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威尔逊到王莽 看理想主義的内在缺陷 附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的扩张本质.docx
《从威尔逊到王莽 看理想主義的内在缺陷 附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的扩张本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威尔逊到王莽 看理想主義的内在缺陷 附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的扩张本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丰满的理想古往今来,理想化的东西总是受到普遍的欢迎,尤其是那些美好的理想。理想主义在表 面上,似乎整合了各方面的意见、想要讨好所有的人,但却会无可避免地产生一个副作用, 即将潜在的矛盾扩大化。而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悲剧,正源于他心目中崇高的理想主义。在解决一战争端的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和他带来的十四点和平纲领,起初给了全世 界以巨大的希望;但这份和平纲领,同样是引起众多国家的不满愤懑、及新一轮争端的开始; 甚至可以说,它就是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巨大悲剧的起源。1918年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可谓是巴黎和会的主角与焦点。但威尔逊并非普通筱客, 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学者、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校
2、长,在教育界名噪一时,还是一位法学家、 兼政治学家。他以纯粹学者的身份入主白宫,在美国历史上是头一回,因而,威尔逊身上学 者独有的理想主义色彩,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理想主义不止是威尔逊的个人特点,也是当时美国的精神风貌。因为:1、自从18世纪末,美国脱离欧洲、奉行孤立主义,现在终于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世 界经济霸主,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道路。好容易遇上如此重要的、重新定义世界秩序的场合, 没理由不好好表现一番。2、在当时美国人看来,欧洲到处是阴谋家。一战的爆发,不就因为欧洲列强的贪婪和 野心吗?美国却因长期置身事外,而自带道德优越感。当时美国国内就有很多反对总统去欧 洲参会的声音,认为这是自降
3、身价、有损道德权威。这也让巴黎和会上的威尔逊,总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当时巴黎曾有外交家刻薄地评论 他,像位“初次参加社交舞会的少女”。但是威尔逊,却有着自己骄傲的理由:1、协约国能打赢德国,美国功不可没。而且当时的欧洲,仗虽然打完了,但欧洲盟国 死伤惨重、满目疮痍,总共欠下了美阈总共70多亿美元的债务,还不包括欠美国银行的35 亿。所以,美国是端着恩人的架子来的,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有话语权。2、美国既不要求割地、赔款,更不想惩罚谁,而是抱着重建世界秩序的崇高理想前来 参会的。所以,美国也天然认为自己牢牢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有备而来的威尔逊,将美国所有的骄傲和理想,都写进了他的十四点和平纲领里(
4、原 文见附录2)。其中有3个关键点:1、不搞秘密外交,所有协议必须公开。这样,罪恶便无处藏身了。2、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民族自决原则,即各民族都能成立自己的国家、实行自治,大 国不得以强权欺负弱小民族;3、成立国际联盟,来解决各国矛盾、避免进一步的战争。果然,威尔逊原则立马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当他来到巴黎时,全欧洲的广场、街道、公 园,都贴着威尔逊的名字,海报上写着巨大的一一我们要威尔逊那样的和平。法国报纸争相 发表名人对威尔逊的赞美,战败阈士兵也对他寄予厚望;从阿拉伯到波兰、从希腊到中国, 所有渴望民族独立的人们,都指着威尔逊代表的美国,来主持公道。2、残酷的现实威尔逊的和平原则看上去很美,但却
