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造林事业取得的成就及造林技术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造林事业取得的成就及造林技术的发展.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蒙古造林事业取得的成就及造林技术的发展一、造林的规模大、速度快内蒙古是一个林业大省之一,林业用地面积49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7.6%,在林业用地中,有森林3.1亿亩,宜林地L7亿亩,居全国前列;森林总蓄积量12.9亿nA居全国第五。根据2003年统计,人工林面积由解放初的67.5万亩,增加到8600万亩,居全国前列;森林覆被率50年代为7.7%,1998年为14.82%。2003年为17.57%。2002年和2003年我区突破了年均人工造林IOOO万亩的大关。成功地实现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的转变。初步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二1994-1999年
2、全区土地沙漠化扩展速率为0.87%,目前已降为0.25%,属正常波动范围,沙漠化土地处在一个相对稳定时期。二、颁布了一系列的关于造林的地方标准长期以来,我区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科研成果和生产经验,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造林的技术规程,确保了造林事业的发展。这些标准有:造林技术规程(蒙DB42287)、造林技术规程(蒙DB15/T389200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蒙DB15/T2831998)、杨树人工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规程(蒙DB525.2-89)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树种质量等级(2002)等。三、林业生态工程成为我区造林的主体继1978年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我区先后启动了平原绿化、防沙
3、治沙、黄河上中游防护林、辽河防护林五大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我区承担了“三北”防护林工程1/3和全国防沙治沙工程40%的建设任务。进入新世纪,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相继启动国家“六大”重点林业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使全区22%的风沙危害区得到有效控制,科尔沁、毛乌素沙地森林覆盖率已分别达到20%和15%以上;浑善达克沙地得到初步治理;20个平原县,74%以上的农田牧场实现了林网化;全区25%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近2万km铁路、公路和众多的水库拥有了防护林带。这对改善我区生态环境,提高造林质量,加快林业建设速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建成一批生态精品工程我区林业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应用科学的手段和先进的
4、技术,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为依托,建成了一批林业生态的精品工程,这些工程曾获得国家或自治区的科技进步奖,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是开创性的生态工程,在区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些工程有:阿盟围栏封育复壮更新荒漠胡杨,鄂市飞播造林治沙,太平地农田防护林,黄羊洼草牧场防护林,城子乡干旱黄土丘陵草田林网,乌盟后山跨旗县生态工程,乌海葡萄,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封育,巴盟果树绿色长廊,包头城市园林绿化等。五、因地制宜采取造、飞、封多种造林方式在适宜人工造林的地方,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大面积沙区和部分偏远山区采用飞播造林,在有条件的山区和沙区进行封山(沙)育林。各种造林方式的采用,大大加快了造林绿化的速度,降低了
5、造林的成本。六、造林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上个世纪50-70年代是内蒙古造林技术发展的初期,造林技术简单、粗放,存在着许多盲目性,一些技术违背自然规律,导致造林的失败或效益不好。从80年代开始对内蒙古的自然条件有了充分的认识,总结以往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逐步探索符合内蒙实际的造林技术。90年代之后,逐步形成了自己有特色的造林技术,特别在抗旱造林技术方面不断创新,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在造林中推广应用。这些造林技术的完善表现在许多方面:造林树种选择上,以乔木为主转变为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克服和扭转了在干旱地区造乔木,特别是阔叶乔木,形成小老树,造成效益差,浪费严重等问题。实践证明,灌木适合内蒙
6、干旱的立地条件,生长稳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优于乔木,且造林成本低。造林密度由初期受前苏联造林理论的影响,以森林郁闭为中心,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目标,造林密度偏大,导致人工林生长早衰或死亡。之后转变为以林地水分平衡为中心,以水定树,以林分稳定和发挥生态效益为目标,逐渐进行稀植。人工林组成由以营造纯林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营造混交林为主,目前提倡营造不规则的近自然的混交林。造林整地方面推广机械开沟、鱼鳞坑、水平沟、穴状等整地方法,这些整地方法蓄水保土好、成本低、易操作。在流动、半流动沙地上先进行机械沙障固沙,然后造林。这些整地措施为造林成活提供了保证。造林方法由过去以植苗造林为主,转变为根据立地条件和
7、树种特点采用植苗、播种和插条相结合的造林方法。如在草原区主要以播种造林为主,在沙区以播种和插条造林为主,平原区和山区以植苗造林为主。造林方法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造林的速度,降低了造林的成本。在机械化造林方面发展较好,如在平缓地采用机械植苗造林,草原区、沙区采用机械条播、机械穴播、机械喷播,沙区还大面积推广了飞播造林技术。造林季节上由过去主要以春季造林为主转变为春、夏、秋均能造林,特别是雨季造林得到大力提倡。林地管护方面,长期以来重造轻管、或只造不管是造成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的重要原因。内蒙古又是牧业区,这项工作长期以来都很难解决。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领导和群众首先从认识上发生了很大转变,各地区制
8、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从管护上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使这一问题基本得到扭转,使造林成果得到了有效保护。在造林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因地制宜,把各种技术组装配套,不断吸收和应用新技术,形成了许多先进实用、特色明显的技术,并在造林中推广应用,收到明显效果。如抗旱造林系列技术,沙区飞播治沙技术,樟子松、胡杨封育技术,低温贮苗、等雨造林技术,冬贮苗木、等水造林技术,容器苗造林技术,座水、覆膜造林技术,农田防护用材兼用林营造技术,旱作农田防林造林技术,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天然山杏林改造技术,杨树两行一带式造林技术,植物再生沙障造林治沙技术。推广了无刺大果沙棘、宁杞1号、123苹果等优良经济林品种,引进了毛
9、白杨、银中杨、欧美杨107、欧美杨108等杨树新品种。这些技术的推广率已达到60%左右,赤峰市、兴安盟、通辽市、鄂市已达到80%以上。尤其是抗旱造林系列技术的推广,使全区造林成活率平均提高了20%o七、林农复合经营得到大力发展90年代以来我区林农复合经营得到长足发展,在一些地区形成了规模,并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林业产业结构的重大转变,即由单一的林业经营向以林业经营为主,向多行业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主要的经营类型有:山区生态经济沟,沙区小生物经济圈,平原区林农、林药间作和果农间作,草原区灌草间作,黄土丘陵及浅山区林草间作等。八、重视生态建设与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森林资源的开发是拉动生态环境建设的强大动力。长期以来我区在进行生态建设的同时,根据我区森林资源特点、主要是灌木资源的特点,进行保护性的适度开发,取得明显的效益,在一些地方成为经济的增长点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调动了群众的造林积极性,加快了生态建设的步伐。开发的主要项目有:沙棘果饮料、化妆品、保健品、食品、药品的开发,以沙柳为原料的人造板、造纸等产业的开发,山杏仁饮料的开发,麻黄的药品开发,放蓉的保键品、药品开发,以杨树为原料的造纸和纤维板制造开发等。2004年林业总产值达到92亿元,农牧民人均林业纯收入210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18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