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长度单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本单元安排了4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例3认识米 用米量,例4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厘米,是在一年级学了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基本理解长
2、度的概念,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长度的定义概念。能够掌握测量的方法,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并画出相应长度的线段。但有个别学生尽管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所以还是有难度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重点:使学生认
3、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突破措施: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
4、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它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展开讨论,想办法,在小组交流。(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
5、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测量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测量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4)质疑问难。为什么我们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有同学用手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用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5)
6、活动延伸。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同一个文具盒的长。学生测量后汇报测得的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把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的长度都能用5来表示呢?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归纳升华。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长是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三、积累运用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四、总结提升(1)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的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2)归纳强调。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
7、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教学体会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用不同的物品量同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量的练习中,先是用同一个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着量,再是用同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测量。后者有一定的难度。课前让学生自带硬币或曲别针。在活动过程中,感觉操作活动组织得还不够有序。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如果能在小组活动时,有教
8、师准备好学具,每组四样,学生组内每人选一样来摆,对比起来学生的认识会更直观,也便于组织教学。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2、例3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2)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在实际测量与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
9、性,培养学生估测物体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难点: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教学过程课堂导语同学们,教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准备搞一个庆祝活动,同学们为了布置教室忙得不亦乐乎。就在他们挂拉花的时候,发现差了一截,怎么办呢?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一、新课导入还要做多长呢?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实物作为标准来量一量。(还差5根小棒那么长)同样长的长度测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学生可能说:我们所选的实物不同或我们的测量标准不同)结论:测量工具
10、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量得同一样物品的长度不一样。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怎样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在日常生活之中,为了准确、方便而又统一地测量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二、探究新知(1)认识厘米。认识刻度尺。请同学们拿着自己的直尺,看看它上面都有什么。(数字、小格、大格和“厘米”)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把它叫作刻度线。在刻度尺上找到“0”,“0”在什么地方?表示什么意思?(0在最左端,0表示没有或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认识1厘米。1厘米有多长?课件演示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就是1厘米。请同学们在
11、你们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说明了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一大格都是1厘米。我们已经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请同学们找找,我们身边还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图钉的长约1厘米)谁能用手势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多少格呢?”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2)用厘米量。每人发一张纸条,请同学们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的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CAI课件演示测量纸条的过程
12、。让我们听一听电脑老师是怎么说的。测量时物体的左端对准刻度0,物体的右端对准数字几,它的长度就是几。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教师巡视指导。三、拓展延伸,学会应用(1)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评价订正。(2)小组合作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3)辩一辩,这样测量铅笔的长度对不对?为什么?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一起对本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总结。板书设计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1)认识厘米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认识几厘米(2)用厘米量教学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
13、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节课后,我结合听课老师的意见以及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有:1.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订。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长?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5:这只铅笔有几厘米长?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本节课目标的制订,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2.体现两个“转变”。(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
14、厘米(这把尺子的长度单位)。(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
15、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不足之处:这节课知识量大,头绪多。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重视。1.在学生提出目标后,我没有及时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再对重点重述一遍,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2.在让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这一环节时,采用的是“问答式”,而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并予以回答。3.在学生量纸条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各种量法:(1)从刻度0到刻度10,纸条长度10厘米;(2)从刻度1到刻度11,纸条长度10厘米;(3)从刻度3到刻度13,纸条长度10厘米;(4)从刻度6到刻度16,纸条长度10厘米;(5)从刻度
16、7到刻度17,纸条长度10厘米在学生答出纸条长度是10厘米后,我问: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说是通过数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还有简单的方法吗?”问题提出后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而是由老师一句“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等于实际长度”一带而过。第三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3)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情
17、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通过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测量?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宽约多少厘米?桌子的长、宽约多少厘米?(2)引入新课请两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说:我感觉很累或很麻烦等)对!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如: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课桌的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板书课
18、题:认识米 用米量)二、探究新知(1)认识米。请同学们猜一猜1米有多长,并用手势比画。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卷尺,比一比,看和米尺是不是一样长,刻度是不是一样。体验。A.各小组互相量一量,从脚底起,1米到了身体的什么部位?B.让学生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学生回答。(2)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CAI课件演示米尺与长10厘米的学生尺,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0厘米。每个小组先量出1米长的绳子,再量一量它有多少厘米。小组讨论1米有多少厘米。汇报归纳。小组汇报:第1组:1米是100厘米,课件演示1米中有10个10厘米,就是100厘米。第2组:测量1米长的绳子,我
