6、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官吏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16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A兼并了六国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17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18“陛下”本是对
7、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皇位世袭B皇帝独尊C君权神授D家天下19孙伯南在中国监察制度的研究中认为,“唯秦代以前之御史系掌政事,而非监察之职”。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秦以前没有御史一职B只有秦代存在御史一职C秦以前的御史无监察职能D秦代的御史无监察职能20据史书记载,秦朝皇帝玉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本质上反映了()A上供玉玺,臣子谄媚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丞
8、相左右21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是() A分封现象至此不复出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C地方对中央威胁已经消除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22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23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A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加强中央集权 C分割宰相职权D改革科举制度24嘉定二年(1
9、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A尚书省B参知政事C枢密院D军机处25纵观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朝的宰相机构与宰相名称都不完全相同。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宰相机构和名称的说法与史实不符的是()A秦朝和汉初称为丞相府和丞相 B东汉初年称为尚书台和尚书令C隋朝时首创了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等宰相机构D宋朝设有中书门下,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为宰相26贾谊治安策中记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10、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A剥夺王国的封地B夺去王侯的爵位 C颁行推恩令D实行分封制27下列诗句中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是()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C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D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28宋初所创官职职责之一是“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有此一职,中央与州、县的关系,即如心之使臂、臂之使手,指挥自如了。该官职是()A参知政事B通判C枢密使D知州29宋史纪事本末卷2载:“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这段材料表明宋代()A实现了国家统一B开始实行郡县制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增强D郡守、县令由
11、中央任免30在封建社会,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从汉至元,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限制相权的措施包括() 秦朝时期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 唐朝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使之相互牵制 北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元朝设置宣政院,分割宰相的军权ABCD31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32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分封制B分封诸侯王C颁布推恩令D设置尚书令33宋
12、代“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材料直接反映了()A宰相权力的分割B皇帝权力的加强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宰相权力的加强34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可看出明代的阁臣()A位高权重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35“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务主要是()A与皇帝“共治国事”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C“事无不
13、总”,负责执行政令D掌管审议,负责审核政令36“(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一同学认为此观点是错误的,最恰当的理由是()A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B军机大臣大权独揽C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D军机大臣有决策权37下图涉及的两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最初是临时机构始终由高官任职都是君主专制的体现ABCD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可知,血缘关系成为维系我国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带。而宗教信仰、财产制度和政治态度则与材料信息要求不相符。2【答案】B 【解
14、析】宗法制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父系家长制为内核,以大宗小宗为准则、按尊卑长幼关系制定的伦理体制,其显著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依照当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规定,下一任天子、诸侯、卿、士等均由现任者的嫡长子继承,而不是由现任者任命;作为继任者同样没有此项权力,故B项符合题意。3【答案】C 【解析】禹死后,其儿子启夺得王位,并非民主推选,故C项说法错误。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说法显然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三项。5【答案】C 【解析】时间是“西周时期”、内容是都城修建的周长从天子到子男是递减的趋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周实行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6【答案】A 【
15、解析】从材料内容分析“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这一问题,规定的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7【答案】B 【解析】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中国人将姓置于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郡县”和“封建”及“若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说明两者之间相反而相成,具有合理性。9【答案】A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为维护宗法分封制,西周制定了礼乐制度,对各级贵族享有的待遇有严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说明按级别享有随葬用品,体现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11【答案】C 【解析】秦朝设太尉掌管军事,但
16、是只是虚职。军权实际掌握在皇帝手中。12【答案】B 【解析】由材料表述可判断,此时有些诸侯国力量强大,原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13【答案】D 【解析】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确立了以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央集权制度。D项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了王位世袭制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是指夏朝的建立。14【答案】B 【解析】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百官,掌管律令、图籍,群臣奏章即包含在律令之中。15【答案】D 【解析】分封制下各级诸侯有相对独立的权力,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威胁中央。而郡县制下地方官吏被中央牢牢控制,有利于集权。A.B.C三项只是表面现象,不
17、能反映郡县制的本质。16【答案】D 17【答案】C 【解析】注意材料信息:“朕为始皇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反映了皇帝制度与世袭制这两大制度。18【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皇帝制度中的皇帝地位独尊,并未体现A.C.D三项。19【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显示,秦以前的御史只掌管政事,没有监察职能,其监察职能从秦开始才有,故选C。A.B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也不符合史实,皆排除;D项说法错误,秦代御史拥有监察职能,排除。20【答案】C 【解析】“受命于天”说明皇位是上天赋予的,“既寿永昌”又反映了皇位世袭,故选C。A项不符合“本质反映”限定,排除;B项错在“专有”,不符合史实,排
18、除;D项错在“丞相左右”,排除。21【答案】D 【解析】图一是西周疆域和诸侯分封图,图二是秦朝疆域图、实行郡县制。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本题选D项。A项说法错误,西汉初仍实行郡国并行制;B项清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C项说法错误,后世经常有地方威胁中央的事件发生,直到宋代才基本消除。22【答案】D 【解析】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增大,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因此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有关,D项说法错误。23【答案】B 【解析】该漫画体现了北宋一方面集中兵权,另一方面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严重
19、削弱了地方的财权和军权。2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北宋中央政权机构。材料中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机构应是军政机构,根据所学,C项枢密院管理国家军务。尚书省在宋代未设置,排除A;宋代的参知政事履行的是行政权,排除B;军机处是清代设置的,排除D。2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历史上宰相制度的演变。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等三省体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说法不准确。其他各项均符合史实。26【答案】C 【解析】材料中贾谊建议将王国分为多个侯国,以削弱其力量,使其无力对抗中央。这正是后来“推恩令”的内容。27【答案】A 【解析】A项出自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表达了诗人科举考试中进
20、士后的喜悦心情。28【答案】B 【解析】宋初行政上,由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29【答案】C 【解析】“朝廷以一纸下郡县”的含义是朝廷政令得到贯彻,“天下之势一”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宋代始终未完成国家统一;郡县制开始实行是在战国时期;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的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3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中央官制的演变,题干的要求有两个,一个是时期限制“从汉至元”,另一个是限制相权的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和正确。31【答案】C 32【答案】B 【解析】刘邦认为秦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子弟为王,即材料中“(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的意
21、思。为避免这种现象,他采取的相关措施是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诸侯王。33【答案】A 【解析】由“宋代”“参知政事”可知是宋代削弱宰相权力,故选A。B.C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限制“直接”,皆排除;D项说法与题干材料反映的信息相悖,排除。34【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可知,阁臣是皇帝的助手,故B项正确;由“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可知,阁臣权力不大,即使有个别位高权重者、剥夺六部职权者,也最终遭杀身之祸,故A.C两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3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依样画葫芦”很形象,直观地说明了军机大臣的职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排除A.C.D三项。36【答案】C 【解析】军机处是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只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C项符合题意。37【答案】C 【解析】明代的文渊阁是内阁所在,清军机房是军机处所在,根据所学史实,不符合内阁由品秩较低的官员担任的史实;排除含的选项。7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58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