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培训.ppt
《中学语文教师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师培训.ppt(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学语文知识教学的思考及反思河北省邯郸市教育局 曹建召,邯郸教育:均衡 文化 课堂教学模式衡水学习感受素质教育是最大的升学率(衡中)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低进高出的保障(衡二)有效的模式是提高成绩的基础(武邑),经验是如何打造的?努力 生源 包装 利 益,关 于教学模式,我们不主张用统一的模式规定学与教的先后顺序,也不认为凡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让学生问老师答、或学生互问互答才是改革,学生活动越多、教师讲得越少、课堂桌椅摆成六人组状而非秧田式,就是体现当代教育改革要求的课。课堂教学改革在一定的理念影响或指导下,会有原则性的要求及具体形态的描述,但不能以有利于教学学习运用为由,简单地、或一定要求形
2、成可操作的教学模式。我们并不看轻实践中各类模式的启发作用和多元性的积极意义,但不赞成模式化的追求,更不认为教师只要学会操作,有了“包治百病”的处方,就能实现教学改革。11叶澜: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课程 教材 教法,2013,5,“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温家宝在北京35中的谈话,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任继愈老先生岁生日时,我给他送了一个花篮祝寿,他给我回了一封信,这不是感谢信,而是对教育的建议信。我坦率告诉大家,他对我国教育的现状有一种危机感,他尖锐地指出了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多次看望钱学森先生,给他汇报科技工作,他对科技
3、没谈什么意见,他说你们做的都很好,我都赞成。然后,他转过话题就说,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最近这次我看他,我认为是他头脑最清楚的一次,他还在讲这一点。,19012007,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三大科技类奖总数:469人,分属于26个国家其中美国:204人;英国:69人;德国:63人;法国:27人;瑞典:16人;荷兰:13人;瑞士:13人;俄国:11人;丹麦:8人;奥地利:7人;意大利:6人;加拿大:6人;日本:6人 美国所占比例:43.5%,19682000,诺贝尔经济学奖总数46人,分属于12个国家其中美国:30人;英国:4人;瑞典:2人;挪威
4、:2人美国所占比例:65,19362000,菲尔兹数学奖总数 43人获奖,分属于9个国家。其中美国:16人;法国:7人;英国:7人;俄国:5人;日本:3人;比利时:2人 美国所占比例:37,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above OECD average,PISA 2009 rankings,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OECD average,两个对比鲜明的现象,美国学生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世界上位列差等,但其创造力举世领先。中国学生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世界上遥遥领先,但其创造力却非常薄弱。,雅斯贝
5、尔斯论教育,本来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求取最佳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看重和考试的成绩;本来是为了渐渐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现在变成了仅仅是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本来是理想的陶冶,现在却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45,我们教育理论来自哪里?,关于合作学习: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应以文章学问来交谊、会友,借着朋友间的交流和帮助来增进己身仁德。关于体验性学习:(学得与习得)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启发示教学: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
6、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因材施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温故知新: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优良的教育,是在不良行为还没有发生之前就来防范,这叫做“预防”。抓住恰当时机进行教育,叫做“适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循序进行教学,叫做“顺序”。使学生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就叫做“观摩”。掌握
7、和运用这四种教学规律,是教育成功的根本原因。,萨德勒提醒我们:不能随意地漫步在世界教育之林,像小孩逛花园一样,从一堆灌木丛中摘一朵花,再从另一堆中采一些叶子,然后指望将这些采集的东西移植到家里的土壤中便会拥有一棵具有生命的植物。我们是通过“他者”来认识自己。萨义德说:对于西方而言,有一个“想象的中国”。王承绪:比较教育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6,我们教育理论来自哪里?,中国文化的断裂,考古证明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但是在中华民族的现代记忆却非常好短暂,断裂的情况非常严重。一个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却又有非常短暂的现代记忆的民族,可以爆发很多问题。从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每
