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例中感受和认识诗词中的四美 附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四美.docx
《从实例中感受和认识诗词中的四美 附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四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实例中感受和认识诗词中的四美 附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四美.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爱好诗词的朋友们无不是被诗词的那独特的美感所吸引。那么我们如何把诗 词作品写得更美呢?这就需要了解中华诗词所呈现的格律美、意象美、意境美与 境界美。一、诗词的格律美格律一词来源于中国古典诗歌文体的一种格律诗。其实,中国古代的韵文、 诗词、曲赋均是讲究格律的。格律一般是指由韵文或诗词、曲赋等文体中的字数、 句式、押韵、平仄、对仗等诸多要素所构成的格式规律。这些要素在古代诗歌与 韵文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处于不同的取舍、组合与运用中,从而促使中国古代诗歌 与韵文之格律随着文体形式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因此,在中国的古典文化中,格 律诗是指唐以后的诗歌,在唐代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等,其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 音韵
2、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它的结构严谨,字数、行数、 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然而,运用好格律,可以使诗词作品产生 强烈的音乐性美感。这就是格律诗词所固有的格律美。所谓格律美就是指格律诗词固有的格律节律所产生的音乐美感即独特的韵 律美。这是汉民族语言所独有的美,也是祖国诗词文学在世界文学艺术的大花园 里绽放的一朵绚丽奇葩。二、诗词的意象美我们知道诗词的美不仅有格律美,而且还有意象美。所谓意象是指客观物象 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诗词的意象是诗人用以负载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诗词作品构成的基本元 素。诗词意象是负载着最典型的审美信息,它凝聚了
3、审美信息的一切特质。可以 说,诗词意象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双向审美变形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诗词的意象美其实是指创作主体在客体事物形象的基 础上,以具体的客观物象来反映丰富的主观情感,即寄意于象,以象尽意,经过 主体情思的作用,并进行艺术加工改造、提炼升华成为具有相对独立表达抒情功 能的综合审美效应。那么诗词创作为什么要用意象?意象在诗词作品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在诗词作品中意象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用 意象在诗词作品中来点缀直抒胸臆的情思,是作为情思的装饰和诗词审美信息的 特质来展现的。这样看来,诗词作品中的情思、意象和语言是构成诗词审美的三 大要素。从这个层面上
4、看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纳出诗词意象的作用。1、寄情于物,使抽象事物形象化意象手法在诗词中运用的作用之一,是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 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比如, 欲表达人格的高尚这i抽象事物,宋代著名词人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 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还有元人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 满乾坤J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言浅而意 深。可以看出,诗人正是通过把主观情感对高尚人格的崇敬与追求的情思投射与 客观事物梅花之上,并进行一系列的
5、艺术加工与艺术升华使之成为可以感知的艺 术形象,这样就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一个充满愉悦的艺术享受。因此, 在诗词的艺术创作中意象的运用可以使抽象事物得以很好的形象化、艺术化,从 而增加作品的审美情趣。2、意同象异,把形象的事物典型化意象手法运用在诗词作品中有时是借助意象各自的独创性,使相同或相似的 情思得到独特的艺术表现。比如离别的情思,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 句,柳永在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以折柳表 来表达惜别离情的伤感。同样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例如: 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J江淹别赋:“春草 碧色,春水深波,
6、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 石桥朱塔两依然J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 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而长亭恰恰却是陆上的送别之所。譬如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 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长亭早已 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陆上的送别之所。另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芳草来比 喻离恨也是常见的。如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J ”萋 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 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
7、“青青河 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 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可见,杨柳、南浦、长亭、芳草等不同的客观事物运用在诗词作品中可以把 抽象的离别情思形象地表现出来,使之更典型,更生动,更具有艺术感染力。3、意隐象喻,把典型的事物朦胧化意象手法运用在诗词创作中常常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使难抒之情、难 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 效果。古人所谓“诗无达诂”,主要就是指这一类诗。这时,由于诗的主题的多 义
8、性和不确定性,就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譬如李商隐的诗 中,意象幽微细美,将情思表达得千回百转,一重情思套一重情思,细腻而曲折。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这种缠绵俳恻的情思通过多元 化的意象表达使诗意变得朦胧而又令人难解,是一种强烈爱恋受着一种压抑时而 产生的失望与凄伤,还有于凄伤之中蕴含着强烈的对爱情的挚真追求,更含有让 人感到忧郁、惆怅、寂寥的情愫,有一种打动人心的纯美与执著,构成了只可意 会不可言传的幽邃神奇的艺术世界。这就是意隐象喻手法造成的意象多元化,即 典型事物通过意象多
9、元化的艺术处理而达到的朦胧的艺术效果。4、寓意于象,把具体事物含蓄化毛诗正义云:“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J这里“取比类”就 是取意象。中国古代是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封建专制时代,诗人想要倾诉对社会 阴暗面的一腔义愤,又不致于以言获罪,只有一种选择的可能,就是借助意象, 藏匿锋芒,作委婉的表达。因此这就使得中国传统诗词艺术产生了崇尚含蓄的审 美趋向。比如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J此诗中日“日落”,曰“黄昏”,曰“春欲 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人的多舛命运,并且作者把自己化为诗中人的 影子来写的即诗中人就是作者的意象。
