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昭帝平陵.docx
《汉昭帝平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昭帝平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昭帝平陵平陵是汉昭帝刘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墓。陵冢封土为覆斗形,底部周长2700米,高29.2米。西有上官皇后陵。原有陪葬墓57座,现存23座。主要有窦婴墓、夏侯胜墓、朱云墓、张禹墓、韦贤墓等。平陵,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6公里处秦都区平陵乡大王村平陵是汉昭帝刘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墓。刘弗原名刘弗陵,生于公元前94年,是汉武帝与钩弋夫人生的儿子。8岁即位,在位13年,元平元年(前74)21岁的刘弗陵驾崩,安葬于东距未央前殿22公里、西距其父茂陵6公里的平陵陵园东北大冢中。终年21岁。陵冢封土为覆斗形,底部周长2700米,高29.2米,海拔高度515.42米。西有上
2、官皇后陵。原有陪葬墓57座,现存23座。主要有窦婴墓、夏侯胜墓、朱云墓、张禹墓、韦贤墓等。刘弗陵是武帝最小的儿子,少年聪慧,很得武帝的喜爱。当武帝病重时,打算立他为太子时,又担心他年龄幼小,可能会出现母后专权的逼死了他的生母赵婕妤。武帝死后,年仅8岁的刘弗陵当上了皇帝,由霍光、桑弘羊等辅政。在位期间,镇压了兄姊和上官桀、上官安的叛乱,多次下诏削减国家的财政支出,减免百姓的田租田赋,继续推行“重本抑末”政策,移民屯田,多次派兵击败匈奴与乌桓的侵扰,加强了边防。一系列措施居然使武帝晚年动荡不安的局面逐渐稳定下来。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夏四月癸未,帝崩于未央宫,六月壬申,葬平陵”,终年21岁。公
3、元前74年(汉昭帝元平元年),昭帝死,因为没有儿子,遂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李夫人的孙子)为帝,尊上官氏为皇太后。移居长乐宫。刘贺荒淫无道,只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霍光废去。另立戾太子(汉武帝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汉宣帝,刘病已改名刘询,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上官氏论辈份是汉宣帝的祖母,这时,上官氏年仅十五岁,被尊为太皇太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皇太后。建昭二年(前37年),上官太皇太后寿终正寝,时年五十二岁。与昭帝合葬于平陵。由于昭帝突然发病死去,这使得主管帝陵营建的官员非常狼狈,因为他的陵墓还没有认真营建,于是赶快租用了三万辆牛车,从渭河滩拉沙,构筑地下墓室。仓促归仓促,昭帝平陵的
4、随葬品仍是十分丰富的。当时由霍光主持昭帝丧事,墓室中金银珠玉,应有尽有。平陵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间,包括汉昭帝的平陵和上官皇后的陵墓,所在的地势为咸阳二道坂一块稍微突出的平地上,两座封土东西相距700米,海拔约480多米。平陵在茂陵东边12里,封土堆高29米。平陵陵园呈正方形,垣墙边长三百八十米,四面正中各有阙门,与陵冢相对。现东,南二门阙犹存,门阙呈条形,用夯土筑成,夯层厚为6至8厘米。陵园西北角有面积较大的建筑遗址,残存大量汉代砖瓦,还有方形沙石质柱础和砖砌八角形水井,估计是守陵人员的居室。位于东边的东陵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四面都有夯筑垣墙,这意味着东陵是一个四面有墙体的陵园。
