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docx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 .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 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然后就宫音的 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 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 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2 .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 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
2、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3 .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他因为三分损益法 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京 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 了十三弦的“准”。4 .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 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每笛适吹一律。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后面一 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 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5 .何承天的“新
3、律”何 承天,南朝宋时郑(今山东郊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 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他在乐律学史上,第 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其方 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 8788寸),得 差数为0. 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即0. 121212=0.0101,然后 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何承天的这种“新律”,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 的问题,而且还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己接近十二平均律,是 乐律史上一大贡献。6 .蔡元定
4、“十八律”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建阳 人,南宋律学刮虱理学家。在律 吕新书中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论。其十八律是以古代“三分损益法”十二律为 基础,而于黄钟、太簇、姑洗、林钟、南吕、应钟六律后,各增加一个比本律 高一 “古代音差”的变律而成。各变律亦系用“三分损益法”从仲吕继续推舞 誓卜次而得。蔡元定增加六个可选择的变律,就直可比较妥当地解决旋宫的 问题,但增加律数仍不够理想。7 .朱载增及十二平均律朱载墙,字伯勒,安徽凤阳人。毕生写下了大量关于乐律学、音乐史及 数学、历学等方面著作,并编订了供实际应用的乐舞全谱,改编创作了豆 叶黄金字经等歌舞作品。他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最初发表于律历融
5、通 (书前有1581年序言)。而在1584年定稿的律学新说一书,称它为“新 法密率”,随后又在另一著作律吕精义(约1596)中详细阐述这种“新 法密率”的计算方法,并列出了全部的计算结果。朱载埴的十二平均律与现 代计算的十二平均律的频率完全相同,只是前后次序正好颠倒,它是世界上最 早的十二平均律计算。二、中国古代主要的记谱法L声曲折:是汉代出现的记录歌或诗歌演唱所用的一种弯弯曲曲的、表示 声音高低的一种记谱法。2 .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现存最早的 是唐人手抄的琴谱碣石调幽兰。3 .减字谱:由文字谱发展而来,是唐代曹柔创立。它是用减字笔画拼成某 种符号作为左、右手
6、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 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4 .半字谱:又称燕乐半字谱,是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分管色谱和弦 索谱两种。它们是由笔画简易的半字符号组成。5 .俗字谱: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记谱法,是由唐代的半字谱演变而来。它 通过运行十个基本谱字来记谱,代表不同的音高,另外还有一些记录节奏的符 号和其他常用的符号。6 .工尺谱: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是由唐代燕乐半字 谱、宋代俗字谱发展而来。7 .律吕谱:相传早在唐代开元年间已有此种乐谱。谱中用十二律名表示旋 律的音高,以一字一音的格式用律名的第一字标在歌词每一字右下方或左侧。8 .二四谱:一种古老的记
7、谱法,是以二、三、四、五、六表示音阶各音级 的音高,它基于五声音阶基础,当七声出现时,“二变”之音则是将原三、 六两音提高一个二度而获得。三、中国古代主要音乐机构L汉代乐府: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始于秦代。汉承秦制, 在公元前112年亦设立乐府。乐府的任务是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 创作与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历史上汉乐府的领导人重要 的且有记载的是协律都尉李延年,乐府中并有几十位文学家写歌词,另有八 百多名工作人员,多为各地民间艺人。乐府的撤销是在公元前7年,汉哀帝 对乐府机构进行了裁减,致使乐府由盛变衰。9 .太常寺(唐代):太常寺由政府管辖,是唐代最高的