5、很不现实。但是,当陶醉于山呼海啸的称颂中时, 威尔逊一定无法意识到,那后面所隐藏的,不过是更高的利益期待。诚然,理想主义虽然有巨大的感召力,但也不知不觉,拔高了人们的预期。要知道,现 实世界的平衡,只有靠妥协来实现;而理想主义旗帜,却只能制造幻想、撕裂现实,为达成 妥协增加难度。首先,威尔逊的理想主义给了德国人不切实际的期待。1918年,一战后期的德国,虽有些筋疲力尽,但说不上己经战败,因为当时德军还占 着法国领土呢。正是威尔逊的和平原则,让德国放弃了坚持、选择了投降。当时的德国不是 没有选择,如果继续战争,也并非必然失败;但当得知美国大哥十分合理的和平原则、及主 持公道的良好意愿时,感觉即便
6、停战和谈,也不至于太吃亏。他们这才选择了停战。可威尔 逊的提议,显然并未顾及法国人的感受。战争是德国人信誓旦旦挑起来的;几年下来,打得 法国断壁残垣、死伤无算;但如果任战败的德国,直接撤军、一走了之的话,又让法国人情 何以堪呢?因而,后来在巴黎和会结束时,在给德国签字的最终协定上,全都是巨额赔偿、 领土切割、裁军缴械等等,赶尽杀绝的条款,这就让德国人立马产生了一种受骗上当、奇耻 大辱、被直接打脸的感觉。所以当20年后,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反复强 调,德国并没战败,是有人在背后捅了刀子。而就从威尔逊充当调停人的、这场完全失败的 调停来看,捅刀子的人里面,显然也有他那份儿。其次,威尔
7、逊的理想主义,给了列强打着正羲旗号、布局自己利益的幌子;也给了弱国 逃避责任、摆脱追责的幻想;但事实上,却大大加深了各方的矛盾、种下了未来灾难的种子。一战双方,是战胜的协约国和战败的同盟国。巴黎和会,是战后调节双方矛盾的和平会 议,并希望能籍此确定新的国际秩序。这时,胜利者各有各的盘算;而战败的各国,却面临 着共同的困境:1、对于战胜的协约国,巴黎和会想要制定新的世界秩序,但首要问题却是调停利益。 其中主导者是英、法、美、意四国,很多战胜的小国只能算是陪衬。所有国家都各有各的盘 算。2、而对于战败方,一战的结束,也是一场新灾难的开始。战败国的处境,若用两个字 概括,那就是混乱。战败的除了德国,
8、还有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而后两者,都是庞然大 物,解体出来一堆中欧小国。这些小国,也都经历了深重的苦难,甚至接近崩溃边缘。这些 处于混乱的战败国,都有着统一的诉求,即摆脱混乱局面。而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能像捷 克斯洛伐克一样,直接摆脱战败国身份、逃脱制裁。毕竟,从战败IS独立出来的小国,同样 可以说是受害者。从战败的旧帝国中金蝉脱壳、避免制裁,是许多小国的普遍诉求。然而此时,正是威尔 逊纲领给了他们希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民族自决原则一一大国不应干涉或操纵弱小民族。这让诸多小国为之一振,它们以为,只要推翻战败的旧帝国、实现泯主和民族自决、与 旧帝国彻底划清界限,就可以摆脱战败国身份与战后制裁,
9、从而得到一个善意而体面的和平。但威尔逊纲领,不过是美国的一厢情愿:1、美国的参战及其战后主张,都有其自身的意识形态背景,号称为了追求民注和民族 自决而战。但对于英、法、意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毋庸置疑,就是一场传统的帝国主义战争, 参战的各l无不为了利益,他们看重的从来不是正羲的旗号。因而,他们在战后,自然不可 能遵从美国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当时美国还远远不是世界霸主,无法用威望压倒别的大国。2、除了美国以外,其它战胜国都付出了巨大代价、是凭借武力战胜的,绝不可能容忍 战败国利用威尔逊纲领,轻易金蝉脱壳、逃脱制裁。于是,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强国布局世界的幌子。在具体 执
10、行时,只有在不妨碍强国利益时,才会得以落实;而大多数时候,则完全被抛在了一边。当时,整个中欧几乎都是战败国。而战胜国,则一面以民族自决原则,燃起了他们的希 望;一面又在现实利益面前、撕碎了他们的幻想。可见,巴黎和会所建立的凡尔赛体系,并没能稳定住局势,反而埋下了巨大的矛盾,将 整个欧洲都变成了一个火药桶;而威尔逊纲领,则是名副其实的导火索。当导火索被引燃时, 极端民族主莪和法西斯主羲之火,便瞬间曼延起来。第三、同时感到失望的,不止是德国、以及其它战败阈,还有战胜的法国、英国,及全 世界的弱小民族,包括中国在内。当时法国北部,有1.5万平方公里地区,所有农田、矿山、工厂都被彻底夷为平地,那 是战
11、前法国的重要经济区,生产了 20%农作物、90%铁矿石和65%钢铁。战争最惨烈的凡尔 登,几乎被打得寸草不生。而对比德国,虽然战败,但境内基本没有损失,工厂都在,能够很快恢复经济。法国损失最大的,就是人口,阵亡人数130万,这对于一个4000万人口的国家,是个 骇人听闻的数字。但实际情况却更严重,因为阵亡的都是年轻军人,仅1830岁男子就损 失了 l4o除了阵亡者,战后法国到处都是四肢残缺的年轻人。再看德国,人口本来就比法国多、出生率还高。从长远看,德国的战争潜力比法国好得 多。所以损失惨重的法国,迫切要求得到赔偿;并因自身安全需要,希望肢解德国以防它再 度崛起。因而法国自然要玩命压制德国。但
