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docx
《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CS13.060CCSZ00/09B41河南省地方标准DB41TXXXX-XXXX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监测准备25地下水监测点布设36监测项目与频次57监测井建设与管理68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69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610监测报告编制6附录A(资料性)建议收集的资料清单7附录B(资料性)地下水污染重点行业名录8附录C(资料性)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信息清单11附录D(资料性)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报告编制大纲12,1z.*刖百本文
2、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中心、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彭华、冯翔、朱泽军、匡恒、戎征、杨坡、王振峰、逮祯、马云霞、吴冰华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明确了资料收集、环境监测现状调查、监测点布设、监测井建设与管理、监测项目与频次、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监测报告编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的调查和管理。2规范性
3、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4754-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DZ/T0270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HJ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HJ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596.2水质词汇第二部分HJ6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1019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HJ1209工业企业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试行)SL183地下水监测规范DB41
4、/T2321地下水监测站借用井技术规范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生态环境部环办土壤函(2019)770号重点污染源(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调查技术指南(试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站土字(2020)134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工业集聚区若干工业企业或同类生产所集中的地域或地点。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藏和分布、含水介质和含水构成等条件的总称。水文地质单元具有统一补给边界和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环境监测井为准确把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地下水体中污染物的动态分布变化
5、情况而设立的监测井。孔隙水存在于岩土体孔隙中的重力水。2A裂隙水贮存于岩体裂隙中的重力水。岩溶水贮存于可溶性岩层溶隙(穴)中的重力水。11(1轻质非水相液体(LNAPL)具有较低水溶解度,密度小于水的有机化合物。11稠密非水相液体(DNAPL)溶解性低于水并且密度大于水的有机化合物。4监测准备41资料收集收集的资料包括工业集聚区及工业企业的基础资料、产排污相关资料、地下水监测资料和辅助资料等,资料清单列表参见附录A。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有关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建立污染源(涵盖附录B地下水污染主要行业类型所有企业)清单。45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调查4.2.1一般要求现场核查工业集聚区地
6、下水环境监测井设置与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地下水环境相关的污染物排放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敏感目标等基本情况,摸清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布设现状及周边可利用井孔情况,充分分析监测现状及存在问题,现场识别关注区域。4.2.2调查范围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调查范围一般为工业集聚区及其周边1km范围内的区域,具体范围可根据工业集聚区所在水文地质单元适当调整,原则上不超过工业集聚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4. 2.3调查内容5. 2.3.1基础信息调查整理分析工业集聚区基础信息,主要包括名称、地理位置、坐标、行业类型、规模、占地面积、投产时间、主要原辅料和产品、“三废”产排情况、主要生产工艺和环保设施、防渗措
