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宏河镇农田水利可行性研究报告1397199250.doc
《清水河县宏河镇农田水利可行性研究报告139719925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水河县宏河镇农田水利可行性研究报告1397199250.doc(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蒙古清水河县宏河镇2009年国债以工代赈农田水利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蒙古亿富升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二OO八年十二月目 录1 综合说明11.1项目背景11.2项目概述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2.1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42.2 项目实施的可行性53 项目区概况63.1地理位置63.2水文地质63.3气象73.5工程现状83.6存在问题84 项目建设内容及工程技术设计方案94.1规划设计依据及原则94.2项目建设内容104.3工程技术设计方案104.4典型工程设计145 施工组织设计155.1 施工条件155.2 施工进度计划155.3 施工方法与质量165.4安全施工186投资估算及资金筹
2、措196.1原则和依据196.2费用构成196.3投资概算成果226.4资金筹措267 劳务报酬管理及发放277.1 劳务报酬277.2 劳务报酬管理及发放278 效益估算288.1效益分析内容和范围288.2经济效益298.3 经济评价308.4项目示范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影响329 项目组织和管理369.1组织机构369.2 管理办法369.3资金管理379.4政策保障389.5配套措施38估算附表:39附: 工程典型设计491低压管道灌溉工程设计502土地平整工程设计563 农田防护林造林设计58估算附表:建筑工程单价表61附件:1、估算附表2、工程典型设计1 综合说明1.1项目背景加强
3、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贯彻落实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途径。清水河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典型的“山、老、边、穷”地区,也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全县6个乡镇、102个村委会,794个自然村,总人口1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5万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全县总土地面积2859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总面积99%,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96%以上,沙化面积达28%,水浇地面积仅3万亩,95%以上的耕地是低产低效的“望雨田”,长期以来走着一条靠
4、天吃饭,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之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是造成清水河县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截至2007年底,全县年人均收入15002000元的相对贫困人口4.13万人,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2.03万人,贫困人口分布呈现面广、量大的特点。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稳定提高耕地的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是清水河县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根据清水河县的实际,结合清水河县“十一五”基本农田规划,决定在清水河县北部的宏河镇实施以工代赈农田水利示范项目,以扩大水浇地面积,发展灌溉农业,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达
5、小康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2项目概述清水河县宏河镇2009年国债以工代赈农田水利示范项目区位于清水河县境内东北部,浑河一级支流古力畔几河下游,属宏河镇所辖。项目区涉及青豆沟、白旗窑2个村委,康堡、青豆沟、大圐圙、碾房沟、后沟5个自然村,共有农户316户,人口1220人,劳动力570个,现有耕地0.85万亩,人均耕地7亩,其中有滩川地3500亩,由于灌溉设施缺乏,均为旱地,粮食平均亩产180kg/亩,人均纯收入1470元,是我县贫困人口较为集中地区。项目区位于青豆沟、白旗窑村,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土质较为肥沃,是全县农业条件较好的地区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开展引洪淤地工程建设,在原
6、荒滩沙地上淤地 亩,并兴建塘坝一座,大部分滩川地得到灌溉。但由于工程运行多年,塘坝淤满,完全失去蓄水能力,渠道等工程设施全部损毁报废,水地完全变为旱地。当地政府和群众多次申请建设水浇地, 经县乡有关部门多次实地勘测,将以工代赈农田水利示范项目选定在宏河镇青豆沟、白旗窑地区。项目规划发展水浇地3470亩,设计全部采用低压管道灌溉,新打机电12眼,挖筑大口井3座,铺设灌溉管网51.27km,对项目区的不平或波状耕地进行平整,平整306亩。完成上述工程建设项目共需动用土方11.26万m3,浆砌石325m3,干砌石244m 3,混凝土58m3,砌砖155m3,砂浆抹面630m2;铺设灌溉管网51.27
7、km;配套抽水机组15台;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6.0km,安装变压器5台。 主要材料用量为柴油7.38t,水泥51t,机砖81千块,砂子169m3,石子48m3,块石634m3,钢筋2.2吨, PVC管材52.05km,总投工2.04万工日。项目总投资516.6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补助5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6.65万元。总投资中其中建安工程费251.10万元,材料及设备购置费179.05万元,临时工程费12.56万元,独立费用26.98万元,基本预备费46.97万元,单位面积投资1489元。项目建设期一年。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3470亩,项目区人均新增水浇地2.84亩。项目区年增产
