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的太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知道的太阳.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们知道的太阳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创编和讲述有关太阳故事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思考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激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与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引导他们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活动,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经历对太阳的已有知识的交流过程;经历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之间建立联系并创编和讲述相关故事的过程;经历对“关于太阳的资料”的收集整理交流过程。
2、3、组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交流有关太阳的知识、资料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到一些有关太阳的初步知识,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关于太阳的影像、图片或多媒体资料等;学生准备:关于太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可以事先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三、教学过程1、引入。(1) 引导语:每天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温暖的阳光伴随着我们来到了学校,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关于太阳和太阳光,我们知道些什么?(2) 出示课题:我们知道的太阳(3) 学生个别交流“我们知道的太阳”。(4)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简要地记录相关内容。(5) 引导学生将这些内容归类。(6) 教师做
3、简单的评价。2、太阳的故事。(1) 出示或阅读教材中的插图,说说这些图的内容。(2) 任意选择其中的两幅图片,思考这两幅图之间有什么联系?(3) 小组根据两幅图及之间的联系,创编一则关于太阳的小故事。(4) 以小组的形式交流和讲述小故事。(5) 给我们的故事分分类。(比如:科学家的故事,太阳和人们的关系的故事,太阳的奥秘的故事等)3、整理交流我们的资料。(1) 展示我们收集到的其他资料。(2) 给这些资料分分类。(3) 小组设计一份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收集资料)(4) 举办一次太阳报展。(可以安排在课外进行)案例2:(二)阳光下的影子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影子”、“整理
4、我们的观测记录”、“阳光下影子的特点”3个部分。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的结果。学生们在阳光下活动时,一定注意到了自己的影子,一定也做过“踩影子”的游戏。一般情况下,五年级的学生们已经不再做这种游戏了,因为他们知道应该站在什么地方,才能不被同伴踩到影子;知道什么时间地上有影子,闭上眼睛也知道影子在什么位置。也就是说,“观察影子”以及“阳光下影子的特点”学生们已经有所知。本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引领学生重新经历更具结构的探究活动,拓展自己对光与影的认识。第一部分:观察影子。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测量阳光下影子及变化,感知阳光下影子的特点。教材首先用“阳光照耀下树林”一幅图片告诉我们:阳光穿过大气层,
5、穿过树林、建筑物等到达地面,有些地方被投下阳光,而有些地方则被投下影子。通过这幅图,学生们产生了研究影子的兴趣。观察影子由两组活动组成:一组活动由静态观察活动组成,包括观察阳光下影子的特点、测量物体影子的长度。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影子的大小、形状、长度与物体大小、形状及位置有关,影子的颜色等信息;另一组活动由动态观察活动组成,包括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测量不同时间下的影子长度变化。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光、物体及影子的位置关系。这部分的重点是测量影子的活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学会用一些简单的测量工具和记录方法,测量和记录影子长度和太阳在不同时刻的位置。通过对测量方法
6、、记录方法以及活动安全性的研讨,让学生体会到客观、准确、安全地进行科学测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品质,为进一步的探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整理我们的观测记录。这部分引导学生对观测记录进一步加以整理,发现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推断出影子的特点。这部分活动承接了“观察影子”和“阳光下影子的特点”两个活动,教材将这部分内容归入“观察影子”活动之中,也未尝不可。绘制的方格图,将影响学生获得影子变化规律,因此,绘制方格图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示范。通过绘制、比较方格图,学生们将会发现同一物体在不同时间下影子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时间下影子变化的规律。第三部分:阳光下影子的特点。这部分内容主