8、礼乐行政机构,大 乐署、鼓吹署是隶属于太常寺的音乐机构。10 大乐署(唐代):唐代太常寺下属的音乐机构,既管雅乐,又管燕乐, 由乐师教习“音声人”。11 鼓吹署(唐代):唐代太常寺下属的音乐机构,主管鼓吹乐,参与祭祀 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往往兼管百戏。12 教坊(唐代):教坊是唐宋元明时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宫廷所用俗 乐机构,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是宫廷歌舞乐人的集中地。唐高祖 时置内教坊于宫中。开元二年禁城外分别设左、右教坊二处,并在东京洛阳另 设外教坊二处,均由宫廷委派内监担任教坊使,从此不属太常寺领导,直 属宫廷。13 梨园(唐代):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
9、教习法 曲为主。由于玄宗常亲自教正,宫廷梨园艺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宫 外另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长安太常寺属下有“梨园别院”,洛阳太常 寺有“梨园新院”,人数都及千人,都是培养和选拔音乐人才的基层机构。梨 园的创立表示唐代音乐机构达到最高水平。四、中国古代主要作品L嵇康与声无哀乐论嵇康是魏末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在政治上富有正义感和反抗性,他反 对晋代统治者司马氏的封建礼教,提出了 “非汤武而薄周孔”。由于他与当 权者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惨遭杀害。声无哀乐论是他所著的一本音乐美学著作,其基本观点是:音乐不能 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实体,哀乐是情感的表现,两者没
10、有直接的联系, 从而否定了音乐能表现人的哀乐情感,不承认音乐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他说, 音乐是可以感动人的,音乐可以引起人们的哀乐之情,但并非音乐本身表现 了什么哀乐。他认为音乐只不过是一种“和声”,它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哀 乐,只是由于哀乐“先遣于心,因和声后而显发”的。嵇康承认不同乐器会发出音色不同、大小不同的各种声音,其亦有猛静之 别。但不论猛或静,其终结都必须归之“和”,即“美”。他认为正是这 种“美”能使人感动,能激发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嵇康有时也用善、恶两字来说音乐的好坏,但他却把“善” “恶”与情感 割裂开来,他说:“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为 主),则无关
11、于声音”。从而完全否定了音乐所能表达人们的哀乐情感。由于社会及历史原因,嵇康的音乐思想很多地方又是十分矛盾的,例如他 在另外场合(如在琴赋中)又肯定音乐创作是有感而发的。“劳者歌其事, 乐者舞其功”。同时肯定“郑声”(民间音乐的泛称)之至妙,并且肯定听“郑 声”对他的感情感染。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中,大多数的音乐美学文献都认为音乐能表达人 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定的内容,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 式而独树一帜。2 .碣石调幽兰:碣石调幽兰是由梁代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 现所见为唐人手抄本,是目前仅见的一首用文字记述弹奏手法的琴曲,为古琴 减字谱的前身。此曲借深山幽谷的兰花,抒发文人隐士的
12、清高思想。特别值 得注意的是此曲中已出现散音、按音和泛音在音高相一致的旋律,尤其是它常 用具有纯律特色的三、六、八、十一徽位上的按音和泛音,这说明至少在第六 世纪以前,古琴音乐已正式应用了纯律音阶。3 .乐书要录:乐书要录是一部通俗性的乐理理论专著,成书于久 视元年(700年),由著作郎元万顷等奉武则天之命编撰。该书10卷,已失, 日本尚存3卷。它对了解唐代乐律宫调有重要价值。4 .教坊记:教坊记是唐开元年间崔令钦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教坊制度 和轶闻的著作。全书共分28条目,是研究唐教坊最便利的史料。5 .羯鼓录:羯鼓录是唐代南卓于宣宗大中二年完成的记录羯鼓由来、 唐羯鼓名手轶闻趣事和128个羯鼓
13、曲名的一部羯鼓专史著作。6 .乐府杂录:乐府杂录是唐代段安节所撰记载唐歌唱家、演奏家等 唐代音乐见闻录。全书有40个条目,是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史料。7 .乐书:乐书世称陈场乐书,是北宋陈吻于哲宗时完成,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全书共200卷。该书保存有极丰富 的音乐史料,尤以关于乐器的绘图及释文重要。8 .碧鸡漫志:碧鸡漫志是一部研究歌曲的专著,由南宋王灼于绍 兴年间在其寓所成都碧鸡坊完成的。全书叙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发展和演变, 对北宋词人的风格和流派作了评价,并对唐代乐曲的源流、标题、宫调等方面 进行分析与考证。此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9 .词源:词源是由南宋张炎撰写的研究
14、古代乐律和宋词音乐的重 要文献资料。分上下两卷。上卷论述音律及唱曲方法,下卷主要论作词原则。 书中关于八十四调、管色应指字谱、拍眼、曲式及词曲唱法等方面的论述,价 值很高。10 .唱论:唱论是元代燕南芝庵所著的我国最早论述声乐的著作。文 中论述宋金元乐曲的名目、节奏、格调、客调声情、歌唱方法及其他音乐理论。11 .梦溪笔谈:梦溪笔谈由北宋沈括撰写,共26卷,另有补笔 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内容为百科式书籍,其中有论及音乐章节,是 研究宋代音乐极宝贵的资料。12 .弦索十三套:原名弦索备考,是清代荣斋所编的一部以弦乐器 为主的合奏曲选集,编于1814年,其中共收乐曲13部,故称弦索十三套。 主要乐