8、粮食117.98万公斤,年增加纯收入94.73万元,人均增产粮食967公斤,人均产值可增加3452元,人均纯收入将增加776元。可使项目区316户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1、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需要。项目区是典型的农业区,受干旱缺水制约,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如遇干旱年份,不可避免出现农业减产,农民返贫现象,农民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稳定解决。项目建设可发展水浇地3470亩,人均水浇地2.84亩,制约农业发展因素有效排除,粮食单产由原来的180kg/亩增加至520 kg/亩,人均年增加收入776元,实现稳定脱贫。2、是调整种植结构的需要。受生产条件的
9、影响,项目区现有作物主要以耐旱的马铃薯、莜麦、杂粮等低产低效作物为主,项目实施后,可依托良好的灌溉条件,发展蔬菜、专用玉米等高产高效作物种植,从而大幅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需要。通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可有效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生产方式由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精种高产集约经营转变,进而促进农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4、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的需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使项目区农民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实现转移增收。同时,减少坡耕地开垦种植,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10、2 项目实施的可行性1、资源条件具备。经实地勘查,项目区土地资源充足,人均耕地7亩。土壤以壤土、沙壤土、栗钙土为主,且较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水、土资源完全满足项目建设要求。2、经济社会条件具备。工程建设所需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砂石、砖、钢材、水泵,均为普通材料设备,可就地解决,其他材料设备也在县域内完全满足工程建设需求。施工所需电力、交通、通讯等条件均可满足需求。3、群众积极性高。项目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一项工程,当地群众对项目实施的要求日益迫切,投工投劳积极性高,群众基础良好,自筹资金有保障。4、当地业务部门人力、技术、装备可满足工程建设需求,可承担工程实施任务。3 项目区概况3.1地理位
11、置项目区位于清水河宏河镇东北部,项目区面积 km2,地理位置东经1115022-1115217,北纬400424-400546。北至康堡羊喇公路、西至大圐圙、南至沟畔、东至青豆沟。3.2 地形地貌项目区位于吕梁山地北缘,黄土高原北部山前斜坡地带,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地形,地势波状起伏,山势平缓,山顶多呈浑圆状,总趋势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平均海拔1205.6m,最高海拔1250.5m,最低海拔1161.1m,相对高差86.6m,整个地形山、川、沟相连。灌区土壤主要发育为栗钙土、风砂土。土质松散,土壤肥力较低。3.2水文地质根据地下水的贮水类型和埋藏条件分类,灌区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埋深较
12、浅,一般有统一的自由水面,地下水承受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和附近低山丘陵区地下水的径流排泄补给。灌区含水岩层主要包括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砂砾石孔隙潜水含水层,第四系上更新统半胶结砂、砂砾石孔隙潜水含水层。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砂砾石孔隙潜水含水层分布在古力畔几河沟谷之中,含水层主要岩性为松散的砂粒岩石,砾石成分为花岗岩、灰岩,磨圆度差,砾径一般在0.510cm,最大可达30cm,含水层厚度一般小于30m。单井出水量70100m3/h。第四系上更新统半胶结砂、砂砾石孔隙潜水含水层,含水层岩性为兰灰色分选良好的粉细砂及磨圆度良好的砂砾石组成,水位埋深一般小于40m,含水层厚度一般小于30m,单井出水量50m
13、3/h左右。灌区一般(机井)成井深度4070m,地下水赋存条件较好,且埋藏较浅,利于开发利用。地下水水质良好,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水,矿化度0.5g/l,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要求(GB508492)。根据调查统计,项目区地下水资源量为5900万m3,可开采量1500万m3,水质和水量均能满足项目区灌溉需求。3.3气象项目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多风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411.4mm左右,年降水量最大值为578.1mm,最小值为244.2mm,降水量年际间变化大,多雨年和少雨年相差近234mm左右。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
