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重镇之思茅古城.docx
《古道重镇之思茅古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道重镇之思茅古城.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道重镇之思茅古城茶马古道使思茅由蛮荒之地逐渐摆脱落后,跟上时代。可以说,茶马古道是思茅之根、思茅之源。没有茶马古道,就没有思茅古城的产生和发展。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思茅曾先后两次借改筑砖城之机,把思茅古城范围扩大;“咸同之乱”中,思茅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同治三年(1864年),对古城进行了修复(普洱府志稿卷之十建置志二),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但占地面积也只有729亩,仍然满足不了思茅蓬勃发展的需求。于是,思茅古城的发展就由城内扩展到城外。根据地势,特别是向南门和西门外发展。结果,古城内仅有厅署机关,如同知署、游击署、把总署、巡检署等,此外就是关帝庙、岳王庙
2、、城隍庙、万寿亭、过街楼等;而城外,则是铺天盖地的商铺、商号、马店,形成了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街巷。据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思茅县志统计,当时,思茅古城有大小街道49条(还不包括街道之间的巷道)。所有街道都“北至半边街接官厅,西至西门街,南至珠市街,其中最著名的有商业区南正街、农贸市场菜市街、珠宝市场珠市街、茶店和客栈集中的天民街。这些街道全用石板铺成,平坦宽阔。街道两侧商号、客栈林立,酒肆、店铺、茶楼成排。每天人马熙来攘往,摩肩接踵,热闹非凡。随着思茅古城的繁荣,思茅的教育、文化也迅速得到发展。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思茅古城开始出现义学、私塾;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思茅厅在城外玉
3、屏山开办“玉屏书院”,同时逐渐出现了学宫、大成殿、思诚书院等封建高等教育机构。经过科举,思茅古城出现进士(如文进士封汝弼、武进士封奏凯等)、举人等。与此同时,一批颇具特色的建筑也逐渐产生。据普洱府志稿卷之十三建置志五津梁记载,为改善交通,思茅古城先后在古城四周建起了永靖桥、象河桥、南关桥、环翠桥、玉屏桥等桥梁19座。这些古桥,全是用石块建成的石拱桥,不但坚固耐用,而且在水面上犹如一轮弯月,造型非常优美。另外,思茅古城还以八大风景闻名。据普洱市政协出版的普洱府史料记载,“思茅八景”是:鸠峰挺拔、木井甘泉、梅兰夕照、象岭春深、树包古塔、玉屏耸翠、南涧荷香和诸葛故垒。思茅古城还非常重视茶马古道的建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道 重镇 思茅 古城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27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