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
《11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设计者基本信息 作者姓名李广元性别男职称中教高级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所属模块必修1单元专题第四单元第13课设计主题太平天国运动1.整体设计思路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属于“政治”模块“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个专题下的学习要点。内容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我们知道,旧教材的核心史观是“革命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习惯于宏大叙事,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农民起义的波澜壮阔、农民领袖的金戈铁马、农民群众对专制王朝的坚决斗争的精神,在错误和失败的地方往往又流露出惋惜的态度,似乎只有胜利才是最好的结局。然而,从新史观的角度看,历史课堂去探
2、究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远比去探究历史事件本身更有意义;特别是从生产力史观、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了解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时间、人物、主要战役、具体经过即可。历史教育教学要挖掘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发展有价值的内容。怎么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哪些东西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有借鉴的作用。为此,本课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一、起义是如何炼成的?二、天国的理想为何难以实现?三、中国需要怎样的革命?这样设计教学,既有时间脉络,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特点;又突出教学中心和主题,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层层推进,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这样设计教学,也克服了长期以来僵化的历史教学模式:背景过程结
3、果影响,展现了一个“多棱”的历史,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2. 学情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初中已经学过,有的学生还看过电视剧太平天国,这都为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但是学生对该事件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不客观的,甚至是不真实的,如何让学生准确、客观、真实地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如何通过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3. 教材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历史必修一的中心和主题是“政治文明历程”,揭示了人类历史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发展趋势,这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方向。
4、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在教学中,应当把这场运动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联系起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当今社会价值进行定位,深刻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方向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问题。“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教材主要安排三个目:“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津”、“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天国悲剧”,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的历程,认识农民起义在革命中的地位及局限性。按照课标的要求,本课教学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和最终失败的过程,二是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定位在“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
5、史地位”。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功绩教学难点:通过太平天国运动,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4. 教学目标分析1知道“拜上帝教”的主要思想主张,认识其实质和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后的情况,认识这场运动的时代局限性。3知道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本质,理解其不能实施的原因。4知道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客观认识其进步性。5了解中外不同时期人们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理性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6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全过程,思考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5. 教学策略设计高中阶段“革命史”教学,存在一个“程式化”的现象:一些教师总是习惯于
6、按照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或意义组织教学。这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对,但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历史教学陷入一种“怪圈”,学生也会陷入历史学习的“怪圈”,即历史就是原因、经过和结果。这种“程式化”的后果,往往导致教学中心不明确,历史学习没有方向;这种“习惯”,也使历史失去了它应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背离了历史的“原生态”特性。高中历史学习,不应该强调历史的专业性和全面性,更不是培养历史“专家”,没有必要“程式化”,不应求大而全。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教学重点,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突出重点和特点,让学生感受生动、生命的历史。为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名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
7、,如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等人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述,引导学生理解他们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评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关注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评论。材料和观点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通过多元的材料、多元的评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也会使学生对这场运动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实现教学目标。6. 教学过程设计步骤1:导入:教师:(上课前播放太平天国电视剧主题曲)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一首叫浩浩乾坤,你们知道这是近代哪一次重大事件的主题曲?学生:太平天国运动。教师: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视频的最后点到了太平天国运动这个事件。教师:很好!你们很
8、会捕捉有效信息,获取和解读信息是咱们历史学科的一项重要能力。是的,这场运动持续时间长达14年,势力席卷大半个中国,太平军还曾经一度打到清政府心脏北京地区,几乎把清王朝统治推翻,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这场运动为什么会发生或者说这场农民起义是如何炼成的?设计意图: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万事开头难”。历史课堂教学亦是如此。课堂导入作为一堂历史课的开端,肩负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人情境等任务,即体现“凝神、起兴、点题”六字原则。本导入的精彩之处在于:一是教师较好地利用了当今学生喜爱通俗歌曲的心理,以播放浩浩乾坤为引子,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二
9、是浩浩乾坤从一个侧面赞美与揭示了这一场伟大的农民运动,有利于激励学生深入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演变历程。步骤2:新课讲授:一、起义是如何炼成的?1.“吾乃人王”洪秀全何许人也?材料一 1814年:生于广东花县,家境贫寒。幸得族人相助,7岁入私塾读书。1828年:14岁,赴广州应试落第。1836年:22岁,应试再落第,收到基督小册子劝世良言,未读,藏之。1837年:第三次落第;沮丧返家;大病,产生幻觉:见上帝和耶稣;始读劝世良言1843年:29岁,第四次落败,创拜上帝教。设计意图:讲述洪秀全的个人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材料二 “近世烟氛大不同,知天有意启英雄。神州被陷从难陷
10、,上帝当崇毕竟崇。明主敲诗曾咏菊,汉皇置酒尚歌风。古来事业由人做,黑雾收残一鉴中。”洪秀全设问:依据材料一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从该诗中分析洪秀全为什么会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道路。材料三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原道醒世训设问:洪秀全的主张有哪些?这些主张能号召人民革命吗?设计意图:探讨“拜上帝教”的基本主张,引导学生思考“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2.太平天国运动为何如此“迅速发展”?材料四 中国的人口从1700年前后的约15,000万增加到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的约31,300万,一世纪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11 太平天国 运动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78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