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导引.doc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导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导引.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表解知识点1三国鼎立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历史背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派军阀之间,为了控制北方地区而进行的战争概况时间:公元200年双方实力:袁绍率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三四万人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历史意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历史背景曹操为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进而统一全国概况时间:公元208年交战双方:曹操率二十多万大军南下,孙、刘联军五万多人结果: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历史意义这场战役曹、刘、孙三方的力量从此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三国鼎立的形成概况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东汉结束;公元
2、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号称蜀;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影响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2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的兴亡西晋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内迁的各族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至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人。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西晋短暂
3、而亡西晋灭亡的原因:(1)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2)统治集团的内乱(3)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灭亡时间: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东晋十六国东晋建立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前秦统一北方时间: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重用王猛为丞相,国力强大,统一了黄河流域淝水之战时间:383年背景:前秦打算一举灭亡东晋,统一全国交战双方实力:前秦八十多万兵力,东晋八万多人结果:东晋大败前秦影响:(1)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2)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原因和条件(1)江南地区有优越的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2)大量的
4、北方人口迁徙到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成就(1)兴修水利,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2)以种植水稻为主,开始使用绿肥、牛耕,粪肥也得到推广(3)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4)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3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北方的统一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影响:北魏统一北方,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概况: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
5、成为趋势民族的融合表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迁都后,进一步实行了政治、经济改革改革内容:(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5)采用汉族官制、律令(6)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影响: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推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4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数学代表人物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成就主要著作缀术,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其中推算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
6、七位数字是他最主要的贡献,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农学代表人物北朝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成就主要著作齐民要术,这本书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地理学代表人物北魏杰出地理学家郦道元成就主要著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5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书法艺术(1)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体、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逐渐流行(2)代表人物:东晋的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
7、被后人称为“书圣”绘画艺术代表人物:东晋的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辉煌的石窟艺术代表作: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特色: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二)剖析重难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试分析曹操胜、败的原因。官渡之战是曹操为统一北方于公元200年同袁绍进行的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是208年孙刘联军对抗曹操的决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曹操,曹操统一全国的战争失败,由此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官渡之战,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挟天子以令诸侯
8、”,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等,使自己的势力迅速扩大,能用谋士计策,所以能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统一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社会的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9、。两次战役虽都有以少胜多的特点,但胜败的原因各不相同,官渡之战是人心向背起了决定作用,赤壁之战却是战略战术起了决定作用。因此,具体事件要具体分析,特别要注意当时的历史条件对战争胜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2三国著名人物小传曹操(155-220),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逐步统一黄河流域。年(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年封魏王。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10、。善诗歌,写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幼年贫困,曾以贩鞋织席为业。东汉末年起兵,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的战争。在军阀混战中,曾先后投奔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后采用诸葛亮联孙拒曹的主张,于208年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占领荆州,势力不断壮大。不久又夺取益州和汉中,企图以此为根据地,统一全国。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年号章武。221223年在位。222年大举攻吴,在彝陵之战中失败,不久病死。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东汉末,继其父兄孙坚、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孙策开始经营江东时,军队只有六七千人。由于他善于用人
11、,军令严明,受到百姓欢迎,势力不断壮大,几年间,军队达到三万多人,谋士有张昭、秦松等,将领有周瑜、朱治、程普等。孙策死后,弟弟孙权继续经营江东。他在张昭、周瑜等人的共同支持下,不仅注意团结旧部,而且注意多方面延揽人才。不管是江东本地的,还是北方来的士大夫,只要愿意合作,一律欢迎,加以重用。鲁肃就是在这时经周瑜推荐,前来辅佐孙权的。孙权打败江夏太守黄祖后,对江东的统治日益稳固。208年(建安十三年)和刘备联合,在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之战中大败曹操。后又在吴蜀彝陵(今湖北宜昌)之战中大败刘备。229年(黄龙元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
12、强和夷洲(今台湾)的联系;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诸葛亮(18l-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隆中(今属湖北襄樊),留心世事。207年(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建议: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从此,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采用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任丞相。刘备死后,他辅佐刘备子刘禅执政。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任人唯贤,赏罚必信;对西南少数民族人民采取友好政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单元 政权 分立 民族 融合 知识 导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99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