5、东陵封土底面边长160170米,高约32米,封土外四面中间部分都发现有平面为梯形的墓道。陵园平面为四方形,垣墙约5米宽,东墙长404米,西墙长429米,南墙长416米,北墙长428米。垣墙的中部还分别有门阙建筑,其中东、南两处的门阙地面发现有高约两米的砖瓦残片堆积。各个门阙的长度在3070米之间,宽度在1240米之间,门道的宽度是68米,其中东门阙最宽大,代表着陵园的主方向是东方。平陵由茂陵东行6公里即今咸阳市秦都区平陵乡大王村东南的两个大冢,当为汉昭帝刘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因该陵地处汉代始平原边,故得名曰“平陵东为帝陵,西为后陵。刘弗陵是汉武帝刘彻与赵婕妤之子,前86年即位时年仅8岁
6、。主幼臣强,外戚霍光专权。时内有齐孝王及边邑反叛,外有匈奴入侵;朝中则是霍光与上官皇后始则勾结继而争权,天灾人祸不断。元平元年(前74),刘弗陵驾崩,安葬于东距未央前殿22公里、西距其父茂陵6公里的平陵陵园西北大冢中。位置结构西边陵园和封土的形制与东陵基本相同,封土位于陵园中部,底面边长160米,高约30米。陵园的垣墙东边长380米,西边长386米,南边长370米,北边长381米,垣墙宽46米,垣墙四面中部都有门阙,以东门阙最为宽大。昭帝陵冢位于陵园正中,形如覆斗,陵顶内收形成二台。陵基为正方形,底部边长46。8米。它的东南665米处是昭帝上官皇后陵。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前87前37),她
7、虽贵为皇后,其实也很不幸。她6岁入宫当皇后,15岁时昭帝死去,此后一直比较孤独,于52岁病死,合葬平陵。平陵陵邑位于陵园东北,今李都村、庞村一带。汉书宣帝纪载: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正月,募郡国吏民誉百万以上徙平陵,第二年又“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今在陵邑遗址内发现当年制骨、制陶作坊遗迹和部分建筑遗址,出土较多有火烧和锯过痕迹的骨料及板瓦、瓦当、残陶器、铜鼎、铁锌、锹、镂角、逼土等、遗址内汉瓦残片比比皆是,俯首可拾。由此推测,当年陵邑内建筑必是栉比麟次,相当繁华。1号坑03年6月为配合过塘一双照二级公路建设,对南北向穿越帝、后陵陵园的公路施工现场地下的3座从葬坑进行了考古发掘。在长1
8、08、宽6、底部宽约2.5、深6米的1号发现一处踏步门道。共有踏步19级,比较规整。坑底棚木已暴露,棚木上发现漆器及20匹以上的漆木马,漆木马均侧卧(原应为站姿,因水淤或遭扰动而处于较高位置)。木马全身糅登红色漆,高约0.5米,由头、颈、躯、四肢组成,无尾,身体各部位间用铁扒钉相连接,头部铁衔、镶等挽具犹存。从现场看,其棚木下部还应有陶俩、木马等遗迹和遗物。在长59、宽2-2.2、深4米的2号坑北端为一斜坡,坑道两侧对称开凿了54个洞室,平均高1、宽0.8、进深3米。每个洞室内有一具兽骨,兽骨架高大粗壮,保存较好,经西北大学动物专家初步鉴定为骆驼、牛等大型哺乳类偶蹄目动物;体形较小的动物骨架还
9、有待进一步研究鉴定。在长16、底宽2.5、深5米的3号坑北端有踏步,坑底垫木保存较好,坑底保存若干木车痕迹;南侧车型较小,单辕,有4头牲畜驾车,经鉴定为羊,形似羊拉车,在国内尚属罕见。北侧是一辆彩绘木车,至少有2峰彩绘木骆驼驾车。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平陵考古队李明:这个木马因为个体较轻,它是从当时的坑底,就是那个位置,被淤水飘上来的,从我们站的这个地面到当时的坑底,还有1米多深,它的坑底下应该有骑在木马上的骑手,这个骑手是陶俑,为什么说应该有陶俑呢,是我们根据当时木马周围发现的这些小件的铜器和兵器来判断的。1二号坑二号坑为南北向,长59米,在坑道的两侧对称开凿了54个洞室,每个洞室内有一具兽骨,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昭帝平陵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51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