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校园初步规划与设计方案.doc
《绿色校园初步规划与设计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校园初步规划与设计方案.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绿色校园建设初步规划及设计方案目录1 概述31.1 生态文明建设31.2 绿色校园31.3 编制依据41.4 编制原则52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体系(99项)63 绿色校园建设方案(环保方面)123.1 中水回用工程方案设计123.1.1 处理规模设计水质及回用要求133.1.2工艺选择153.1.3 工艺流程153.1.4 流程说明163.1.5 投资估算163.1.6 建议173.2 雨水利用工程方案设计183.2.1工程建设规模183.2.2 处理程度193.2.3 水质水量分析193.2.4 工艺流程203.2.5 工艺流程说明203.2.6 工艺设计特点203.2.7 投资估算203.3
2、 太阳能光电利用方案213.1 太阳能光电技术213.2 太阳能光电技术的优点213.3 太阳能在绿色校园的应用213.4 太阳能光热技术和光电技术的缺点223.4 校园垃圾分类方案223.4.1 概述223.4.2 校园垃圾组成223.4.3 校园垃圾的分类回收与资源化处理223.4.4 减少校园垃圾和节约资源的建议241概述1.1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第一次被写进中央文件。党的十八大则把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将其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五
3、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任务,环境保护事业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从侧面反应出我们的环境现状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1.2绿色校园绿色校园是199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首次提出的。它强调将环保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让青少
4、年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学会如何从自己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在头脑中孕育可持续发展思想萌芽;让学校里所有的师生从关心学校环境到关心周围、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世界,并在教育和学习中学会创新和积极实践。这一活动不仅带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家庭、还通过家庭带动了社区、通过社区又带动公民更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它不仅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也逐渐成为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一所中等的学校绿化面积应该不少于学校总面积的35%,而现
5、在的绿色校园不仅仅是环境绿化,更重要的是要加入到学科当中,做为理论知识来学习,更要结合实际做实事。绿色校园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管理中,通过制订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活动,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家长和专家参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共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学校首先是一个传播文化的特定的学习场所,是学生获得知识、价值观,行为养成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正规环境教育的基本功能。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约占学生每天生活的1/3,校园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通
6、过校园的环境、生活和管理体系传递可持续发展思想尤显重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学校也被看作是一个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它随时随刻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学校进行环境管理和规划,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环境管理活动本身也是师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机会和进行环境教育的资源,有着特定的教育意义。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校园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改善,学习环境和社会的知识,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参与校园环境的改善,提高环境素养。1.3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2、绿色校园评价标准CSUS/GBC 04;3、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 50099;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5
7、、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 50640;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7、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8、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11、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 50335;12、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 50336;13、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14、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15、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16、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17、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 31;18、宿舍建筑设计规
8、范JGJ 36;19、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1、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T 18870;22、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 164;2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4、建筑幕墙GB/T 21086。以上规范、标准按照最新版本执行。1.4编制原则1、绿色校园的建设,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规范以及标准等规定及要求;2、绿色校园建设,应统筹考虑校园全寿命周期内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并应结合校园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推广需求,协调校园功能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3、绿色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应遵循可持
9、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身心健康,体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4、绿色校园应根据各地区气候、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民族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比选、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特色。2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体系(99项)1、绿色校园评价的指标体系由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场地、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与污染控制、运行管理、教育推广七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控制项为绿色校园评价的必备条件;一般项和优选项为划分绿色校园等级的可选条件,其中优选项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绿色度较高的可选项。2、中小学校园评价标准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共
10、有99项,其中控制项30项,一般项49项,优选项20项。3、按照评价标准的规定,绿色校园应满足本标准中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应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绿色校园等级划分按表3.2.2-1规定。4、绿色校园建设有七大项建设要求,部分指标解读如下:(1)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场地指标(部分节选)A、场地建设不破坏文物及其历史环境、自然水系和其他自然与文化保护区,不任意占用基本农田、森林、湿地和其他限制性用地。B、学校选址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严禁建设在地震断裂带、地质塌陷、山体滑坡、暗河、洪涝等自然灾害易发及人为风险高的地段和污染超标的地段。C、学校远离殡仪馆、医院的太平间、传染病院等
11、建筑或设施,且与易燃易爆场所的间距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等的相关规定。D、校园内部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且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关于防护距离规定。校园内部污染源应重点关注水污染源比如食堂、卫生间以及实验室等,食堂的烹饪、洗碗水中的油类污染物,卫生间的化粪池废水以及实验室内的酸、碱、有机物、重金属等废液需要收集后委托处置。噪声污染源注重高音喇叭以及操场集体活动等,防止对校园外敏感目标造成影响。固体废弃物污染源重点关注垃圾分类,以及实验室废液等,关注垃圾站、垃圾处理场及校办工业行为等。废气污染物包括食堂油烟需要达标处理,车库的排气以及锅炉房废气等。E、学校