12、法国要求的充分赔偿和安全需要却又自相矛盾, 因为假如真的把德国削弱到令法国满意的程度,它也就支付不起所要求的巨额赔款了。而英国作为一个贸易国家,并不想让战前最大的贸易伙伴德阈、因金融紊乱垮掉。对英 国来说,稳定国际市场更为重要。因而英国对法国苛刻的赔偿要求,也十分不满。至于中国,虽然没有多少发言权,但作为战胜国之一,本来同样指望美国能主持公道, 收回原本德国占领下的山东,不料却便宜了日本,这才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可见,理想主义在开局时,总能点燃希望、获得掌声,但是却调高了各方的期待,反而 加剧了现实中的种种矛盾。这是理想主义无法弥合的内在逻辑缺陷。威尔逊也用他的理想主 义,辜负了全世界的期望
13、。3、理想主义的悖论虽然,威尔逊原则正羲感满满、正能量充足,但是,理想主义却有一个悖论:总是看上 去很美,而一旦付诸实施,便立刻问题丛生。比如,威尔逊想当然地认为,一个界限清楚的民族,就应该自治。那么,问题就来了, 这个界限该如何划分呢?比如:民族问题在中东欧尤为复杂。首先,因奥匈帝国解体,分裂出了一堆小国,但因为其复 杂的历史传承,当地的宗教、语言和文化,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大多数当地人都拥有几种民 族身份,甚至他们自己都不清楚该去哪个国家才合适。就算是看似明确的波兰,其实也没那么简单。因为生活在波兰的还有乌克兰人、斯洛伐 克人,他们该怎么办呢?其中,乌克兰人中有天主教徒,波兰人中有新教徒,大
14、多都认为他 们应该自治。而且,若是一直细分下去,则永远都没个头。民族自决,还有个说法就是全民公决。类似“地区的国家归属”这样的大事,交由当地 人通过投票方式解决,并设立国际监督,以保证过程的公平公正。一一至少这个办法听起来 应该没毛病。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会遇上很多具体问题,仅用原则,根本就说不清楚。比如:如果采用全民公决,法国人根本就无法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为什么呢?因为,两地原本归属于法国,是因为普法战争的失败,才被割让给了德国。但德国人在 统治期间,赶走了许多说法语的当地人,又将周边的德国人迁移过去作为补充。若要全民公 决,这两个地方一定会留在德国。退一万步,民族自决原则落实的前提,至少
15、是人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所属民族,但事实 却并非如此:比如1920年的白俄罗斯地区,就是俄罗斯、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民族 的混居区。当调查员询问一位老农他所属民族时,得到的答案始终是:无论在哪里,我都是 一个天主教徒。因为民族,作为一个概念,是在近代的拿破仑战争以后,才兴起的。当时很多人压根不 关心、不知道自己的民族。因为欧洲人长期以来都没啥民族概念,甚至不关心阈王是谁;他 们的头等大事,永远是宗教信仰和所属教派。威尔逊总统事后也承认,很多问题是他所始料未及的。当时意大利的外交大臣甚至认为, 这根本就是美国的阴谋。因为战争本身就已经让民族意识变得过于疯狂,在谈判中就应尽量 避开;但美
16、国人却偏要哪壶不开提哪壶,这难道不是在故意捣乱吗?就连威尔逊自己的国务卿蓝辛都认为,总统“民族自决”的说法简直是个灾难一一它所 引发的,是不切实际的希望,而最后将导致的,很可能是千万生命的葬送。当对立各方都充 满正羲感时,矛盾便更加无法调和,而只能诉诸武力了。一一很可惜,他说对了。4、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因而,理想主义者的主张,虽然光芒万丈、自带道德优越感,但却有意回避和忽略着现 实的阴暗、琐碎与麻烦。正如威尔逊总统,他远非阴谋家,只是患了左派的通病。他主张民族自治、国际联盟, 高举闪烁着真理般光芒的和平原则,以为凭借这些,就能从此解决争端、告别战争了。但是 理想主义绝非灵丹妙药,而且反而是一种毒
17、药,因为理想与现实间的距离,永远遥不可及。理想主义总是有种自我完美的倾向,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忽略大部分现实。难怪法国总 理克列孟梭在巴黎和会期间曾特别无奈地说:我发现,自己就夹在耶稣基督和拿破仑的中间。他的言下之意便是:英国人是拿破仑,只想要利益;而美国总统威尔逊却只想当圣人耶 稣,整天挥舞着道德大棒欺负人,而完全不顾眼前的现实。所以,当法国总理邀请威尔逊去战区看看,希望他能亲眼目睹战后法国的惨状,或许会 对法国看似苛刻的赔偿要求有所理解,不料却遭到了断然拒绝。威尔逊还理直气壮地说:“法国人就是想让我看到那些战争肆虐的地区,以为我只要看 到就会改变想法,听任他们摆布。”威尔逊显然不想如此被“操