7、要引导学生从观察事实和观测数据中获得有关影子的特征。重点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合理推理和科学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影子的特点,学生们在学习之前有一定认识,通过学习又获得了新的认识。教材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组问题,试图启发学生更多地发现阳光下影子的特点及规律,领悟光的直线传播。因此在提出这组问题前,可以先听取学生对影子的广泛认识。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和测量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度变化,并进行简单地记录过程;鼓励学生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激励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太阳与太阳光及物体影子的研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
8、细致观察、科学测量、认真记录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思考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经历认真细致地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过程;经历持续观测、记录影子长度变化的过程;经历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的过程;经历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数据方格图的数据整理过程;经历对阳光下影子特点的探讨过程;3、组织、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阳光就会形成影子;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
9、变化是相互关联的。二、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竿子、尺、方格纸等教师演示用:课前考察教学地点,布置好场地。在室外教学时,要注意安全。三、教学过程(根据40分钟教学时间进行调整后的教学过程)1、引入。(7) 引导语:“来自太阳的光线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传播,没有任何东西比光线传播得更快。光能让我们看到周围的东西,太阳是光的主要来源”。(8) 出示图片,观察树林里的光和影。(9) 出示课题:阳光下的影子2、观察影子。(1) 引导语:关于阳光下的影子,我们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2) 提出任务:到室外去,观察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特点?观察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的影子有什么变化?(3) 讨论观察记录
10、的方法。(4) 准备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5) 出示测量影子长度的记录单(参见表格示例)。(6) 到室外进行第一次的观测记录活动。(7) 将观测的影子长度记录在表格中。(8) 观察阳光下影子的特点。3、阳光下影子的特点。(5) 交流观察到的阳光下影子的特点以及发现(包括以前的认识)。(6) 踩影子的游戏。(目的无非是消磨到15分钟以后,可以安排其他的活动)(7) 第二次观测与记录。(8) 教师演示数据方格图的绘制方法。(9) 学生将观测得到的数据绘制成方格图。(10) 对比分析方格图,交流讨论其中的信息。(11) 讨论:阳光下的影子有什么共同特点?(12) 说说太阳、物体、影子三者有什么
11、关系?4、拓展和小结。(1) 通过影子的特点,你能联想到阳光的传播问题?(2) 关于今天获得的有关知识,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案例2:(三)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教材共2页,分为“照亮阴影里的小球”、“做一个观景箱”2个部分。学生们对镜子反射光线的游戏一定不会陌生,也能迅速地想到怎样把阴影里的小球照亮。本课让学生经历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的活动,并利用这些经验和方法制作一个观景箱,使学生们对光的反射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更为深刻。第一部分:照亮阴影里的小球。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利用阳光来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到镜面的反射作用。这个活动没有太大的难度,重点在于让学生多思多想,采取多种方
12、法来解决任务。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照亮阴影里的小球、认识和理解反射现象、研讨镜面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前一课中,学生们知道影子是怎样产生的。阳光下的围墙投下了长长的影子,挡住了射向小球的光线,通过这样的场景设计,自然引出了“怎样让阳光照亮墙角阴影里的小球”的任务活动。解决这样的任务一般会涉及到两三个内容:使用怎样的解决方法、使用怎样的器材、如何来具体操作。教材插图中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提示。对于学生来说,要解决这样的任务并不是难事,因此教师可以直接将任务抛给学生去完成,而并不需要把任务分解成三个方面的小任务。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利用镜面将阳光投射到小球上,并由此发现随着镜面的移动
13、,投射出去的阳光也相应移动。学生们观察到了这些现象,会想到什么呢?我们可以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通过解释活动,学生们便将“反射”一词与这种现象建立了稳固联系,当然,这里学生们观察到的仅仅是镜面反射现象。每天我们梳妆用的镜子、汽车的后视镜、医生检查时用的聚光镜、还有哈哈镜等,都是生活中利用镜面的种种表现。这些镜子中有的是平面镜、有的是凸面镜、也有的是凹面镜,但教材中并不要求学生加以区分。第二部分:做一个观景箱。许多魔术就是利用镜面做成的,我们也可以利用镜面做很多有趣的玩具,常见的有万花筒、潜望镜等。教材中为学生们展现了“观景箱”的制作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看示意图进行组装,完成观景箱的制作活动,不仅
