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120急救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doc
《“促进120急救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120急救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档由文档西游收集整理 ,本文为word格式。感谢您的支持!“促进120急救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 文章简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交通事故、意外伤害、自然灾害和不可预测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呈上升态势,医疗急救工作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市急救中心自年成立以来,较好地担负起了院前急救、社会急救、伤病员转运以及重大灾害抢救等任务,为挽救急症患者的生命,急危重病人、灾害事故伤员的院前抢救、途中监护和转送等方面具有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交通事故、意外伤害、自然灾害和不可预测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呈上升态势,医疗急救工作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市急救中心自 年成立以来,较好地担负起了院前急救、
2、社会急救、伤病员转运以及重大灾害抢救等任务,为挽救急症患者的生命,急危重病人、灾害事故伤员的院前抢救、途中监护和转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城市120急救工作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由于财力缺乏、急救网络不健全、硬件设施不完善、急救队伍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急救工作尚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急救需要。 市急救中心是市唯一合法的院前急救的专业医疗机构。现有职工36人,有6台在一线运行的救护车。车内设有配套的急诊急救药品、心电图机、自动呼吸机、心脏除颤仪、按压泵、吸痰器、气管插管、洗胃机、血糖仪和多功能监护仪等医疗设备。指
3、挥调度室有3部普通型120急救专线电话,日常实行4台车24小时值班,急救半径平均8公里,反应时间市区平均为10分钟,环城路以外平均20分钟左右。 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多数设有急诊科,医院内基本都能形成急诊小区。急诊工作有组织领导,有相对固定的医护人员,从医疗诊室、医疗设备及床位设置来看,有两家大医院基本上能满足接收大批急诊抢救病人的需要,有的二级医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接收大批急诊抢救病人的能力较差。被调查的2个大中型医院共有5辆急救车。 1.没有形成有效的急救网络体系。目前我市急救工作主要依靠急救中心,无分站。由于急救服务半径大,反应时间长,虽然多家医院都有急诊科和救护车,但由于没有统一急救调度指
4、挥系统,直接影响社会救援伤病员和院前急救的快速应急反应。 2.急救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急救人员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编制人员已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人员经常超负荷运转。据调查, 市急救中心现有36名职工中,从学历上看,本科7人,占19.4%大专11人,占30.5%中专6人,占16.6%高中及高中以下人员12人,占33%从职称上看,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0人,分别占卫技人员总数的11%27%和55%一线人员职称偏低,高层次、高素质人员缺乏,医疗质量难以保证。 3.急救中心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还不高。有许多市民对急救中心不甚了解,有的市民虽呼叫过120但认可度不高。
5、 4.硬件设施不完善。市急救中心地理位置偏僻,现位于 市 区 路66号,地理位置偏西,急救半径偏长,遇到稍远一点的求助不能及时到达现场。按每服务5万人口配备1辆急救车,并保证急救车单元设备、药品和通讯设施的要求,应该配备12台救护车,还有6台缺口。通讯设备明显落后,没有形成指挥网络。 5.投入缺乏,影响急救质量。市急救中心每年的财政拨款和业务收入只能维护一般运转,基本建设、更新车辆、增添设备困难重重。目前在用的急救车是由 年非典过后国家统一调配,随着车辆年限及行驶里程的增加,局部零件已老化,维修次数增加,一定水平上制约了服务质量。 1.建立健全全市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形成以急救中心为核心、急救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促进 120 急救中心 建设 工作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91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