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起源看中华文明的三对特征 附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docx
《从起源看中华文明的三对特征 附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起源看中华文明的三对特征 附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世纪以来,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走向一个崭新的阶段。相关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完 全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各类专项研究也层出不穷。适时地从丰富的考古资料及研究成果出发, 总结、概括、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以管窥中国古史发展与演进的基因,显得愈加必要。在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三对特征”值得注意。多元与一体在今天中国地域范围内,史前时期每一个地理单元或地区都有着各自区域内文明的演 进,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多样性特点。严文明先生曾提出“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模式, 认为中国史前文化是一种重瓣花朵式的多元一体结构,即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同时又 是一体的。随着各个区域考古材料的不断丰富和研
2、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多元”与“一 体”并不完全同时存在。关于“多元一体”,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既是“多源”的又是“一源”的。“多源”易于 理解,主要指中国史前几个区域文化如燕辽地区、海岱地区、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中原地 区等各有特色,都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原地区以外的其他区域文 化似乎分别在红山文化、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之后相继衰落,其文明 化的进程或夭折或中断,只有中原地区文明得以延续发展。尽管各区域先进文化因素汇集中 原,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原文化这一主体。从发展脉络上看,始终有着中原地区这样一条 主脉或主根
3、,华夏文明的主体一直是在中原地区文化的基础上连续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因此,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是“多源”中的“一源所以,笔者认为,所谓的“多源与 “一源”是从广义和狭义不同角度看问题的结果。第二,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看,“多元”与“一体”是文明化进程中的不同阶段,是一 个多元演进并逐渐走向一体的过程。庙底沟文化时期是中国早期文化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 文化交流与融合阶段,龙山时代早中期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阶段。在文化的 互动交流中,中原地区的文化实力逐渐强大。龙山文化末期,周围地区的文化与社会相继衰 落,其文明化进程遭遇挫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脱颖而出。至二里头文化二期以后
4、,中原地 区作为中国文明中心的地位开始确立,二里头文明向周围地区广泛辐射。周围地区的文明化 进程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方向,从原来以自己独立发展为主的轨道,改变为以中原地区为核心 共同发展的轨道上来,“多元”走向了“一体”,中华文明的“一体”开始初步形成。再经商周时 期,各地逐渐融入以中原为主体的华夏文明之中。从整体上看,中华文明形成的总体趋势是从“多元”走向一体需要强调的是,“多元” 与“一体”并非同时。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是无中心的多种区域文化的多元并存,各区域文化 均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似乎不易断定哪个区域文化是当时的文化中心。而大约至二里头文化 尤其是该文化二期时,中原地区成为当时的文明中心,“
5、一体”真正形成,但同时又存在着文 化的多元。所以,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是从无中心的“多元”到有中心的“多元一体”,这或许 正是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发展演进的最大特色。国家与王朝一般而言,国家与王朝关系十分密切,在长期的历史研究过程中,人们往往将国家等同 于王朝,如认为夏代国家也即夏代这个王朝。然而,就今天中国史前考古的实际情况来看, 笔者以为国家与王朝是有区别的。国家是政治组织形态,而王朝是政治权力统治模式,出现 王朝肯定是国家形态,但国家形成不一定出现王朝。王朝的控制地域较广并且跨地区,而最 初的国家控制地域相对单一且有限。王朝的核心是王权,国家还有可能是以神权为核心的神 权国家。在社会长时期复
6、杂化的基础上,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社会出现了国家形态,进入了文明 社会。良渚社会宗教色彩极其浓厚,这基本上已成学界共识,除去这一表面现象的外衣,我 们就可以看清其社会核心权力的实质。良渚大型墓葬虽有零星世俗王权标志物如玉钺等,但 在满目祭祀神器玉壁、玉琮的笼罩下显得相对少见与渺小。文化统一到对神的认同上,信仰 与神性是统一的,而主要源于军权的王权明显处于从属地位,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组织机构 并不复杂有序。良渚国家虽也是初期的国家,但神权是国家统治的核心。陶寺早期五座规格最高的大型墓规划有序地集中于一个区域,墓主均为男性,随葬品十 分丰富。这表明这一地位最显贵家族中的男性具有最高的社会地位,显然已
7、不是部落的首领, 也非酋邦之长,而是早期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或言王者。最近,在陶寺宫殿区外围又发现了 面积近13万平方米的宫城城垣,宫城的出现从空间上凸显着最高统治者与普通居民甚至一 般统治者的区别,意味着王权的形成。陶寺社会基本上以维护王权垄断为核心,甚至其“观 象台“和圭表系统作为天文观测仪器也被国王所垄断,标志着王权专制、君临天下的意识形 态。可见,王权是这类国家统治的核心。需要强调的是,王权出现不一定意味着此“王”是真 正意义上的“家天下”之天下共主之王”。换言之,陶寺国家之后发展成“家天下的夏商周时 代天下共主的王朝国家形态。与之后的二里头国家形态相比,陶寺国家形态显然具有更多的原始性
8、。从文化分布区域 看,陶寺早期国家原始性还表现在其实际控制地域不是很广阔,基本仅限于临汾盆地这一自 然地理格局形成的区域范围之内,还没有出现对多个地理单元或者跨多个考古学文化区的地 域或疆土控制。二里头则突破了自然地理单元的制约,出现了跨地域范围的、更广大区域的 控制,空间上涵盖了数个先行文化的分布区域。对于中国历史而言,所谓“广域王权国家” 也就是最初的“王朝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良渚还是陶寺,最初的国家过于重视都城的地位,都城的地位和作 用十分突出,历时长,且往往与国家社会兴衰同步,即此都城衰败,其所代表的国家及文化 亦衰落。都城更是长期固定,不像之后王朝国家,如夏、商、周等都城多有变动迁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起源看中华文明的三对特征 附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 起源 中华文明 三对 特征 多源性 统一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14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