14、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以便到课外尝试制作更多的镜面反射的玩具。让学生们解释从小孔中学生们看到的现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改变阳光传播路线的理解,而且还可使学生深入体会到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在实际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其他有关的玩具制作方法,让学生制作或设计更多的玩具,同样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解释观察到的这种现象。改变阳光传播的路线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经历照亮阴影中的小球和制作观景箱的过程;鼓励学生根据一定的任务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工具,有创造性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激励学生在课外继续从事相关的研究和制作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
15、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制作的水平,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2、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经历“让阳光照亮阴影中的小球”的活动设计过程;经历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及过程的思考过程;经历制作观景箱的活动过程。3、组织、指导学生在照亮阴影中的小球和制作观景箱的过程中,认识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借助一定的物体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意识并了解到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二、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小球等小物品、镜子;制作观景箱材料两片相同长度的镜片、纸盒1只、玩具小屋1个、剪刀、胶带纸或双面胶等;教师演示用
16、:利用镜面反射的各种玩具或自制物品;事先找好“照亮小球的场地”; 三、教学过程1、照亮阴影里的小球。(10) 教师出示场景“阳光下围墙阴影下的小球”。(11) 提出任务:不移动小球,让阳光照亮阴影下的小球。(12) 学生根据任务设计实验。(13)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14) 学生活动:利用平面镜照亮阴影下的小球。(15) 在阳光下做一做镜子反光的各种游戏。2、镜面的反射和应用。(9) 交流在反光活动中的心得和发现;(10) 说一说阳光是怎样照射到小球上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11) 认识镜面的反射现象。(12) 交流镜面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3、做一个观景箱。(13) 阅读观景箱的制作过程,小
17、组讨论制作的材料及方法步骤。(14) 教师展示观景箱的制作过程。(15) 学生根据自选材料自制观景箱。(16) 学生观察观景箱里的有趣现象,并尝试解释。(17) 展示各种利用镜面反射制作成的小玩具或自制物品及制作方法,激发学生的制作热情。(18) 课外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开一个小展览会。案例2:(四)美丽的彩虹教材共2页,分为“自制水棱镜”、“制作牛顿盘”2个部分。学生们在惊诧于雨过天晴时彩虹的美丽,但却未必能解释雨后为什么会产生彩虹?学生们知道彩虹由7种颜色组成,但却未必能解释彩虹不同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本课利用三棱镜与牛顿盘的制作和使用,让学生了解到光的色散和混合。第一部分:自制水棱镜。教
18、材首先将一束阳光投射到三棱镜上,让学生观察产生的现象。学生们将可能会观察到三种现象,一是阳光被棱镜的一面反射到墙壁上,我们会看到一块白色光斑。二是投下的棱镜的阴影。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被折射出来的彩虹。让学生描述并解释观察到的这两种现象,他们可用光的反射来解释白色光斑,然而在解释彩虹形成时,就遇到了障碍。于是教材提供了这样的解释:“阳光穿过透明的棱镜时,光的路线会发生改变,被分解为多种颜色的光,形成太阳光谱。”这种现象如果能被学生用一定的方法再现,那是多么愉快的事。于是,教材就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制作太阳光谱的活动制作水棱镜的活动。在制作水棱镜时,学生还可能观察到水中的硬币、镜面的折射效果。教师可
19、以适当地讲解一下光的折射现象,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活动结束前,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或折射现象,分析其中的光学原理,并利用这种原理创造性的再现天空中的彩虹。第二部分:制作牛顿盘。白色的太阳光(姑且将阳光的颜色称为白色)通过棱镜能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能否再混合成白光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面临这个问题,学生们会怎样思考呢?按照探究的一般过程,他们应该下一个真假判断,再通过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设计实验的过程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虽然教材中没有要求有这样的思考过程,但在出现牛顿盘制作之前,教师还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相信学生们会找到验证的方法,他们可能会想方
20、设法地制出7种不同颜色的光,再将这些光同时用镜面反射到同一个地方;或者找出不同的颜料将它们混合在一起(这时他们看到的却是黑色)。牛顿盘是利用视觉暂留现象将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制作牛顿盘的活动可称得上是一个“工程”。因此我们可让学生在课外事先剪好7个不同颜色的圆片,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思考“颜色的排列顺序、色块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看到的效果”诸如此类的问题,以求观察与研究的结合。美丽的彩虹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水棱镜和牛顿盘对光的分解和合成现象进行观察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激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制作彩虹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