10、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于时于 境皆极形其凄寂,处在此等环境中之人之情如何,不言而喻,况欲得一见泪痕之 人而无之耶!设想至此,诗人用心之细、体情之切,俱非易到。这就是意象可以使诗词作品达到寓意于象即把具体事物含蓄化的艺术作用。三、诗词的意境美我们知道诗词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诗词创作的第一步,是诗词 写作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相谐的诗的艺术氛围才是目的。意境与 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 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与诗词的辞句相 关,而意境则是整体形式存在的与诗词的全篇相对应。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1、: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 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 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 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 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 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的艺术氛围,艺术 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 ”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 人的艺术氛围: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 茫的黄梅时雨。至此,似
12、乎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意象好比建筑的材料,而意境则 是这些建材建造出的亭台楼阁。这样看来,诗词意境是指诗词作者将个人主观情感投射于诗词作品中具体的 艺术形象(即意象)利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营造出的一种特定的审美空间,使 读者能够自觉地进入到作品的艺术氛围中,并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强烈感染。 而我们常说的诗词的意境美则是指诗人在作品中利用意象的审美元素,通过艺术 加工与艺术升华,所呈现给读者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 诱发的想象和开拓的艺术氛围与审美空间所产生的美就是诗词的意境美。那么,如何营造诗词作品的美妙意境呢?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呈现含蓄美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一个重要方法,
13、也就是说作者所描绘的景象要和诗人 心中的情感达到和谐的统一。其实,客观事物是没有情感的,有的甚至没有生命, 只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情感而给它们涂上了一层多情的外衣。世间林林总总的外物 进入我们的眼中,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只有那些与我们当时内心 情感产生共鸣的客观事物才会被选择、被投射、被放大,再经过必要的组织与艺 术的加工并进行精心的艺术升华后才可能在诗词作品中营造出美妙的意境来。我们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来进行分析。这首词为我们创设出这样的意境:在深秋的郊外,天色将晚,寒蝉哀鸣。向 远处望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直接天际。清秋的晓风是凉丝丝的,一轮残月 挂在天边。可以说诗人的满腔愁绪,一
14、片离情都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但反 过来看,也正是因为词人有这种离愁别绪所以在他的眼中这些景物似乎片片含 情,个个有意。因此,作者正是通过“寒蝉”、“长亭”、“骤雨”、“暮霭”等诸多 意象所展现的审美信息巧妙地营造了离愁别绪的艺术氛围,真正做到了情景交的 艺术效果。这种意境背后的真实情感是需要我们根据写作背景,和整首词的艺术 氛围去细细体会的,这就是诗词借景抒情所呈现的含蓄美。2、景外之景,寓情于景营造意境美诗词作品中可以用于创造的意象总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这有限的意象激发 出读者更多、更丰富的想象,即营造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这就像中国的水墨画 一样,它不像西洋画那样细致地去描绘事物,而是通
15、过简单几笔的勾勒给欣赏者 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具体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的构造也有异曲 同工之妙。我们以杜甫的名作清明来具体分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歌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意境,清明时节,诗人孤零零地在路上奔波,牛毛 细雨纷纷落下,简直让人断了魂。此时他便向路边的牧童打听酒店在哪里,牧童 用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那里就有酒店。那么诗人到了杏花村之后,是否找到了 酒店,其情形如何?读者十分好奇,但在此时,诗歌戛然而止,让读者结合各自 不同的生活经历去想象,这就是是“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就像国画中的留白 一样。即留给读者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另外
16、,杏花村这个名称本身就能带给人 丰富的联想,似乎整个村落全被粉红色的杏花包围,到处都能闻到熟透的桃子散 发出的阵阵香气。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距离产生美”的 审美原理,即充分调整好作品与读者的审美距离,使读者拥有广阔的审美空间, 这就是寓情于景营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相统一的真实美一般情况下,作者创设的意境都很真实、自然。因为只有真实、自然的意境 才能激活读者同样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引发共鸣,从而在读者心中创造出新 的更加广阔的审美意境。正如王国维所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能够写真景物, 表达真情感,他把这种生活的真实的艺术的真实相和谐的意境叫做“不隔
17、”的意 境。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喜爱竹子,她所住的潇湘馆就有掩 映在翠绿的竹子中。文中写竹的地方很多,如第十五回写竹影:“满地下竹影参 差”,“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使得潇湘馆更显静谧、 凄凉、清冷。作者创设的这种朴素平淡的意境让人感到很自然,也很真实。第四 十四回是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写出的:“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 肠一条石子漫的路”,这其实象征了林黛玉艰险狭窄的人生路。但作者的描写还 是那么地平淡自然。真实自然的意境美还可以体现在美丽奇特的意境中,比如葬 花吟表面上写的是落花,实写的是林黛玉的悲惨处境。其文笔极其优美。这首诗是才华横溢、美貌多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实例中感受和认识诗词中的四美 附浅谈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四美 实例 感受 认识 诗词 中的 浅谈 古诗词 鉴赏 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14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