14、,该期间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6.0%,尤其是7、8两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1.4%。区域内多年平均蒸发量2547.4mm,年均气温7.4,最高气温37.8,极端最低气温-29.1。年日照时数2955.5h,5的有效积温3406,最大冻土深1.7m,无霜期145天,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尤其以旱灾最为严重。3.4社会经济项目区共有农户316户,人口1220人,劳动力570个,农业是当地的主导产业,现有耕地0.85万亩,其中旱滩地3500亩,坡梁旱地5000亩,人均耕地7亩,种植作物以玉米、薯类及糜、谷、黍、莜麦等耐旱作物为主,是典型的杂粮区,粮食亩产180kg/亩。2007
15、年人均纯收入1470元,农民收入来源中,种植业、养殖业及其他收入分别占60%、20%和20%,是我县贫困人口较为集中地区。3.5工程现状项目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饮食灌溉工程一处,原灌溉系统为白旗窑村东侧的小咀沟旁设节制闸和冲沙闸,将水分入白旗窑塘坝,蓄水以便在枯水期进行灌溉,塘坝设有引水闸,采用渠道灌溉。但是由于管理不善,白旗窑塘坝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淤满,形成了坝地,农民在坝地中开垦种植,已不能发挥兴利灌溉作用。原有渠道已淤为高于耕地的土渠,渠道多年失修,断断续续,已无法正常使用,原有的水闸大部分已经损毁。项目区没有其他水源工程可供使用。3.6存在问题1、灌溉工程缺乏。项目区水源工程、
16、灌溉渠道处于空白状态,过去零星引水工程已完全报废,需要建设机电井或大口井、管道输水工程。2、土地不平整。项目区306亩耕地土地不平整,无法进行灌溉,需进行土地平整。3、项目区地处丘陵地区,土壤为沙性土壤,沙尘天气频发,为沙尘防止袭击农田,降低霜冻危害,保持项目区温度和湿度,在项目区周围营造农田防护林。 4 项目建设内容及工程技术设计方案4.1规划设计依据及原则4.1.1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清水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3. 国家标准GB50201-94防洪标准4北方农村水利实用技术手册5小型水利手册(陕西省水利学校编)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4.1
17、.2设计原则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综合考虑项目区各部分具有的优越条件,同时考虑其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各项工程综合配套,使其发挥最大效益。保证工程运行的可靠性和持久性。为使项目区的土地充分发挥效益,其可靠性、持久性首先考虑并贯彻于设计中。对项目区现有的水源条件、耕地、荒地进行认真的勘测、调查,对工程的实施方案布局进行优选,做到对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认真设计,确保整个项目区工程质量。方便运行管理,设计充分考虑工程投入运行后的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问题。力求投资省、效益高、设计系统考虑工程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取得整体和局部的最优设计方案,达到节省工程量、减少投资和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地效益的目的。4.2项目建
18、设内容 项目规划发展水浇地3470亩,拟全部采用低压管道灌溉,新打机电井12眼,挖筑集水大口井3座;平整土地306亩;配套抽水机组15台,铺设灌溉管网51.27km;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6.0km,安装变压器5台;修筑农田作业路14.5 km,建设项目区周围农田防护林7.28hm2。4.3工程技术设计方案4.3.1 水源工程4.3.1.1机井项目区土地分布于古力畔几河左岸,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均可以利用,规划新打机电井12眼,作为低压管道灌溉水源, 根据当地水资源调查,井深在70-90m之间,单井水量在50-80m3/h。4.3.1.2 大口井1、项目区的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比较丰富,在靠
19、近长流水或泉眼出流丰富的地带采用大口井形式作为灌溉水源,根据实地勘察规划修筑大口井3座。井径、井深,根据设计取水量、施工条件和经济技术比较确定,取大口径内径为3.5m,井深7.0m。2、井壁材料和厚度根据设计确定的井深、井径,同时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施工工艺及当地材料供给情况。确定井壁材料由干砌石和浆砌石构成,干砌石位于大口井的中部,浆砌石位于上部,为了使基础受力条件好,在底部铺筑一层浆砌石,三部分的材料自下而上为浆砌石、干砌石、浆砌石。3、进水方式及结构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确定,采用井底井壁同时进水。由于河槽基础为砂卵石层,井底可不设反滤层。井壁的进水主要靠中间的干砌石砌缝进水,在进水段的干砌石
20、背后回填反滤层,反滤层由细砂、粗砂、碎石组成,厚度分别为20cm、20 cm、15 cm。由于浆砌石进水孔断面较大,采用钢丝网包裹后回填滤料,滤料填筑依次为砾石粗砂细砂。井口高程高出现有地面0.5m,大口井顶部钢筋混凝土结构。4.3.2泵房工程为使水源不受污染,防止机泵及配电设备设施被盗、破坏、风雨蚀等影响,在水源工程的机井、大口井上方新建砖砼结构潜水泵房,建筑面积9 m2。泵房结构见附图。4.3.3 管网工程低压管道灌溉工程是通过水泵抽取机井地下水,铺设输水管道将水输送到田间,田间安装给水栓控制浇灌。低压管道采用二级管网输水,主管管径d=160mm,支管管径d=110mm。主管道垂直于等高线
21、布设,支管走向平行于作物种植方向并于地形坡度相适应。给水拴间距60m,单个给水栓设计控制面积5亩。管道埋深以不影响耕作并不被碾压破碎为标准,管道埋深80-100cm,在一些过沟或跨梯田的部位,采用浆砌石保护。由于管路处于冻层以上,需在低洼地带设置退水井,以防管路冻裂。按照机井数量和流量,规划低压管道灌溉面积3470亩,铺设灌溉管网51.27km,其中铺设160mm管7.69 km,110mm管43.58km。管材材质为U-PVC管。根据地形高差及低压管道输水要求,选配工作压力0.40.6Mpa的管材。4.3.4土地平整工程对项目区坡耕地和凹凸不平波状地进行土地平整,使之满足农田灌溉要求的同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水河县 宏河镇 农田水利 可行性研究 报告 1397199250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76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