21、维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经历对太阳光谱的观察过程;经历对阳光的分解和单色光的混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过程;经历制作水棱镜和牛顿盘的过程;经历简单的分解阳光和光的混合的实验过程;经历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的过程。3、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制作水棱镜和牛顿盘观察光的分解和合成现象,并在此基础上,知道“三棱镜能分解阳光”;认识到“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了解有关光的折射
22、的初浅知识和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二、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三棱镜、水槽、水、小镜子、白色卡纸、制作牛顿盘的套材。教师演示用:小组材料、牛顿盘成品、相关图片。三、教学过程1、 观察阳光的分解。(16) 教师演示:利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墙壁上。(17) 学生描述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18) 教师出示三棱镜,简介其结构。(19) 引导语:将一束阳光照到三棱镜上,将会出现什么情况?(20) 学生猜测。(21)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22) 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23) 让学生尝试解释这种现象。(24) 教师传授:阳光穿过透明的三棱镜时,光行进的方向会发生改变,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形成太阳光谱。阳光
23、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2、利用水棱镜观察光的分解。(13) 引导语:没有三棱镜,我们也能用水和镜子分解阳光。(14) 教师出示水棱镜的制作方法,演示制作过程。(15) 学生自制水棱镜,观察阳光的分解现象。(16)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以及其他的发现。(17) 学生讨论并交流以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里看到过类似现象?我们还能用哪些方法制作彩虹。(18) 教师出示制造彩虹的简单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尝试。3、单色光混合成白光的探究活动。(1) 提出问题: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的多种颜色的光,是否能再混合成白光呢?(2) 学生作出判断,并尝试说明判断的依据。(3) 小组研讨:怎样用实验的方法
24、验证我们的想法,画出示意图。(4) 学生交流想法及示意图,教师简要评价并示意学生在课外加以进一步研究。(5) 出示牛顿盘及制作方法,并解释怎样做这个观察实验。(6) 学生利用牛顿盘制作材料(事先最好准备好制作的半成品),组装成牛顿盘。(7) 学生观察活动,交流观察结果以及想到的问题。(8) 为学生的观察研究提供相应的研究问题:旋转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块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白色光合成的效果?并加以证明。从7种圆形纸板中任选几片做相同的实验,是否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案例2:(五)阳光下的物体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反射”、“测量温度变化”2个部分。学生们在研究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时,可能发现除了利用镜
25、子可以反射阳光以外,还可以利用其他比较明亮的物体反射光线,这就引出了“其他物体是不是也能反射阳光呢”、“它们的反光能力如何”等一些问题。第一部分:观察反射。镜子可以很好地把阳光发射出去,那么,其他物体能不能反射阳光呢?随着教材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们的“物体反射光能力”的探究活动开始了。教材为学生们的观察研究活动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然而判断物体反射光的本领强弱的标准,还是需要学生们自己达成共识的。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对各种物体的反光能力作出推测,并按一定次序排列。然后再将这些物体在阳光下进行反射光的实验。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将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在组织这项活
26、动时,所提供的观察材料应该具有以下特征:颜色的差异、表面光滑程度的差异、透明程度的差异。材料的结构性和针对性,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分析阳光下物体反射光的本领与物体的哪些特性。第二部分:测量温度的变化。不同季节我们穿不同颜色的衣服,身着不同颜色的衣服站在阳光下,感受也会不同,这是为什么?这告诉我们:阳光下的物体能吸收太阳的热量,其中颜色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材中的温度计、黑白纸筒是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阳光的秘密。这个活动一方面要求学生利用对比的实验方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另一方面还要求学会观测、整理、研究物体或现象在某一时间段中的连续变化的研究方法。教材这样安排具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当然,有效进行
