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至19世纪英国人对哭泣态度的变迁(附情感史的兴盛及其特征).docx
《18至19世纪英国人对哭泣态度的变迁(附情感史的兴盛及其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至19世纪英国人对哭泣态度的变迁(附情感史的兴盛及其特征).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771年,苏格兰作家亨利麦肯齐出版小说有情人,在英国轰动一时。主人公悲伤的见闻和多愁善感的性格,令读者潸然泪下。然而在1886年版的有情人中,编辑却戏谑地列出了全书47处关于哭泣情节的页码,有些嘲讽的意味。同时期的达尔文也观察到“英国男人很少哭泣截然不同的现象,反映出18至19世纪英国人对哭泣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情感史研究的兴起,朱莉埃利森、伯纳德卡普、托马斯迪克森等英美学者开始关注英国人的哭泣史。本文结合晚近研究成果,分析18世纪中期至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哭泣文化盛极而衰的原因和过程,揭示这一时期英国的道德和价值观念、政治和社会局势等因素与社会情感之间相互作用、互为表里的关系
2、。18世纪既是弘扬理性精神的启蒙时代,又是崇尚情感的世纪。洛克、沙夫茨伯里伯爵三世、弗朗西斯哈奇森、休谟、斯密等思想家,不仅论证了人类的理解力源自包括情感在内的感官经验,还发现情感的产生依靠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转移和共鸣。沙夫茨伯里认为,人类具有与人为善的天性,面对不幸之人油然而生的怜悯之情乃是一种胜过理性思考的本能反应。休谟和斯密认为,同情心既是社会交往的途径和纽带,也是构成一切正义和美德的基础。因此,拥有丰富、敏锐和怜悯的情感被视为美德,成为这一时期道德家赞美的对象。作为表达悲伤、怜悯和感激之情的一种常见方式,哭泣被视为善良品质的体现。作家理查德斯蒂尔写道,“眼泪不是懦弱的象征,真诚和善良的泪
3、水不应该被耻笑:牧师詹姆斯福代斯指出,“同情的叹息和温柔的泪水”是文雅之士的标志。对泪水的肯定并没有停留在哲学家的著作和小册子作者的说教中。18世纪中期兴起的感伤主义小说,将英国的哭泣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感伤文学根植于18世纪英国的善感文化和文雅观念中,尤其受到沙夫茨伯里“性善论思想的影响,重视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强调道德的改进和与人为善的社交原则。感伤小说的主人公无一例外是善良博爱、多愁善感的道德楷模。劳伦斯斯特恩出版于1762年的感伤旅行是英国感伤小说的开山之作。主人公约里克神父在看望被心上人抛弃以致精神失常的玛利亚时,作者写道,“玛利亚任由我用手帕擦去她不断落下的泪珠,我擦了她的眼泪就忙
4、着用手帕擦自己的,然后去擦她的,再擦自己的,再擦她的。而就在我擦着眼泪的时候,我感到内心生出一种无以名状的情感”。有情人作为18世纪70年代英国最畅销的小说,短短20年,再版次数达12次以上,流行程度可见一斑。该书出版后,一位书评人写道,“如果不为其中的某些情节落泪,内心便是麻木的布特伯爵的女儿路易莎回忆道,有情人让她的母亲和姐姐痛哭流涕,这使当时年仅14岁的路易莎”私底下担心自己眼泪流得还不够”。诗人罗伯特伯恩斯称,“有情人是除圣经之外我最喜爱的书”,因为它是“培养良好行为举止的完美范本”。伯恩斯的话揭示了感伤文学的社会功能:这类作品不但满足了英国民众的阅读乐趣,还为他们学习美德和积累社会经
5、验提供了途径,它使人们相信哭泣是美德和良知的体现。18世纪后期,英国人经常不加掩饰地在书信日记中谈论自己和他人的泪水;报刊新闻和司法出版物也因其伤感的笔调和对哭泣的细致描述而变得日益煽情。罪犯声泪俱下的忏悔,甚至他们的身世都能赚取人们的眼泪。当哭泣文化在英国兴盛之时,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英国社会对眼泪的态度发生了反转。这一转变与法国革命进程和英国国内舆论密切相关。在攻陷巴士底狱后的最初几年,英国各界都为法国革命流下了眼泪。革命的同情者面对摧枯拉朽的革命进程而热泪盈眶,保守派则为法国国王和贵族的失势哭咽擦泪,双方都指责对方的眼泪虚伪、危险和罪恶。保守主义思想家爱德蒙伯克哀叹”曾经如同启明星般闪耀,
6、充满生气、光辉和欢乐的法国王后安托瓦内特,如今却被全副武装的巴黎市民拖出凡尔赛宫押回巴黎。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想到王后的遭遇,“眼泪浸湿了我的稿纸”。同情革命的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则抨击伯克“情感幼稚”,因为他可怜一个堕落的王后,却对受压迫者不闻不问。随着1793年路易十六被处决和雅各宾派掌权,英国社会对法国革命的态度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将肆意泛滥的眼泪和同情心视为幼稚的、可能引发道德失范和政治动荡的有害情感。他们认为,对“自然激情”的狂热推崇,不但使同情成为一切价值判断和政治行动的基础,还能激发人们对压迫者刻骨铭心的仇恨,因此成为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力量。英国主流社会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哭
