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地域文化建设美丽村落 产业先行带动新村建设.docx
《传承地域文化建设美丽村落 产业先行带动新村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承地域文化建设美丽村落 产业先行带动新村建设.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承地域文化建设美丽村落产业先行带动新村建设自上世纪80年代,村就开始探索发展生态庭园经济, 并以此为本底持续不断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坚持因 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和人居环境治理摆在突出位 置,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三保三配套”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 新路子。保护传统民居,“内外兼修”是关键。我们以传承发展“六 个一“生态庭园模式为基础,立足原有民居特点,实施“六子” 工程,即:座白色工字脊戴帽子,白墙壁、红门窗粉面子, 窗台以下瓦灰色围裙子,褐色线条勾勒山墙穿斗拴带子,石 板(水泥)硬化平坝子,栽花种树绿院子,改造优化传统民 居风貌,形成了“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北民居鲜明风 格,传
2、承了“前庭后院、栽果种菜、鸡犬相闻、鸟语花香”的 生态庭园特色。同时,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 着力民居内部功能完善和提升,让村民住在老房子里也能过 上现代人舒适的好日子。全村保护改造北生态民居396套, “四改,率oo%o保护庭园文化,“变送为种”是根本。我们注意克服“送 文化”的水土不服,以保护传承“爰耕读.扫庭厨”等传统庭 园民俗文化为基础,将根雕、剪纸、楹联、水泥画、剧座唱、 车灯牛灯等民间艺术“种”在生态庭园,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 庭园文化。在陈冶仙等“乡村文化名流”的带动下,庭园文化 活动异常活跃,村上建有图书室、民俗文化活动室,户户实 现“七有”(即有有线电视、藏书柜、
3、文化匾联、花园、水泥 壁画、科技挂图、文化明白人),全村培育文化大户58户, 文化大院6个。同时,保护传承土鸡、腊肉、酸菜饭、坝坝 宴等乡土文化,将农耕田园文化、生态庭园文化、民俗乡情 文化有机融合,发展“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特色 乡村旅游,让游客吃乡土菜、住生态屋、看地方戏、享农家 乐,年接待游人5万人以上,户均收入达万元。保护田园风光,“敬山亲水”是基础。我们注重将乡村规 划、耕地保护与田园风光保护统筹考虑,把农耕劳作作为保 护田园风光的重要内容,不毁山、不填塘、不倒盖、不摺荒, 充分保留原始乡村风貌。在此基础上,挖掘北农耕文化,将 石磨、犁耙、风车等传统农具和稻草人、谷草垛相
4、结合,着 力体现农村情趣。把特色增收产业作为营造田园风光的新载 体,全村建成450亩红心狮猴桃园1个,新植、改良名优水 果3.8万株,户均形成一个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经济园,购 猴桃园,水果园、蔬菜园与农田交相辉映,构成一道美丽的 乡村田园风景线。抓好“三配套”,让村民享受到和城里人同质化的新生 活,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才是我们“保”的终极目标。一 是猪一沼一果生态循环配套。以沼气为纽带,一头连果园. 菜园等经济园,一头连生猪、小家禽等养殖业,形成三位一 体的生态循环链,既促进了庭园经济发展,又避免了环境污 染,沼气普及率为100%。同时,发扬传统民俗“扫庭厨”, 清早起床先把厨房、院坝、入户
5、路打扫干净,柴草堆放整齐, 农具摆放有序,正因如此,村保持村容整洁才能数十年如一 Bo二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着力解决群众最怨的路 水、最需的便民服务、最盼的养老医疗,全村标改山坪塘6 ,建成微型防旱池129 ,组道、入户路全面硬化,村民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养老、医疗保险实现 全覆盖。三是新型农民培育与精神文明建设配套。以培育有 道德、有文化、有技术、有经营管理能力、有民主法治素质 的“五有”新型农民和“五户十星”评选为载体推进精神文明 建设,农村新风尚蔚然成风。如何让“保”规范化、长效化,创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创新村规民约约束机制。早在90年代初期,村两委就 引导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承地域文化建设美丽村落 产业先行带动新村建设 传承 地域 文化建设 美丽 村落 产业 先行 带动 新村 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15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