7、施和特征污染物、工业集聚区内地下水污染重点工业企业分布情况等信息。整理分析工业集聚区内地下水污染重点工业企业基础信息,主要包括名称、地理位置、坐标、主要生产工艺及产排污环节、敏感点等信息。6. 2.3.2水文地质信息调查整理分析水文地质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赋存特征、地下水类型、主要含水层的埋藏与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条件、所在区域地下水用途等信息。针对工业集聚区及周边的潜水含水层,进行现场调查,主要包括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质状况。7. 2,3.3地下水环境监测井设置情况调查对工业集聚区现有地下水环境监测井设置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在现有相关工作成果基础上,现场调查并收集整理地下水环
8、境监测井数量、位置、成井材料、含水层类型、水位/埋深、地下水上下游环境情况等信息。8. 2.3.4地下水环境监测开展情况调查调查工业集聚区开展的地下水环境监测情况,收集整理地下水环境监测井数量与位置、监测指标、监测频次、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等信息。9. 2.4识别重点关注区域在附录B中的地下水污染重点行业名录范围内,重点针对工业集聚区内前期地下水调查中特征污染物超标的、曾发生污染物泄漏或地下水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或区域、生产年限超过10年的企业,重点关注企业的污染物生产、储存及运输等重点设施、设备的完整情况及防渗情况,物料装卸等区域的维护状况,原料和产品及产生废物堆放组织管理状况,车间、墙壁或地面
9、存在污染的遗迹、变色情况,是否存在生长受抑制的植物、是否存在特殊的气味等,特别关注对土壤及地下水可能造成潜在污染风险的重点工艺环节,明确生产原料、产品制备工艺、排污方式及排污量、雨污管道布设及污水处理相关设施的运行情况等。根据现场踏勘,识别出工业集聚区的重点关注区域。现场踏勘应做好照片及影像记录。4.2.5调查结果根据重污染行业企业筛选结果和基本条件,建立工业集聚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信息清单,见附录Co可根据变化情况定期动态调整清单。建立工业集聚区矢量图,空间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工业集聚区分布和边界范围、地下水环境监测井位置、水文地质单元划分等。A1现有监测井筛选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调查结果,
10、对工业集聚区现有监测井的运行情况、可利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参照HJ164或DB41/T2321筛选出可利用监测井,对筛选出的监测井应填写环境监测井基本情况表。EI布设原则5.1.1 监测井应在总体上能反映工业集聚区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5.1.2 工业集聚区布点范围以实际建成区范围为主,若工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较大,应增加监测井。若工业集聚区内已发现存在地下水污染的企业,应在企业地下水下游布设监测井。5.1.3 对同一个水文地质单元,可根据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布设控制性监测点,工业集聚区的上下游、垂直于地下水流方向两侧、内部以及周边主要敏感点均应布设监测点。若工业集聚区跨多个水文地质单元,每个水文
11、地质单元单独布点。若为一园多址的情况,按工业集聚区不同地址所在水文地质单元分别布点。5.1.4 兼顾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区监测点的布设重点在于追踪地下暗河,有条件的区域可采用物探等手段辅助判断岩溶通道(暗河)走向。按地下河系统径流网形状和规模布设采样点,在主管道露头、天窗处,适当布设采样点,在潜在污染源分布区适当加密。裂隙发育的区域,监测点应布设在相互连通的裂隙网络上。5.1.5 监测点位布设应根据工业集聚区不同主导行业类型,基于溯源分析、典型污染源调查和风险分析需要进行局部加密布设。5.1.6 监测点位的布设应不影响工业集聚区内企业正常生产且不造成安全隐患与二次污染。5.1.7 工业集聚区
12、外部的污染扩散监测点应尽量靠近实际建成区边界。工业集聚区内部污染扩散监测点应尽量靠近工业集聚区内主要地下水污染源。5.1.8 监测点不宜变动,尽可能保持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的连续性。59布设位置和数量5.2,1孔隙水5.2.1.1上游对照监测点上游对照监测点至少布设1个,设置在工业集聚区地下水流向上游边界处,应最大限度靠近工业集聚区且尽量保证不受工业集聚区污染源影响,以能够反映上游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的位置为宜。5. 2.1.2污染扩散监测点工业集聚区周边的污染扩散监测点至少布设5个。在工业集聚区地下水流向下游边界处,垂直于地下水流向呈扇形布设不少于3个;在工业集聚区两侧至少各布设1个监测点。污染
13、扩散监测点应尽量布设在工业集聚区边界处且不超出工业集聚区红线边界范围为宜,距离工业集聚区边界不宜超过1ku若园区面积较大或园区边界不规则,应适当加密。5 .2.1.3内部监测点工业集聚区内部监测点数量要求为35个/10km2,监测点总数不应少于3个。若面积大于100km2时,每增加15km2监测点至少增加1个。内部监测点布设在主要污染源地下水下游方向,宜位于企业占地红线之外并尽量靠近污染源,同类型污染源布设1个监测点。6 .2.2岩溶水5. 2.2.1存在岩溶地下暗河的工业集聚区布设监测点位时,应查明工业集聚区及周边地下暗河的分布情况。原则上,在位于监测区域内的岩溶水主管道上布设不少于3个监测
14、点,根据地下河的分布及流向,在地下河的上、中、下游布设3个监测点,分别作为对照监测点、内部监测点及污染扩散监测点。5. 2.2.2上游监测点以明显不受工业集聚区污染影响的地方或距离较近的暗河入口处,布设不少于1个监测点;内部监测点位于识别的潜在污染源附近,布设不少于1个监测点;下游监测点位于工业集聚区的地下水下游方向(或距离较近的暗河出口),布设不少于1个监测点。5 .2.2.3岩溶发育完善,地下河分布复杂的地区,可根据现场情况增加24个监测点,一级支流管道长度大于2km布设2个点,一级支流管道长度小于2km布设1个点。6 .2.3裂隙水5. 2.3.1分布均匀、裂隙连通性较好、具有统一水力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业 集聚 地下水 环境监测 网络 建设 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36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