7、泣、怜悯和一切直抒胸臆的激情。英国作家海伦威廉姆斯写道,“法国人在目睹不幸时经常以泪洗面。但英国人的性情更加宽厚温和,认为哭泣缺少男子气概反对哭泣,此时不仅是英国人面对法国这一政治敌国和文化他者的自然选择,更反映了英国人对激情和任何受激情支配的理念的否定。随着英国在19世纪成为全球殖民帝国,哭泣文化进一步衰落。俯视一切的霸主心态,使英国人将泪不轻弹视为理性、文明和男子气概的标志,它符合英国作为世界帝国应有的威严形象,成为该时期英国情感体制的重要方面。在这种混合着爱国热情、帝国荣誉和殖民者沙文主义心态的情感体制中,流泪是非理性、未开化和软弱可欺的象征。好哭的殖民地人民成为形塑和反衬英国国民性格的
8、“他者”,使英国人自觉地将哭泣视为“非不列颠的”标志。此外,“学会不哭”还成为维多利亚时期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儿童教育的一部分。这些未来将为帝国服务的孩子们从小被教导应“坚强隐忍,掌控自我,做情绪的主人”,甚至在遭受体罚时,他们也牢记“饮泣吞声是一种尊严”。当然,历史的变迁从来都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线。即使在流行哭泣的18世纪,英国人始终被告诫不应在公共场合哭天抹泪;在泪水备受质疑的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中也不乏感人至深的情节。尽管如此,英国哭泣文化的衰落是不争的事实。在提倡自我克制的新情感体制下,眼泪被逐出公共领域,它躲入卧室、书房、日记、小说和剧院包厢这些“情感避难所”中,成为维多利
9、亚时期英国人独处时的低声啜泣。情感史的兴盛及其特征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史学研究的重点转向普通民众,妇女史、性别史、城市史、家庭史、儿童史等逐渐兴起。在从事这些研究的过程中,情感成为认识和考察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视角,情感史研究于是获得迅速发展。有学者认为,对情感的研究”改变了历史书写的话语不再专注于理性角色的构造”,情感史代表了“历史研究的一个崭新方向”。情感史研究的开展,扩大了史学研究的领域,体现了跨学科方法的运用,对史学工作者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文章既有从理论层面探讨情感史的兴盛及其特征,又有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分析情感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变迁及意义,以期对情感史这一史学前沿有进一步的认
10、识。在2015年山东济南举行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情感史被列为大会的四大主题之一,标志着这一新兴的研究流派已经成为国际史坛最热门的潮流之一。自是时至今,虽然只有短短五年的时间,但情感史的研究方兴未艾,论著层出不穷,大有席卷整个史坛之势。这一蓬勃发展的趋势似乎印证了美国情感史先驱芭芭拉罗森宛恩在2010年所作出的预测:“情感史的问题和方法将属于整个历史学。”德国情感史研究新秀罗伯巴迪斯在其2018年的新著情感史一书的起始,也对该流派在今天的兴盛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在过去的十年中,情感史的论著出版和研究中心的成立,其增长数字是极其惊人的。”情感史研究的吸引力在哪里?它在理论和方法上具备什么特征?情
11、感史与历史学的未来走向是什么样的关系?笔者不揣浅陋,想在此对上述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以求证于方家读者。情感史的兴盛及其特征当代史学的发展大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没有一个流派能占据压倒一切的地位。一个新兴史学流派的勃兴,往往需要兼顾其他相关流派的研究志趣,同时又要与历史学关注的主体对象相连。情感史的兴起和发展明显具备上述特征。就前者而言,情感史与其他新兴的学派,如妇女史、性别史、家庭史、身体史、医疗史以及之前流行的新文化史和社会史都有密切的关联。而以情感史研究与历史研究主体对象的关系而言,或许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全球化时代的历史书写一书。此书作者是以提倡新文化史而闻名遐迩的美国当代著名史家林亨特。
12、她在2014年写作此书时指出,历史学的未来走向将就“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展开进一步的探究。这一观察,似乎卑之无甚高论,因为自古以来历史书写便以人的活动为对象,而人的活动之开展,又必然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舞台。其实不然。亨特认为,历史学的未来将是“自我领域与社会领域会相得益彰,同时向外扩张其言下之意是,自20世纪以来,历史研究在扩张社会领域的方面,即从社会结构来分析人之活动如何受其制约和影响,己经获得了相当显著的进步,而现在则需要考虑如何深入扩张自我领域。朝着这一方向,情感史作出了深入全面的探索并取得耳目一新的贡献,这也正是当今情感史日益兴盛并表现出巨大吸引力的原因。自古以来的历史书写,的确以人
