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doc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分析】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条课标关注的是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1)对于地表形态使学生从两个角度加以理解。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的理解,如高原、盆地等,这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结果;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的理解,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2)对于地表形态使学生从两方面加以认识。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本条课标关注的是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这是本课标要求的重点。从“ 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和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最后,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等未作明确要求
3、,因此,可根据教学需要做灵活处理。【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其中一、二两个问题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所以在第一节的教学中不应该涉及
4、过多的微观的地貌形态的名称。把第三个问题放在一二问题后面讲,主要依据是: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旅游中见到过多种不同的地表形态,而且在初中已经学过“五种基本地形”的相关知识。在读图能力方面,学生对景观图并不陌生,能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且前面已经学习过“大气受热过程”和“水循环”,具备初步的图文转换能力。但本节课涉及的地理概念较多,语言专业性的较强,内容
5、比较抽象,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需结合材料、多媒体进行展示、模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6、教学难点:综合分析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高中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观察、思考、讨论、探究、合作与交流中掌握和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本节的教学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分析并结合资料,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地理问题,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探究性学习。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所学地理知识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如分析
7、四川地震的成因。2、比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法,揭示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寻找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如本节课对比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的过程当中相互交流,理清地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地理思维的形成。4、多媒体教学法:本节课的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通过电教手段模拟演示,边演示边启发,化抽象为具体,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5、读图分析法:学会读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如何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必须贯穿整个地理教育的过程。【学法
8、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将课本与案例相结合,举一反三。讨论探究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观察对比法:应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教学设计】(一)理论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作为教学理念,它不仅从教学模式有根本性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与传统教学在教学理念上的区别,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由原来被动(要我学)转变为主动(我要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传统达到地位转变成了现在的主导地位。(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9、1)激趣设悬的引入阶段(5分钟)视频材料:汶川大地震形成原因初探思考:导致汶川大地震的原因是什么?(位于板块跟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处龙门山地震断裂带上)运用视频材料,生动、形象和直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2)目标题目化导学阶段一、地质作用(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2、作用方式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2、作用方式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框架增强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效率。(3)知识系统网络阶段(35分钟)教师:四川地震发生后,致使河
10、流改道、滑坡、泥石流,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不断地发生变化?学生回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教师: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把它们合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补充解释名词地质作用是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一、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一)、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小组分组活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思考下面四个问题:1、什么是内力作用?(第一组)2、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第二组)3、内力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有哪些?(第三组)4、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第四组)师生互答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它
11、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展示案例 “喜玛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 分析二者的差异.教师:由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如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图上的火山喷发和前不久给东南亚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带来海啸的海底地震、汶川大地震,它们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而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的极其缓慢,不容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如今天我们看见的喜马拉雅山成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它经过了 4000 万年的抬升,才上升为今天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之一。师: 为什么说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营造 地表 形态 力量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96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