15、曲有十六板将军令月儿高普庵咒海青舞名马 阳关三叠等。都是明清以来的流行乐曲,该曲包括按不同乐器分行抄录 的乐队总谱(称“汇集板”)和供各乐器演奏的分谱两部分。编者注意在各种乐 器演奏同一主旋律时,由于乐器性能和技法不同而在节奏、用音方面略有改变。 这些乐曲已不用民间演奏的,即兴加花、减字的处理,而有规范性设计。有 的曲目用了复调手法,如十六板。13 .谿山琴况:明代徐上瀛所撰琴论专著,将古琴演奏的原则分为“二 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阴、亮、采、洁、润、圆、 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并逐条阐述,颇为详尽。它是研究 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14 .南北派十三套大
16、曲琵琶新谱:1895年李芳园辑录的清代最有代表 性琵琶曲集。15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是清代由庆亲王允禄奉旨编纂,成书于清乾 隆H一年,全书82卷,共收录2094个曲牌,连同变体共4466个。包括唐 宋词、宋元诸宫调、元明散曲、南戏、杂剧、明清传奇等曲调,曲调是用工尺 谱记录。北曲185套,南北合套36套。是一部研 究南北曲音乐较为丰富的 曲谱。16 .纳书楹曲谱:是由清代叶堂于乾隆五十七年编纂,共14卷。谱中 收有昆曲单折戏、部分折子戏和散曲诸宫调等300余出,另有玉茗堂四梦 曲谱8卷,西厢记2卷。是一本重要的戏曲谱集。名词解释重点部分L六代乐舞:六代乐舞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代表性的乐
17、舞,大多是 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尧时代的咸池、舜 时代的大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潼以及周初的大武(孔 子评价该作品“尽美矣,未尽善也”)。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用于祭祀 天地、山川、祖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2 ,雅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后历代沿袭使用。雅乐分大雅与小雅。 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 小雅较接近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 典礼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有唱的,也有只奏不唱的。3 .颂乐:颂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也是大典的乐歌,内容接近大雅, 所用场合为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
18、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4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是周代黄河流域一带郑、卫、宋、齐等地民歌的泛称。 其在后来影响极大。士大夫们常贬意地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 称。5 .八音:“八音”分类法是周代的乐器分类法,即按制作材料的性质将乐 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这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 器科学分类法。6 .乐府: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始于秦代。汉承秦制,在 公元前112年亦设立乐府。乐府的任务是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创 编与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7 .鼓吹乐:秦汉之际,北方边区的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常在马上吹奏 笳、角之类乐器,以镜、鼓、排箫
19、等伴奏歌唱,史称北狄乐。后来传入中原, 并与汉乐及其他民族音乐相结合,渐渐用于朝廷宴乐、宗庙祭祀等场合,就是 所谓的“鼓吹乐”。8 .相和歌: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它最早为无伴奏的“徒歌”, 以后发展为“但歌”(即一种有伴唱而无伴奏的演唱形式),一直发展到由各种 管弦乐器伴奏的相和歌。9 .清商乐: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 乐“吴歌”“西曲”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10 .但曲:古代器乐曲一般是根据歌曲及歌舞曲加以改编,称为“但曲”。IL歌舞戏: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 舞兼具,并有伴唱和乐器伴奏的戏曲雏形。它的形成与汉代的百戏有直
20、接渊源。 其代表曲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苏中郎等。它为我国戏曲的形 成做了必要的准备。12 .法曲:法曲是歌舞大曲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 形式。法曲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佛教法而得名,至今称为 法曲,是一种 保存了汉族传统音乐、佛教音乐并吸收道教音乐与外来音乐形成 的精美歌舞形式。13 .大曲: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 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大曲结构通常分 为散序、中序、破三大部分。14 .燕乐:燕乐又称宴乐、乐,即宴饮之乐。原意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 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狭义上是指隋唐宫廷多部乐和二部伎;广义上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音乐史 重点 整理 打印 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12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