13、为主体,只是最近才有不同的尝试(如动物史等)。若借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托什形容男性史研究的话来说,那就是人虽然在历史著述中“随处可见“,其实却往往“视而不见”。此处的“视而不见”,指的是一般的史家虽然注重描述人的活动,但对人的自身亦即亨特所谓的“自我”,没有进行深入的探求。更具体一点说,人从事或者创造一些活动,背后由什么因素推动?是出于理性的考量还是情感的驱动?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心理史在这一方面曾有所探究。心理史虽然注重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成因,但对后者缺乏更为深入的考察。而情感史的研究则指出,人的自我由大脑和身体两方面构成,即与心理和生理都相关。这两方面不是分离独立
14、的,而是密切相连的。举例而言,我们看待史家治史,以往注重评价他(她)发表的著作即注重其研究的结果,而非其从事研究的起因和过程。即使我们研究、解释其从事研究的缘由,也往往只简单指出其对学术的兴趣和热诚或者学术界的外部要求和压力等。但问题在于,如果学者从事研究出自其兴趣和热诚,那么这一因素是如何形成的呢?在从事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他(她)又经历了怎样的情绪起伏波动?这些都是情感史关注的内容。情感史关注的内容与当今史学界和整个学术界的新动向有着密切的互动,而这也是情感史研究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思潮,基于一个二元论的形而上学前提,譬如主观与客观、人类与自然、心灵与事物、大脑与身体、理
15、性与感性之间的区别与对立,而战后的学术思潮便以逐渐突破这一思维传统为主要发展趋势。福柯对疯狂的研究,尝试挑战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理所当然的界限,由此启发了身体史、医疗史的研究。情感史的开展既与性别史、身体史、医疗史相关,同时又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如上所述,情感史注重身体和大脑两个方面,因为情感的生成和波动牵涉二者。比如一个人脸红,可能是由于羞涩,也可能是由于紧张或愤怒。情感是身体反应的一种表现,但这种表现同时又与大脑活动相连,二者之间无法区别,互为因果。同样,一个人微笑嘴角两端上翘一这一动作,也具有多重含义。微笑可以表达一种愉悦的心情,但又无法一概而论,因为尴尬、心里不安甚至不悦时,也会微笑对待,当
16、然这里的“笑”是否还称为“微笑”,便有待别论了。事实上,情感表达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情感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上述两个例子既能说明情感史研究的理论基点,同时也有助于理解其兴盛的原因。因为如果要研究人的脸红或微笑,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情感史研究的兴起,本身就是跨学科交流的结果。比如神经医学的研究进展,便部分地刺激了情感史的研究,神经医学家会主要考察脸红和微笑与脑部活动之间的关系。受其影响,一些科学家希望能通过考察人的面部表情来精确测出人的心理活动(如测谎器的制作和使用),但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则往往持相反的意见,认为人的身体活动表征,虽然有先天的一面,但更多是习得的经验,至少是双方(如生理学、神经
17、学与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之间互动的产物。这个认识既挑战了近代以来的二元论思维,也成为当代情感史研究者的一个共识。情感史研究近年能获得长足进步,与上述这一共识的建立有关。就情感史研究的路径和方法来说,首先,如果承认身体活动同时具有生理和社会的属性,那么学者可以就此提出许多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如两者之间何者更为重要?是否相互影响?是否因人而异?是具备人类的共性还是各个文化之间会产生明显差异?其次,通过身体动作所表现的情感,与外部环境抑或人所处的社会形成怎样的关系?比如一个人愤怒,是否可以随意发泄还是需要受到社会公德的制约,表达的时候是否有性别的差异?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从而展现出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8 19 世纪 英国人 哭泣 态度 变迁 情感 兴盛 及其 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301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