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林下养殖发展调查汇报(个人总结、终总结、述职报告类).doc
《XX林下养殖发展调查汇报(个人总结、终总结、述职报告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林下养殖发展调查汇报(个人总结、终总结、述职报告类).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2年总结、计划类)林下养殖发展调查汇报根据省发改委关于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调研的通知精神,结合市农村经济循环特点,我们针对市林下养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林下养殖的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畜牧业的发展极为重视,把畜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支柱产业,从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积极引导群众推广畜禽养殖。但如何使畜禽养殖由传统的千家万户小规模、庭院饲养,转向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系列化服务、产业化经营以及循环发展是我们一直探索的方向。由于我市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养殖业用地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林下空间广阔,为畜牧业发展走出庭院、走出村庄提供了得
2、天独厚的条件,也为畜牧业的规模化饲养、标准化生产、系列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林下养殖已经体现出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态势,成为全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亮点。1、林下养殖有利于经济效益提高。近几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施林牧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畜牧业发展走出庭院、走出村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施林牧结合,既可以提高每亩土地的产出效益,又可以解决畜牧业养殖用地问题。据调查,随着林产品加工能力增加,木材的市场行情看好。直径16厘米以上速生杨木,价格维持在6001200元/立方米,亩年均效益在1000元左右,植树效益优于种粮。但林业周期长、见效慢,一般成材周期为8
3、年。前3年可通过林农间作获得部分种植收入,后5年林密叶茂林下无法间作,农民收入大幅减少。而养殖由于周期短、见效快,较好地解决了林业“脖子长”的问题。林牧长短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既解决了养殖用地紧张的矛盾,又提高了土地的亩效益。我市林下养殖的实践证明,养羊的出栏周期仅半年,养育肥牛和育肥猪仅为34个月,养肉鸡的生产周期只有49天,养肉鸭的生产周期最短的仅为28天,林下养殖效益也非常好,按目前的市场行情,每亩林地每年养育肥牛效益为0.61.4万元,养羊效益是0.30.5万元,养肉鸡效益是0.6万元,养肉鸭效益是23万元,林下养肉兔可获利11.5万元,养特种动物可获利35万元。同时,由于林下养殖提供
4、了充分的粪便、二氧化碳气肥和水分,能促使杨树提高20%的生长速度。林牧结合,相互促进,实现了农民的林业和牧业的双收益。曹县王集镇祥伟鹅业公司负责人赵文振如是说:“过去只知道种上10亩杨,等于开银行,如今效益更高了,我在这280亩林地里饲养了11000只四川白鹅,80天就可出栏一批,每只净收益可达3元,年出4批,收入可达10多万呢”。2、林下养殖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畜牧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均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达到80%以上,而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也只有30%,我市2006年仅为26.9%,畜牧业发展潜力还比较大
5、。市政府审时度势,把发展林下养殖作为扶持畜牧业的着力点,畜牧养殖要出村进林、规模化发展,要将我市林地多的优势和畜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结合起来,将发展林下养殖与新农村建设的“四四四一”工程结合起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发展模式。发展林下规模养殖,畜牧养殖走出庭院,走出了村庄,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扩大了饲养规模,促进了林牧业的生产发展,增加了林牧收益,带动了农民致富,发展林下养殖对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林下养殖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从国内市场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发生了新变化,畜产品市场日趋看好,需求不断扩大,畜牧业的发展前景日愈广阔。从国际市场看,发展林下养殖,
6、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而且有利于加快林牧一体化建设,把林业、畜牧业培育成经济的一大亮点。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使畜牧业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畜牧业作为一个中轴产业,前连种植业,后接加工业,又可以间接带动林业发展,能大大增加养殖和木材总量,并通过加工,实现农产品的转化增值,有力带动一、二、三相关事业的发展,同时又能较好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二、林下养殖的基本情况目前,我市有林地面积450万亩,农田林网1080万亩,农林间作385万亩,林木覆盖率30.8%。为了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市政府制定政策措施,拿出专项资金,扶持林下规模养殖。通过林牧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
7、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2006年全市林下存养家畜和特种动物56.75万头(只),出栏166.643万头(只);林下存养家禽798.4万只,出栏2395.19万只;发展林下规模养殖小区(场)216处,有效利用林下空间20余万亩;农民从中获得收益2.86亿元。全市涌现出了牡丹区、定陶、郓城、巨野、曹县等先进县区,曹县王集生态示范园、定陶县黄店镇肉鸭加工企业等一大批林下养殖园区和围绕林下养殖的加工企业,在当地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我市林下养殖模式主要有:1、林下养禽模式。该模式适宜于4米7米株行距林地,一般是先林后牧(即先造林,后养殖)。饲养方式主要为放养和舍饲相结合。2、林下特种
8、动物养殖模式。该模式适宜于4米7米株行距林地,一般是先林后牧。饲养方式主要为棚舍笼饲。目前多见于貂、狐狸等皮毛动物。3、林下养兔模式。该模式适宜于4米7米株行距林地,一般是先林后牧,也可林牧统筹、合理安排。4、林下养羊模式。该模式适宜于3米3米10米株行距林地。多属于林牧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安排。饲养方式实行圈养与放牧相结合。5、林下养牛模式。该模式适宜于3米3米10米株行距林地。一般先牧后林(即先建设,后植树),林牧统筹安排。饲养方式主要实行圈养。6、林下养猪模式。该模式适宜于4米8米株行距林地,小型育肥猪舍或简易育肥小区多见于先林后牧;大型猪场或规范化养殖小区多见于先牧后林,林牧统筹安排。一
9、般占地面积30亩,存栏育肥猪300头,年出栏三茬,年收益约8万元。林下规模养殖组织形式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建设林下规模养殖小区。通过引导农民投入和协调信贷资金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养殖小区,同时建立“公司十合作社十规模饲养场(养殖小区)”的生产模式,推动养殖业的发展。二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林下规模养殖小区。如郓城县金绿洲食品有限公司和定陶黄店镇的5个肉鸭加工企业,按照产业化发展模式,努力培植鸭源基地,现已建成林下养鸭小区42个,养肉鸭100万只以上。三是集体投资建设林下规模养殖小区。如郓城县陈坡乡马楼村,由集体投资建设林下规模养貂小区,凡是本村养貂200只以上的农户,均可进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 林下 养殖 发展 调查 汇报 个人 总结 述职 报告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87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