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则体系视角考察中国案例指导制度 附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浅析.docx
《从规则体系视角考察中国案例指导制度 附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规则体系视角考察中国案例指导制度 附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浅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规则体系视角考察中国案例指导制度我国目前的案例指导制度既不是我国古代条例制度的复活,也不是大陆法系 国家判例制度的引入,因而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法律制度。我国距离真正实现 判例制度,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作为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10年案例指导制度正式启动。2010 年在我国法治史上是具有标志意义的年份,法律体系宣告形成和案例指导制度宣 布启动,这意味着我国法律规则体系的发展完善。因此,只有从法律规则体系这 一视角切入,并以我国古代法律样式和英美法系的判例法与大陆法系的判例制度 为背景,才能深刻地揭示案例指导制度之于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意义。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颁
2、布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 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所确立的案例指导制度,是指由最高人民 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并统一发布对全国审判、检察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指 导性案例的制度。规定都强调指导性案例是对审判、检察工作具有指导性意 义的案例,从而把它与不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加以区分。随着指导性案例的颁布,一种司法规则形成的机制得以产生,并将对我国法 制规则体系的发展完善带来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我国法律规则体系其实可以分为 三部分:一是立法机关创制的法律,这是狭义上的法律;二是行政机关创制的行 政法规,这是中义上的法律;三是司法机关创制的司法规则,以前是司法解释, 现在又增加了一种,即指导性案例中的裁判
3、规则,这是广义上的法律。司法机关 的司法活动,不仅是一个适用法律的过程。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规则,共同构 成我国法律规则体系。法律样式的多元性,可以说是中华法系的传统之一。近代法学家沈家本为清 代著名律学家薛允升著读例存疑所作之序中,为我们勾勒了我国古代法律规 则体系形成与变动的一条基本线索。中国古代除基本的法律形式一一律,也就是 刑律以外,都还存在补充性的法律形式一一敕、令、格、式等。尤其是从明代开 始,例成为律的辅助性法律形式。沈家本对律例关系作了生动说明,并对例可能 带来的对律的冲击作了深刻的阐述。在以上各种法律形式中,例是最值得我们重 视的。在例的研究中,除律例关系以外,其实更应当关注
4、的是例与判例的关系。 如果转换成现代话语,这个问题应该表述为:例到底是属于成文法的范畴,还是 属于判例的范畴?对此,在我国法学界存在争议。我国学者武树臣提出了法律样式的概念,并认为中国古代的法律样式是“混 合法”,即成文法与判例的循环互补性。武树臣教授在论及中国古代的判例时指 出:历代的决事比、故事、法例、断例、例等,都标志着“判例法” 一脉相传、 经久不衰的独特地位。判例经朝廷核准后成为与成文法典并行的法律渊源。有价 值的判例则被抽象成为成文法条并被成文法典所吸收。成文法典本身的缺欠(不 可能包揽无余,也不可能随时变更)使判例制度得以存在和发展。而朝廷对判例 的集中管理(审核、批准、选择、编
5、纂)又避免了判例庞杂无序的缺点。而成文法 典对判例的吸收,则既避免了双方的短处,又综合了双方的长处。“成文法”与 判例的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并行不悖、循环往复的动态联系,构成了中国“混 合法”的独特样式。在此,武树臣教授把我国古代法中的例视为判例。清代学者王明德认为,例之为义有五:(1)名例;(2)条例;(3)比例;(4)定例;(5)新 例。显然,王明德所说的例之五种含义,均是指成文化的法条,而不是判例。当 然,例和判例之间是紧密相关的,某些例就是从判例中抽象提炼出来的,我国学 者汪世荣将这一过程称为因案生例,并将因案生例称为判例形成机制。因案生例 的判例形成规则,是指司法官在其司法活动中,针
6、对具体案件的裁判,认为应该 通过该案总结、创制出特定法律规范时,便在判决中附请定例。最高统治者以上 谕的形式,在对该案作出批结的同时,可以概括出具体的、普遍适用的法律规范, 这就是例。例的表现形式虽然为制定法,但通过具体案例附请产生的例,却体现 的是判例法制度。因为,就这种例的产生看,其产生于具体案件的司法判决,来 源于特定案例;就这种例的形成程序来看,要经过司法官的附请,经过上谕的确 定,离不开对具体案件的裁判程序;就这种例的适用看,其赖以产生的具体案例 是对其正确理解和适用的基础,这些具体的导致例的直接形成的案例,被称为例 案,例案是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准确理解和适用例的重要参考依据。
7、因案 生例的判例形成规制,在体现封建专制皇权对司法权的绝对垄断时,体现着中国 古代法律的统一性特点,有限制地认可了司法官创制法律的作用。因案生例确实是对例的形成机制的生动描述,大多数例,如清代律例合编中 的条例,都是从成案中提炼出来,针对特殊情形所制定的规则。例如,在大清 律例谋杀人中有以下条例:凡僧人逞凶谋故惨杀十二岁以下幼孩者,拟斩立 决。其余仍照本律办理。上述条例系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山西巡抚觉 罗巴延三审提僧人界安将十一岁幼徒韩二娃用绳拴吊叠殴立毙一案,钦奉谕旨, 纂为定例。由此可见,上述严惩僧杀条例虽然出自僧人界安杀幼徒韩二娃案,但该案只 是形成条例的缘由,就条例本身而言