27、这个活动有一定的技术前提: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图表的绘制与运用技能等。教材最后让学生对更多颜色的纸的反射光的本领与吸收热量的能力进行进一步探究。目的有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巩固学生的探究技能、遵循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阳光下的物体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对不同颜色物体在阳光下的反光能力和吸热能力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激励学生在课外继续从事光的反射和吸收的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对比实验、整理和分析数据,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
28、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经历对不同物体的反光能力的探究过程;经历对“物体特性与物体反光能力的关系”的思考、假设和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经历对“不同颜色对物体反光能力和吸热能力的对比研究”的探究过程;经历利用温度计连续测量物体温度,获得实验数据的过程;经历利用图表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3、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对不同颜色物体在阳光下的反光能力和吸热能力的探究过程,认识到“物体表面的颜色是影响物体反光能力的重要因素”、“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反射光的能力以及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存在差异的”、“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收太阳
29、热量的多少有关”、“物体的颜色、物体的反光能力、物体的吸热能力之间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二、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镜子、彩色纸、塑料垫板等各种反光材料;温度计、纸盒、剪刀等。教师演示用:学生用品一套、数据统计表等。 三、教学过程1、观察反射。(25) 引导语:除了镜子之外,其他物体是不是也能反射阳光?(26) 学生作出判断,并分组讨论实验方案。(27)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制定观察不同物体反光能力的方案。(28) 学生对多种物体的反光能力进行预测,并按一定顺序排列。(29) 学生进行分组观察活动。(30) 交流活动成果:观察到的结果、与预测是否相符、发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31) 讨论:阳光下物
30、体反射光的本领与物体的哪些特性有关?(32) 说说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这种关系提高或降低物体反光本领的?(33) 教师举例:白墙、黑板、屋顶的反光材料等。2、测量物体的温度。(19) 引导语:夏天我们为什么要穿浅色的衣服,而很少穿深色的衣服呢?(20) 学生尝试解释:“衣服颜色越浅,反射光的能力越强”。(21) 教师追问:“夏天为什么我们要穿一些反光能力强的衣服呢?”引导学生将物体的颜色与吸收的热量相联系。(22) 教师出示探究任务:“测量并比较白色纸筒和给色纸筒在阳光下的温度变化。”(23) 学生根据教材插图讨论活动方案,并作出猜测。(24) 学生制作黑白纸筒,根据纸筒温度变化数据表,进
31、行对比观测记录活动。(25) 10分钟以后,让学生观察交流从数据中获得的信息,并预测20分钟时温度的变化趋势。3、比较其他颜色的纸对阳光的反射与吸收能力。(19) 引导语:其他颜色的纸对阳光的反射能力是不是相同呢?谁的温度上升得快?先做一下猜测,再做实验检验。(20) 教师出示各种颜色的纸,学生猜测,并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21) 学生进行各种颜色的纸反射阳光能力的比较实验。(22) 教师小结:当阳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会被物体反射和吸收。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就是被反射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被物体吸收了。(23) 观测黑白纸筒20分钟时的温度,引导学生绘制黑白纸筒温度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32、并对折线图进行分析。(24) 引导学生利用同样的方法对各种颜色的纸进行吸收热量的比较实验,并通过折线图的形式对数据进行分析。案例2:(六)光强与光弱教材共2页,分为“向阳处和背阴处”、“光的强弱与温度”2个部分。在研究了同一阳光下不同的物体的反光现象和吸热现象以后,学生们可能会想到:晴天和阴天、向阳处和背阴处,同样的物体的反射光的能力和吸热能力会怎样呢?本课引导学生对此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向阳处和背阴处。物体反光和吸热的差异,不仅与物体本身有关,还与光的强度有关。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然知道“同一时间下,向阳处的温度要高于背阴处的温度”。教材要求学生运用科学实验、科学测量来测量不同地方
33、的地表温度以验证他们的想法。在引导学生进行“向阳处和背阴处地表温度差异的比较研究”中,应该让学生解决以下任务:测量的地方选择、地表温度的测量方法、数据的记录方法、数据的整理方法。课文第32页提供了测量地表温度的方法以及温度的条形统计图,以引导学生的科学活动。学生们甚至还会问:“傍晚向阳处的温度与中午背阴处的温度哪个更高呢?”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学生一定会想到妥善地解决办法,同时这个问题也引出了第二部分的研究活动。第二部分:光的强弱与温度。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比较用一面镜子投射与用两面镜子投射,纸的明暗程度有什么差异。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纸,或者用其他的方法比较两者的温度有什么不同。研
34、究活动相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行探究。教材最后让学生推测使用多面镜子的情况下,纸的亮度和温度有什么变化。会不会象使用凸透镜会聚光线那样使纸燃烧起来呢?由学生自己设计并经历探究活动过程,得到探究结果,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光强与光弱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不同光强影响下物体温度的变化的观察测量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激励学生在课外进一步研究光的强弱与物体温度变化的研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思考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