12、教学区的声环境质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及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 50099的有关规定。校园总平面规划设计应注意噪音源及噪音敏感建筑的合理布局,必要时采取隔离及降噪措施。如外界的噪声对校园影响较大,需要采取隔声屏等防护措施,减少外界环境对校园安静的要求。(2)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部分节选)A、新建和改建主要功能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当地现行同类型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B、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建筑,其冷热源设备的性能参数符合当地现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相关规定;采用房间空气调节器的建筑,房间空气调节器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
13、级GB 12021.3的最低要求。C、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建筑,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室温调节设施。D、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E、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规定的现行值。(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部分节选)A、在方案、规划设计阶段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运营管理阶段应制定用水现状调研、评估报告,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B、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C、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漏失和无效用水量,降低管网漏损率。D、用水器具和配件采用节水性能良好、坚固耐用,且便于管理维修的产品。E、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
14、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雨水、再生水等使用时注意使用安全。考虑到人身安全、环境安全、设施设备安全。F、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蓄水形式收集利用雨水。非机动车路面、广场、停车场等采用透水性铺设。G、绿化用水应采用节水高效的浇灌方式。H、景观用水不采用市政供水和地下水,并采取有效措施使水质满足景观用水的要求。景观补水采用雨水、再生水等作为水源。(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部分节选)A、不采用国家和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B、新建建筑在符合功能需求的情况下,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5)室内环境与污染控制(
15、部分节选)A、民用建筑的室内空气质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有关规定,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中的有关规定。B、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C、教学用房的天然光采光系数、照度、统一眩光值和显色指数等指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设计规范GB 50099的有关规定。D、教学用房的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的有关规定。教学用房围护结构的隔声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设计规范
16、GB 50099的有关规定。E、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等居住空间能够自然通风,有效通风开口面积在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8%,在其他地区不小于5%,同时,还应具有合理的自然通风路径。F、校园实行全面禁烟制度,设置明显的严禁吸烟标识。G、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设置多种在线监测仪表、监控摄像头等。在学生人员密度大、使用时间长的教学及活动空间,安装室内污染监控系统,对室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空气污染物等浓度进行数据采集或分析,并且与空气系统联动,实现自然通风。(6)运行管理(部分节选)A、建立绿色校园运行管理组织机
17、构,制定并实施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与绿化管理等制度,制定突发事件预案与预警机制等运行管理制度。 建立绿色校园运行管理组织机构,由校领导分工负责,建立部门责任人及专岗负责制度。 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节能管理主要是管理模式、收费方式等。 节水管理制度包括梯级用水和节水方案。 环保主要负责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源及治理状况。B、校园后勤部门定期对校车、运动器械等涉及安全的设施进行检查维护。C、分类收集和处理废弃物,且收集和处理过程中无二次污染。对校园运行过程中废气、废水排放前进行无害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对实验室有害废物或危险品应有专人处理或回收,实行严格管理。 进行垃圾分类,按照
18、餐厨垃圾、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等进行分类收集。 加强垃圾分类管理与监督,制定奖励及惩罚制度。 垃圾存放及运输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废旧书籍、纸张等充分回收利用。 食堂就餐提倡节约。 垃圾变废为宝活动,旧物品交换活动。 化学实验课产生的有害物及危险品,专人负责或回收。(7)教育推广(部分节选)A、学校围绕绿色校园创建,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的年度教学计划中,在制度和资金上保障绿色校园创建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学校在相关学科的教学中落实渗透环境教育,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知识、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B、学校组织针对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培训和专题研讨会,增强教师和后勤部门
19、员工参与绿色校园创建的能力。鼓励教师开发相关专题性的各类课程,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对学生环境教育活动的指导能力。C、围绕绿色校园创建,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征文、摄影、讲演、辩论、模拟游戏、社会调查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发挥学生在创建绿色校园中的行动力和创造力。D、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的黑板报、校刊、广播、有线电视、网络等各类宣传媒体,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校园创建宣传活动,提高全体师生员工参与绿色校园建设的意识和责任感。E、学校依托绿色校园创建,启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制定绿色校园文化发展规划,规划内容包括目标定位、行动计划、人力及财务资源保障、时间节点、评估考核等。F、学校建立绿色校园创建信
20、息发布制度,通过校园网络、简报等形式定期公开学校节能、节水、节材和绿化等方面的信息,便于广大师生员工、家长和社区居民等公众了解、监督和支持参与创建的全过程。G、学校创建绿色校园需要主动整合社区的各类资源,同时鼓励学生走进社区,组织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H、绿色校园的创建活动要与家庭教育相互促进,既要求家长支持配合绿色校园的创建工作,也要求学生带动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I、学校加强与所在地相关的政府机关、环保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联系,邀请专业人士为创建绿色校园提供技术支持。加强与专业机构的联系,比如邀请
21、专业机构或个人作为环保顾问或者技术支持。开设讲座、报告,接待学生参观、访问,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3 绿色校园建设方案(环保方面)3.1 中水回用工程方案设计中水回用工程可根据生活排水不同的来源、不同的用途,分质收集,分类回用,即节约水资源,又节省了城市供水,此即为中水回用。中水是指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市政、生活、环境等范围内杂用的非饮用水。根据缺水程度、经济比较、或重复用水要求等因素,综合选比确定中水水源,并优选选用污染程度低、安全且居民容易接受的水源。如采用杂排水(术语:民用建筑中除粪便污水外的各种排水,如冷却排水、游泳池排水、沐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厨房排
22、水)或优质杂排水(杂排水中污染程度较低的排水,如冷却排水、游泳池排水、沐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等。)作为中水水源进行中水处理,用途主要是城市再生利用分类中的城市杂用水类,包括绿化用水、冲厕、街道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消防、景观环境用水等,用水应符合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标准(GB/T 189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等)。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2001)规定生态小区的建设应重视节水技术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应建立中水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使用量宜达到小区用水的30%,并规定,小区的绿化、景观、洗车、道路喷洒、公共卫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绿色 校园 初步 规划 设计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96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