8、是一条法律规则,而非判例。这一条例的形 成符合因案生例的特征,但形成的条例是否等同于判例,尤其是因案生例是判例 形成机制还是成文法形成机制,则不无商榷之处。我国学者刘笃才提出“判例是 可以援引作为审理类似案件的判决”这一命题,以此作为出发点,对判例作了以 下界定:判例之所以是判例,必须保持其自身的形态,即作为具体的判决而在其 后的司法领域发生法律效力。也就是说,作为后来判决案件的依据的,是某一具 体案件的判决,而不是据此判决经过改造已经上升为制定法的抽象的法律条文。根据以上标准,我国古代的例当然是成文法而不是判例。可以说,律例合编 的大清律例是一部成文法典,而不是成文法与判例法的合编。我国古代
9、虽然 曾经出现以成文法为主、以判例为辅的法律体制,但自明清条例入刑律以后,判 例逐渐被禁止援引。因此,条例的兴盛恰恰意味着判例的衰亡。大清律例附 例规定:除正律、正例而外,凡属成案未经通行着为定例,一概严禁,毋得混行 牵引,致罪有出入。大清律例就是正律与正例的合体编纂,其例并非判例而 是成文法,由此可见其彰。这种律例合编的形式不但便于使用,而且也解决了清 初法律中律、例相抵悟的矛盾。因此,编入法典的条例是从成案演变而来,但经 过编纂以后,已不见判例的踪影。我国古代的条例,不仅与英美法系判例法不同,而且不同于大陆法系的判例 制度。对于条例与英美法系判例法的不同,这是十分容易理解的。因为在英美法
10、系国家是以判例为法律,判例中的司法规则是法律的载体。但对于条例与大陆法 系判例制度的不同,则需要加以界分。大陆法系是采用成文法的,但与此同时又 充分发挥判例的作用。这时,判例的作用不是取代法律,而是对法律起到一种解 释作用。然而,大陆法系国家的判例一般都不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但是在事实 上具有拘束力,这种事实上的拘束力来自对司法统一的内在要求与下级法院对上 级法院在审级上的从属性的制度设计。大陆法系国家的判例具有规则性质的是“裁判要旨”。正如我国学者指出:一个判决被确立为判例时,一般都附有适当的 “要旨”,判例中隐含的法律原则与规则均体现于此。因此,判例仍然带有成文 法的烙印,它通过裁判要旨的
11、形式引导法官和民众去适用,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 司法解释的功能。尽管大陆法系的判例带有成文法的烙印,但就其以分散的形式,由法官选择 适用这一点而言,其判例制度与成文法是根本不同的。尤其是在判例制度中,案 情本身是裁判规则的前提,也是判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判例制度仍然存在对 案情的比对,以此作为援引适用裁判规则的根据。而我国古代的条例,已经从判 例中剥离出来,以成文法的形式存活,因而在形式上完全不同于大陆法系国家的 判例制度。判例的成文法化,是我国古代法律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华法系具有成 文法的悠久传统,即使是判例也具有成文化的顽强定势。我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判 例的命运作了以下论述:从成文法的角度看
12、,吸收判例的过程就是改造消灭判例 的过程。而从判例的角度看,融入成文法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异化消亡的过程。判 例上升为条例,是判例的异化。没有这一步,判例无从进入成文法体系。而进入 成文法体系,也为其消亡创造了条件。“我已经不再是我,而你却依然是你。”成 文法得到了滋养,变得更加丰满,而判例则丧失了其存在的根据。这就是古代判 例的最终命运。判例经过提炼以后以条例形式进入法典,而禁止在律例以外援引成案作为判 决根据,我认为这是由我国古代的政治结构所决定的。我国古代是一种专制集权 的社会,皇权至上,一切法律规则都必须由上而下地颁行,并形成对官吏的有效 约束。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任由官吏援引成案,一切成案
13、如欲发生法律效力,都 必须经最高统治者确认,以便维护中央集权的体制。成文法与判例法及其判例制 度,实际上是满足司法活动对于法律规则需求的两种不同方式。这里涉及规则生 成的规律问题。我国学者在论及我国古代法律生成规律时指出:在中国古代,法 律是经由两条并行的路线发展成长的。一是设计生成的理性主义路线,主要体现 在律典的修定。二是自然生成的经验主义的路线。主要体现在成文法体系之外, 通过创设及适用判例,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探索,反复的检验,逐步的积累,在 成熟后再将其改造吸纳入法律体系之中。我认为,以上对我国古代法律形成的设计生成与自然生成两条路线的归纳是 正确的。当然,在自然生成的路径中,判例充当
14、了过渡的角色,一旦纳入法典就 丧失了其主体性地位。因此,我国古代法律更为强调的还是设计生成,即强调立 法者的权威,强调成文法的作用。如果我们把成文法与判例法这两种法律形式推 向极致,那么,成文法体现的是设计生成的法律规则形成模式,而判例法反映的 是自然生成的法律规则形成模式。成文法的制度曾经被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所采用。在这种体制下,立法权与 司法权乃至于行政权都集于最高统治者一身,它们都只不过是皇权的派生物。但 是,立法者可以是一人或一个机构,它具有高度集中性,而司法者不可能是一人 或一个机构,它必然有分散性。为此,专制统治者需要通过立法对司法加以控制。 而成文法就是对司法控制的主要形式,它形
15、成对司法裁量权的有效制约,从而维 护中央集权。成文法的制度还曾经被古典自由主义者所采纳,在古典自由主义所 主张的民主体制下,实行立法权与司法权的分立,由此形成立法权与司法权直接 的互相制约,从而保障公民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在这种政治制度的设计中,人民 通过立法活动形成法律规则,司法者只能根据这些法律规则处理个案,从而实现 人民的意志。虽然专制体制与民主体制是两个极端,但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却具 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原先至高无上的皇权被人民主权所取代。在通过立法控 制司法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在成文法的体制下,立法权与司法权的相对分工 是存在的,尽管终极的皇权或者人民主权在名义上都具有最终的司法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规则体系视角考察中国案例指导制度 附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浅析 规则 体系 视角 考察 中国 案例 指导 制度 我国 浅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14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