35、爱好。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经历测量与比较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度差异的探究过程;经历对测量数据的收集、整理、解释、分析的过程;经历根据获得的规律对事物进一步发展状况作为推测的过程。3、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对光的强弱以及物体温度变化的研究,了解到“物体在阳光下温度高、阳光越强烈温度越高”、“物体温度的高低与阳光照射的强烈程度有关”、“集中光线可以提高亮度和物体温度”等。二、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镜子多块、白纸、温度计2支、自制支架、挖土工具、记录(整理)表;教师演示用:学生用品一套、数据整理表; 三、教学过程1、向阳处和背阴处。(34) 引导语:阳光照射到的地方
36、,是向阳面;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是背阴面。向阳和背阴的地方温度有什么不同呢?(35) 提出任务:向阳的地面和背阴的地面有什么不同呢?怎样测量和比较两处的温度呢?(36) 学生讨论测量和比较的方法。(37) 提供资料:测量地表温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38) 讨论: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测量方法以及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注意事项?(39) 教师提供简单的记录纸,学生测量并记录温度。(40) 学生交流各组的温度,教师利用统计表整理数据。(41) 教师出示统计图,提出条形统计图的作用(以及与折线统计图的差异)。(42) 教师演示绘制方法,学生分析解读其中的信息。2、光的强弱与温度。(26) 引导语:用镜子将阳光
37、投射到纸上,比较一下,用一面镜子和用两面镜子投射,纸上的光的明暗有什么差别。3分钟以后,纸的温度有什么差别?(27) 学生推测。(28) 学生讨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29) 学生实验、观察活动。(30) 学生交流。教师提出下一个研究主题:如果使用多面镜子,投射到纸上的光的明暗程度及纸的温度会怎样呢?(31) 学生推测后实验观察。案例2:(七)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教材共2页,分为“整理研究获得的信息”、“科学道理的运用”2个部分。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与研究,学生们已经对“阳光与影子的关系”、“阳光与反射的关系”、“阳光与温度的关系”等有了较多的了解。然而这些现象和关系之间是不是存在着某些关联呢
38、?本课就是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信息的整理和研究活动。整理大量的事实,提炼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做出科学结论,是科学探索必须经历的重要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必由之路。第一部分:整理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教材首先让学生将先前观察研究到的事实和经验提取出来,以开展各种事实的整理工作。要有效地开展此项活动,前面所做的观察研究工作都应该认真地进行并作好科学实验记录,只有这样收集到的事实和信息才具有说服力。这又一次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和悉心指导学生收集事实和信息以及作好科学记录的活动。整理和研究信息通常经历四个过程:整理信息、发现关联、猜想假设、充分验证、得到结论。此时,学
39、生已经获得了有关阳光和影子的信息;物体对阳光的反射和吸收的信息;光的强弱对物体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材料、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照射下温度不同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分别加以整理,分别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光是直线传播的,遇到障碍物时会产生阴影,遇到棱镜时会形成光谱;2、阴影的方向、长短与太阳位置有关;3、表面光滑的物体反光能力强、粗糙的物体反光能力弱;4、浅色物体反光能力强、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弱;5、阳光下浅色物体温度低、深色物体温度高;6、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不同颜色的光;7、阳光下物体的温度高、阴影下物体的温度低;8、强光下物体的温度高、弱光下物体的温度低。进一步的整理学生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关联:物体的
40、反光能力与吸热能力、物体温度之间有关联;太阳的位置与物体影子长短、物体的温度之间有关联,等等。通过分析,学生们可能会作出以下假设性判断:物体反光能力越强,吸收热的能力就越弱,温度就低;反光能力越弱,吸热能力越强,温度越高;光遇到物体时,有的被反射、有的被吸收;物体吸收光的同时吸收热,等等。对于这些假设性判断,学生们试图加以验证。验证的方法一般有:重组观察事实或观察数据、进一步的实验观察、找寻生活中的案例,等等。第二部分:科学道理的运用。冬季和夏季,我们选择什么颜色的衣服好呢?金属光泽的纺织品可以使用在什么场合呢?教材以问题的形式再次告诉我们,人类研究自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自然并用以
41、指导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于人类。教材还提出了电灯、车灯、电筒等发出的光与阳光是否相似,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探究欲,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有关光的信息的信息处理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激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各种光源特性的研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重视科学证据的品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经历对
