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 (2).doc
《中国书法简史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书法简史 (2).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书法简史-隋唐书法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国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贞观之治”,此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时期更是呈现出超越两汉的空前兴盛气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
2、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唐太宗李世民极爱书法,特别崇尚王羲之书迹,朝野上下,均以太宗意趣为准,崇王之风,极盛一时。他在【论书】中说:“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又认为学王字“先须知王右军绝妙得意处。”真书【乐毅论】,行书【兰亭】,草书【十七帖】,勿令有死点死画,方尽书之道也。他还认为“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
3、,则字无态度;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他对运笔的要求是:为点必收,贵紧面重;为画必勤,贵涩而尽;为撇必掠,贵险而劲;为戈必润,贵凝尽而右顾;为怀必郁,贵蹙锋而总转;为波必桀,贵三折而遣笔。时书法原理和书写技巧讲得很透彻。以后武则天,玄宗李隆基,穆宗李恒,乃至南唐后主李煜,都是书法家和书法倡导者。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的“二王颜柳”余韵。发展史:隋唐书法隋代书
4、法概论: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此时期打通的大运河到现代仍有极大的通航价值。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代的国祚甚短,书家、书迹等也不多,无法创造辉煌的成果,只好把位置让给之后的唐来创造奇迹了。我想隋代是可用流星的短而灿烂性质而譬喻,传世的书迹中亦有可观的,且隐约可窥见唐代时欧、虞、褚、薛、徐、李、颜、柳等人的精诣,整齐之中仍有古味,以龙藏寺碑、启法寺碑、苏孝慈碑等为代表。发展:龙藏寺碑:乃王孝僊于隋文帝开皇九年,立于河北正定县龙兴寺内,共十三行,每行五十字。书家无法肯定,但据碑末文,推断为张公礼的作品。此碑
5、已是十分成熟的楷书作品,后人推为隋碑中的第一,笔画工整圆劲,楷法谨严,结体平正,与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笔法酷似,为唐楷之先声。启法寺碑与丁道护:于隋文帝仁寿二年立于湖北襄阳,由周彪撰文,丁道护挥毫,是隋代诸碑中少数有书人署名的。丁道护这个人可大大的有名,是隋代融合南北书风的代表人物,融合众家长处发展出自己的面目,传世书迹有启法寺碑和兴国寺碑宋时佚,只余拓本。官至襄州祭酒从事,谯国人。丁道护这两块碑都是极成熟的楷书,间架平正,法度谨严,实为唐楷之先导,就算放在唐楷间也丝毫不逊色,可隐约见到唐代书家之笔法。苏孝慈墓志:乃隋文帝仁寿三年所立,清光绪十三年于陜西蒲城出土,石仍完好,字也十分清晰。此碑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书法简史 2 中国 书法 简史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32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