8、十年就有一次大的动乱。从太平天国到甲午战争,从辛亥革命到军阀割据,再到日本侵华,国共两党之争。中国社会极重要的杂志新青年只存在了四年半的时间。现代的社会组织能有十年历史就不错了,许多学会三五年就不再存在,有的杂志只出第一期就不再出了。,一封百年的来信,2007年冬天,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收到一份恍若天书的信函,信中内容说的是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一座刚刚满100岁的桥梁外白渡桥。来信告诫他们外白渡桥“桥梁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现在已到期,请对该桥注意维修”,并“建议检修水下的木桩基础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上海的外白渡桥,其实信函并非来自天国,而是当年设计外白渡桥的英国一家设计公司
9、,因为桥梁的使用年限是100年,设计单位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免除桥梁发生意外后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一百年了,公司还在,设计图纸还在,还有人跟踪负责,还有法律监管。在中国,假如某一天你收到来自百年前的提醒,建议你家的房子需要维修或拆除重建,那是一件多么幸福和奢侈的事。,Curriculum/pedagogical knowledge,Hattie,2008,有关课程与教学知识(教师、学生),1、反馈 1.13(教师)2、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 1.04(学生)3、教学的质量 1.0(教师)4、直接的课堂教学 0.82(教师)5、矫正与反馈 0.65(教师)6、学生学习的倾向性 0.617、班级环
10、境与气氛 0.56(教师)8、挑战学习目标 0.52(教师)9、同伴互助 0.5010、支配性学习 0.50,学者观点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也就是说,对文本的合理解读是语文教材编制者的责任,语文教材设计必须建立在合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并且鲜明地体现在教材设计中。王荣生,学者观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进入教学的知识都不应该是零乱无章、支离破碎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是教学秩序的需要,更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一个前提,语文课只要还要语言知识,这些知识就应该是系统的。”(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
11、文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03,9),徐江:“学生从小学到高中12年里,为学语文仅课堂时间大约就用了2800多课时,到头来文章写不通顺者还是大有人在?究其原因恐怕与教师把不是问题的问题当成问题教有很大关系。我们的语文教了太多太多没有用的东西,浪费了孩子宝贵的时光。”(人民教育,2005,9)吕叔湘在1978年曾说过的,“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学生上两个月语文课,几乎没什么长进;缺两个月语文课,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我们认为,把模糊性看成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那将导致语文课被取消,将导致语文教师集体下岗。语文
12、教学的模糊性,实质是“可以随便教什么”!据我们观察,一堂普通的语文课,大大小小的“教学内容”一般是30个左右。也就是说,在45分钟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在“教”、学生在“学”的,是相互之间缺乏实质性关联的30个左右的“教学内容”,平均每个内容1分多钟。一堂课之后,教师不知道自己教了什么,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说这样的语文课会有成效,说这样的语文课会变成学生的营养,说这样的语文课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显然是自欺欺人。王荣生建设确实性较高的语文教材,一节香港中学写作课例,银河,银河,为什么你叫做河?一阵风吹过,你起不了浪也起不了波。没有波浪的河,哪有长胡子的虾?哪有背着小房子的田螺?哪有摇
13、头摆尾的小鲤鱼?哪有翩翩起舞的白天鹅?没有波浪的河,怎能一边划船,一边唱歌?银河,银河,为什么你叫做河?,我所理解的课堂,只教学生不会的,不教学生已会的。美国著名教学心理学家奥苏拍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误区,校本课程研究的误区:一些学校和教师误以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要编写出一些全新的课程教材,这既容易增加教师的负担,也容易使教师对参与课程开发、自主建构和创生课程产生畏难情绪,冷静地审视本次新课程改革,我们发现,教学大纲变了,教学理
14、念变了,教材变了,教师的教法变了,师生地位变了,但语文知识内容几乎没有改变。对此,语文教育研究者多有论述,章熊先生说:“我越来越感到现行的中学语文知识体系需要改造,它们基本上是19世纪后期形成的,已经陈旧。”1韩雪屏认为“重要的不是如何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不结实的知识概念体系难以支撑起高大的教育理念的框架。华美的理念外衣将终究覆盖不住苍白虚弱的躯体。多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的研究,更多的是在观念层面上运转,而没有真正触及语文教育改革的实质知识的除旧布新。1章熊思索 探索章熊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85,孙绍振指出“语文教育界关于文学的概念至少落后二十年到五十年”