42、光的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应用的过程;经历将各种事实和数据建立联系的过程;经历对自己猜测和假设寻找证据和合理解释的过程;经历对各种光源特性的比较实验的设计过程。3、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意识到“我们研究的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被广泛应用”;认识到“阳光下的物体在吸收光的同时也吸收热,反射光越强的物体吸热越弱,吸收光能力越强的物体,吸热本领也越强”;并初步了解一些物体反射光、吸收热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准备小组实验用:学生先前探究活动的全部原始记录数据及表。教师演示用:物体反射光、吸收热等性质应用的图片、实物等。三、教学过程1、整理我们获得的信息。(43)
43、引导语:通过前面几课的研究,我们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也得到了一些不同的经验和结论。如果我们将这些信息再做综合的研究,又会发现哪些新的信息呢?(44) 出示课题: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45) 学生讨论如何开展信息的研究工作。(46) 学生交流、教师简要引导研究步骤。(47)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第一课“有关阳光和影子”的信息,教师板书结论。(48) 学生依次整理二至6课的相关信息。(49) 学生交流整理好的信息,教师板书。2、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32) 引导学生对板书的诸多信息进行深度分析,让学生寻找各种信息是否有关系。(33) 学生交流发现,并说说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34) 提出一些探
44、究问题:物体对光的反射、吸收以及物体的温度变化有怎样的关系?阳光的强弱和物体吸收热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物体在吸收阳光的同时也吸收热吗?有什么证据?(35) 得出结论:阳光下的物体在吸收光的同时也吸收热。反射光能力越强的物体吸热本领越差,吸收光能力越好的物体,吸收热的本领越强。3、科学道理的运用。(25) 寻找生活中的提高物体吸热本领或降低物体吸热本领的例子。(26) 夏季和冬季穿的衣服颜色有什么区别,为什么?(27) 电灯、车灯、电筒发出的光是不是和太阳光很相似?请设计实验验证。(28)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29) 教师提示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探究。案例2:(八)设计太阳能热水器教材共2页,分
45、为“设计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交流和优化设计方案”2个部分。从本课开始到后面的第九、第十课,学生们将运用学习成果解决实际问题,即设计制作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虽然这样的热水器并没有实用价值,但学生们通过此活动,不仅将前面积累的经验加以应用和升华,而且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开始考虑从原理到选材到制作的每个细节,小组内的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第一部分:设计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教材首先让学生们认识太阳能热水器,并了解其基本构造。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由集热器、蓄热保温水箱、定温系统、水位控制装置、供水装置和水循环系统等部分组成。设计制作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是一个典型的任务活动。教材只提供了任务的
46、限制要求,即制作的热水器应该具有哪些基本要求。对于采用什么材料、运用怎样的制作方法、小组内怎样展开活动并没有做明确的要求。这就给了学生们很大的创造空间。对于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言,制作太阳能热水器之前,需要引导学生对热水器及制作过程进行构思,并制订一个有效的计划。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引导学生设计热水器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设计要求:能装200毫升水、利用容易得到的材料、水温上升快。其次要让学生知道阳光照射下水温上升的原理,这就需要学生联系前一课获得的知识:物体温度上升与光照强度、物体颜色、吸热本领等有关。最后让学生了解设计方案的一般格式,自行构思与设计自己的太阳能热水器。第二部分:交流与
47、优化我们的设计方案。根据物体温度上升的原理,学生们的设计大致围绕三个方面:提高光照强度、加深物体颜色、增强物体的吸热本领。在每一个方面学生们的设计各有不同,各具特色。让学生们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展示出来,这就意味着学生们应该具备参与集体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启发的合作精神。通过交流活动,学生们合理地借鉴同伴们的优点,并改善自己的设计方案,从而提高对本单元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那些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设计方案。设计太阳能热水器教学设计与案例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交流和修改完善的设计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激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太阳能利用的制作和调查研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思考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2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39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