19、们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课件出示:1米=100厘米)让学生齐读两遍。(3)用米量。用米尺测量教室的长、宽,黑板的长,学生的身高等。(分组活动)汇报测量结果。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1)判断。(对的画“”,错的画“”)铅笔长15米。课桌高70米。一棵树高16厘米。(2)完成练习一第3、4题。(3)完成练习一第5题。互相帮助,测量黑板的长和身高,并把结果填在教材上。四、质疑问难,总结提高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亲自测量知道了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并且学会了用米测量较长的物体。真是了不起!相信你们将来不仅能学好数学,还能用好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0、板书设计认识米 用米量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并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课始,我运用让学生量黑板的长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感受到用“厘米”作单位太麻烦,从而产生学习较大长度单位的兴趣。接着我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经历用米尺测量身高以及桌面长边的长度等活动,通过比较,建立1米的表象,从而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印象。再让学生通过比比、看看、数数等活动,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的例题6、“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21、(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2)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和整米)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教学过程一、研究新知(1)感知线段的特征。老师准备了一根绳子,提问:看,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能把它变直?学生观察汇报。师示范:两手一拉,弯弯的绳子就变直了。师小结:把线拉直后,我们两手之间的一段就可以看成线段。(贴绳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线段)看看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2、。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得出:a.直的。 b.有两个点。教师补充: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出示拉直绳子提问:现在这条是线段吗?为什么?学生观察汇报。出示 和 ,提问:这些是线段吗?它们的长短一样吗?学生观察汇报。老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2)完成“做一做”。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中的4个图形。你们来看看,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3)找线段。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大家拿起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看成线段。(多请几名学生回答)师:请你们指一指,它的哪些边可以看成线段?这些线段的端点在
23、哪?你们为什么都觉得它们是线段?小组的同学可以商量商量!小组讨论汇报。师小结:数学书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每条线段的端点都在两端。师: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可能会说:直尺(老师及时补充:直尺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课桌(老师及时补充:课桌的四条边也可以看成线段)。(4)连线段,数线段。老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小组讨论汇报。(5)量线段的长。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是可以测量的。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那么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呢?(测量线段的长度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一样,要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左端,右
24、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或几米)二、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三、总结提升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直直的,有两个端点。教学反思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这个概念,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1.语言表述不严密。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
25、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不够严密。2.教学设计形式不多,在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多做努力。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4.没能用课件。如果在让学生辨认平面图形中的线段时用课件显示就更好,如,学生找出的是线段的就显出红色,不是线段的显绿色并打“”,这样学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5.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第五课时 画线段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的例题7及“做一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
26、、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过程课堂导语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懂得了线段有长、短之分和怎么测量线段的长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板书:画线段请大家猜猜,要画线段应该用到什么工具?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刻度尺”。教师检查全班同学是否准备了刻度尺。一、探索新知(1)巩固量线段的长度。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的线段。我们要画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先得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在量的过程当中要
27、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汇报。教师强调:A.测量线段的长度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B.看线段的另一端对准哪一条刻度线,如线段的另一端对准刻度线6,那么,这条线段的长是6厘米。演示,直观感知。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教师在黑板上示范,让学生详细了解测量线段的长度的过程。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度。(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的教学情境图。先让学生认识观察上图,再让学生议一议: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
28、演示,直观感知。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可演示。师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画完后与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二、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1)“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量一量,再画出和它一样长度的线段。小组订正。(2)“做一做”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集体订正。三、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板书设计画线段画线段: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画起
29、,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教学反思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1. 语言表述欠简洁。在突出尺子相对其他物品画线段有什么好处时,表达得有点抽象、深奥。老师上课时语言要简洁,明了,要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语言传达知识。2. 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多做努力。3. 没能用课件,如果在让学生画线段前用课件演示就更好,这样学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 在调控学生的活跃性和控制课堂纪律方面还有待加强。不能老是跟学生说笑,老师要有威信,该严格的时候绝不手软,做到软硬结合,赏罚分明。5. 没有想到画线段的另一种方法:先画两个端点,再画
30、线段。在备课时一定要多动脑筋多想。这节课有两点发现:1. 合理调配学生活动和学习的时间,可以规定在一段时间内,到最后十秒时,学生们一起跟着倒数。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教学效果。2.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六课时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的例题8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8、9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
31、,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步骤课堂导语大家测量知识学得不错,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么?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1)出示教材第7页例题8的情境图。(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这根旗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测量它的长度使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自己尝试解决,选完之后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说一说你选的是什么单位,为什么选这个单位?学生汇报:学生比画13厘米,如果是13厘米就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我有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的高度
32、应该是13米。小结:像旗杆这样比较高的物体我们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2)合作交流你还能举出用“米”作单位的物体吗?小组交流,汇报。除了用“米”作单位的物体,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是用“厘米”作单位的呢?小组交流,汇报。交流后师生一起总结: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二、新知拓展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汇报。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确定括号里的长度单位的。学生汇报,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请一小组的同学汇报,要说出判断的理由。四、总结提
33、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五、课外延伸教材练习一第8题。板书设计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教学体会一、数学课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在的学生学习很被动。一道题目他会知道怎么解答,但真正让他们说说做每一道题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他又说不清,又或词不达意,又或者有同学能有条理地说清楚了,但大部分学生不能谦虚地倾听,而是觉得只要知道结果就行了。我觉得孩子从小就应该培养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的能力,这样既能让他们弄清楚做题的思路,又能够加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一举两得。所以象今天这节课,我先加以简单的引导,帮助学生说,然后有他们自己有条理地进行表述。二、数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本节课要小朋友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平时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再加上刚刚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因此这样的题目是一个很大的薄弱环节。有的小朋友甚至会直接拿尺子去测量图中所给出的实物图,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这就要求老师时时提醒小朋友到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来进行估测,不至于错得太离谱。教师适时给予一些小小的练习补充,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58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