15、。王荣生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中更是集中描绘了当下语文知识的现状:语文课程与教学场上来回奔跑的基本上就一直是这些“超龄运动员”。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小说,除了被拧干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事实上已没有多少知识可以教了;诗歌,在语感知识、背诵之外,只有体裁(如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几种词牌名称)、押韵等屈指可数而且极为表面的知识;散文,也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似知识又似套话的几句说法,以不变应万变;戏剧,除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简介,再不见像样的知识,造成这种状况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与文学理论界不能有效地提供足以达成语文课程与教学
16、目标的文学知识不能不说有极大的干系。,上世纪末关于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的讨论中,“语文知识”系统、繁琐,以至于“变得比数学都精确”成了重点批判的对象。这也直接导致新课程标准提出“不刻意追求系统与完整”。审视当下的语文教材编写,语文知识的编排大都不再呈现系统性的知识内容,“知识随文走”成为多个版本教材的共同追求。刘大为在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进入教学的知识都不应该是零乱无章、支离破碎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是教学秩序的需要,更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一个前提,语文课只要还要语言知识,这些知识就应该是系统的。”上述观点认为,知识不应是杂乱无章,只有系统的知识才具有
17、教学论的意义。,反观百年语文学科发展,语文教学从没有知识,到逐步引入知识,建构语文知识体系,再到淡化知识,以至于目前没有有用的知识可教。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在不断地被重塑或改变,但是语文知识本身在众多的阐释面前并没有失魂落魄,而是一次次重振威力,一次次把人们的质疑收至麾下,从而使人们对语文知识的质疑变为一场对自我无知的嘲讽。人们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就变成了一种所谓存在于语文课程与教学之中的一堆事实。,语文学科的知识到底是系统的还是零碎的?对于语文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会不会因为选用了某一篇文章而让学生有机会了解或学习某些语文知识,因为没有选用此篇文章而遗漏了这些知识呢?语文知识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最基
18、本的语文知识领域?语文知识在排列和呈现方式上有没有所谓的层级和梯度?,八十年代开始,关于“淡化知识”教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先是1986的大纲取消了“逻辑知识”,原因是逻辑是一门艰深难懂的学问,学多了时间不够,学少了似懂非懂,不顶用。接着是1990年前后,语法不再列为考试的内容,因为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繁多,许多不能自圆其说,不能满足中学教学的需要。1997语文教育遭遇“世纪末的尴尬”,语文知识成为众矢之的。,学术界的供给不足与语文学科自绝于学术之门,共同造就了目前的语文知识生产停滞不前。,曹文轩指出,“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相对薄弱的缺陷。比如说,大学
19、生写论文时病句连篇,知道有错,却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这实际上是语文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陆俭明在语文教学之症结与出路中认为,“语文教育的定位始终没有明确。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课例分析,从丰子恺的竹影看语文教学困境:1、同课异构。异在独特,同在何处?2、课堂是演绎的,还是归纳的。3、解读课文应尊重作者意图,还是揣摩编者意图,还是?4、同一内容,用在不同之处,给我们什么思考?(为介绍作者而介绍作者;为理解课文而介绍作者。),课例分析,从猴王出世的课例,我们有以下思考:1、教师讲得越少课堂是否超高效?2、课堂加入的异质声音越多课堂是否越高效?3
20、、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越多,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得越快。,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反思,1、学习金字塔理论及杜郎口旋风带给我们什么?2、合作的前提是什么:小组建设、倾听、独立思考。3、合作的关键是什么:问题(判断性问题、事实性问题、探究性问题)4、知识有效生成的条件:知识背景、必要的解决的提示。(绿色的蝈蝈)警惕:迷失在百度丛林中的高效课堂,课例分析,两个最后一课,我们感受到了什么?1、讨论是如何产生的?2、讨论的结果是一个声音还是通过讨论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山中访友(李汉荣)以科学的事实追问文学的审美。孔乙已,语文知识的建构历程,古人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套完整、清晰的汉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他们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21、的主要教学活动,不是建立在系统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之上,而是把语文实践活动当做基础,注重在多读多写、反复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读写能力。民国以后,由于语文知识的系统研究有了某些进展,于是出现了在读写文章的同时,独立地、系统地讲授语文知识的状况,在中学里除了“阅读”、“作文”以外,又设置了“文字源流”、“文法要略”、“中国文学史”这类语文的分支课程。“文”和“知”相互分离了。,从1923年到1928年这一阶段中,中学试行分科制和选修制,那时各校国语、国文科内设置的分支课程就十分繁复。据语文教学法专家阮真的调查统计,当时语文学科所设置的分支课程累计竟达四十二种、六十九项名目之多。此时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语文 教师 培训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57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