18、纵”,他说:“和平必须平静地降临,而不能带有感情因素。 就算全法国都被炸成一个大弹坑,和解方案也不会因此更改这正是理想主义者典型的思维方式。为了他凭空构建的完美理想,现实是不值得考虑的; 他宁愿闭目塞听、与现实隔离,不然就会在情绪上被操纵。而威尔逊正是一个典型。国务卿蓝辛就曾讽刺他说:如果与他的直觉不符,哪怕事实就 摆在那,他也会视而不见。这是一种像神一样的权力,只拣正确的说。如此达成的凡尔赛合约,可想而知,一定是矛盾重重、一地鸡毛,不但没能解决问 题,反而为20年以后的二战,埋下了种子。因为,在威尔逊光芒万丈的理想主义面前,那 些现实的声音,越发显得自惭形秽、凌乱不堪,统统成了上不了台面的、
19、狭隘混乱的利益纷 争。5、道德家王莽钱钟书先生曾说过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上帝要想惩罚人类,可以有许多方法,比如饥荒、瘟疫或战争;除此之外还有种方法, 就是在人间降临一个道德家。若是此人的言行和道德远高于凡人,并拥有无比强大的煽动力, 那么,他便是最危险的,必将成为人类的灾难。无独有偶,清末四大谴责小说里有本叫老残游记,其作者刘鹘在书里也提出一种现 象,叫做清官之恶。人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贪官才是恶人;刘鹦却认为不对,清官照样作恶,而且很有可能更恶。那是因为:1、贪官虽然作恶,但却多半心知肚明,其所作所为不符合道义,所以其言行举止,总 是尽量搂着点儿,还会有所顾忌。2、清官则不然,他们永远都
20、有种强烈的心理喑示,认为自己既有道德追求、又有远大 目标,一言一行都是为了天下大义,而无半点私利。所以,他们为达目标,往往会更加为所 欲为、亳无顾忌;一旦干起坏事来,也完全没有底线。2000年前中国西汉末年的王莽,与100年前的美国总统威尔逊类似,同样是位充满了 理想主义的道德家。王莽的姑姑叫王政君,是汉元帝(即将王昭君远嫁匈奴那位)的皇后。王政君在汉元帝生 前,并不见得有多受宠,但当皇帝驾崩,她和她的兄弟、外甥们便立刻权倾朝野。但无奈其 兄弟子侄们,大多不学无术、声色犬马,唯独王莽,不但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勉好 学、办事牢靠。王莽父亲早逝,让他早早品尝了生活的艰辛,也失去了成为纨绮子弟
21、的机会。后来的太皇太后发现,这么多亲戚中也只有王莽能靠得住。王莽便因祸得福、扶摇直上, 成了当时清官和能吏的表率,得到了各方肯定,并堪称道德楷模,慢慢成了汉朝实际的掌权 者。但王莽在历史上的背影,却是个乱臣贼子?因为他后来不但篡位当了皇帝,还偏偏要搞 什么复古改惮,仅用短短18年,就把天下给折腾没了;而王莽建立的新朝,也成了史上最 最短命的王朝。若是王莽早点去世,一定会以一个忠臣形象名垂青史。因而,白居易才留下了这样一首 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意思是,即便周公也曾被怀疑要篡位,而王莽也曾被认为很谦恭,要是都早死几年,谁 能想到后来的剧情大反转呢?所
22、以王莽篡汉,就成了大奸的代表。因为伪善,是更无法让人 原谅的道德污点。就算今天,人们依然会说:宁可要真小人,也不要伪君子。虽然历史上也有司马炎篡魏、杨坚以隋朝取代北周,赵匡胤黄袍加身,性质都差不多, 但名声却都不如王莽坏。原因恐怕是,其他人篡夺帝位,都把国家治理得比以前更好了;只 有王莽,将国家折腾得民不聊生,而他建立的新朝,也成了华夏历史上唯一的、一代而亡的 中泱裁槿。所以,很多人认为王莽是伪善。但王莽是一介书生、又是外戚,他也并非军阀、没有暴 力作为后盾,这样的攥位,不但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就是从理论上讲也亳无成功可能。那么, 他的成功篡位,靠的又是什么呢?王莽所依靠的,就是两个字,即人心。
23、王莽当上皇帝,在当时可谓是众望所归,得到了 上上下下、朝野内外、从百姓到儒生的全面支持。王莽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支持率,因为他长期以来所践行的,始终是温良恭俭让、仁义礼 智信、忠孝节义廉,等等儒家经典中的君子人格,而且样样都做到了极致。比如,有一次他 儿子失手打死一个仆役,王莽便“大义灭亲”,硬逼儿子抵命。这样看来,说王莽伪善肯定不对。因为,一个人若从小就谨小慎微,为获支撑、时刻扮 演着道德楷模,但实际上却是个隐忍不发的野心家、一直都在一盘很大的棋,直到54岁, 才暴露了本来面目、篡位当了皇帝他既然有这么大的本事,那怎么才十几年,就把天下折 腾没了呢?所以,莽完并非全是伪善,也许他是真的有些理想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威尔逊到王莽 看理想主義的内在缺陷 附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的扩张本质 威尔逊到 王莽 理想 内在 缺陷 附威尔逊 理想主义 外交 扩张 本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14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