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纲要.doc
《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纲要.doc(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研 究 性 学 习 课 程 指 导 纲 要序 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视为重要内容。在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在日本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其目的是追求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这种行为是对学生培养“生存能力”,更好地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社会变化是十分必需的。而“综合学习时间”的设置被认为是日本推行新课程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在我国台湾省目前推行的新课程中,非常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推出的新课程所确定的基本理念是“终身学
2、习、全人发展”,贯穿这一基本理念的课程体系则是以研究性式“学会学习”为总目标。在我国正在实施的课程改革中,设置“研究性学习”为必修课,强调学生学习改变、强调教师教学方法转变,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充分体现了国际教育课程发展的主流。当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通向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作为必修课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无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重大突破。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因此,“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作为一种课程形式,在新一轮的基础教
3、育课程改革中都有着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基于此,为使“研究性学习”这一门必修课能够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与实施,我们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编写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与管理评价指导纲要。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和管理评价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是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和新课程理念,参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课程标准制定。本指导纲要,本指导纲要是指导小学、初中、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管理、评估、考核及规范校本教材编写与审查标准的规章。本指导纲要以转变中小学生学习方式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
4、设计评价指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发展自己的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和体验机会;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利用多门学科知识进行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与其他学科不同特点表现为:既无大纲又无教材。由于该课程蕴含着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生长点,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从根本上导致教师的角色变化和
5、重新定位。主要体现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作为学生课题研究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方案的指导者,学生参与课题和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因此,从教师角色转变与发展要求来讲,现代教师必然是学科教师与研究性学习导师的综合体现。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目标管理相比有两大不同的重要特征:其一,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以自主体现、自我管理为主;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式;无论是同学(小组)关系,还是师生关系等都是以“课题项目”研究或“项目活动设计”的学习方式进行。其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过程重于学习结果;这是因为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利用接受性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现实生活
6、中有意义的问题进行主动探究,从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养成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应重点掌握以下课程构建特点: 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不再是专家或教材编写者事先规划的知识体系,而是由师生在交互式过程中共同构建,共同选择和共同探索的新问题、新知识;它强调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性、体验性和情境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不同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常规学科课程按自身逻辑体系设立和展开,依据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这些学科知识中的间接经验。而研究性学习则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环境,力求取得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体系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每门学科知识的延伸、综合和重组。
7、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其他指定内容融合,是对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引领作用的主要学习方式,在课程实施中,各学校可以根据有效的学习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等研究性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和综合实践,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本指导纲要,同其他学科共同构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不可分割的学习方式,其基本要素及关联性如下: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观念”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并且还在课文“课程总目标”里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
8、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本课程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其中“任务驱动”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科学课程标准更明确地规定:“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目的学习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此外,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课程标准中,都提出了以上类似的“基本理念”。由此可见,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已不仅是
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学习方法,而更是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对所有学科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指导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定位和课程实施特点如下: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定位: .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兴趣 .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使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建立学生发展的合理知识结构 .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课程实施的特点: .体现素质教育理念与内涵 .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界限 .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转变 .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和发展性原则 .拓展课程实施的时间和空间 编 者 二OO七年十月二十三目 录 序 言一、指导思想二
10、、课程目标(一)学生目标(二)教师目标(三)学校目标三、学习目标(一)小学阶段(二)初中阶段(三)高中阶段四、课程原则五、课程特点(一)主体性(二)开放性(三)综合性(四)实践性(五)研究性六、课程类型(一)按课程形态划分1、部分探究学习。2、完全探究学习(二)按“课题研究”与“项目(活动)设计”划分1、课题研究2、项目(活动)设计(三)按程度和性质划分1、接受性探究2、发现式探究3、知识性探究4、准学术性探究5、创新性研究七、学习模式(一)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二)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三)基于任务的研究性学习模式1、创设情境的目的2、任务的特点要求3、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提出
11、的“任务”学习模式八、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与指导要点(一)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阶段要点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要点1、准备要点2、选择和确定课题要点3、课题论证及开题要点4、制定研究方案与开题的要点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要点1、实施研究方案要点2、结果形成要点3、成果展示交流与结题答辩报告会要点4、成果展示和交流要点5、组织答辩要点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要点1、交流总结,推广研究性学习成果要点2、成果总结、评价要点九、研究性学习学校管理工作要点(一)成立学校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构建管理体系(二)制定学校研究性学习管理与发展计划(三)制定各部门和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四)研究性学习实施
12、动员(五)培训指导教师(六)制订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要点包括:(七)制订学校研究性学习学年或学期工作计划十、研究性学习评价要点(一)基本理念1、形成性评价2、质性评价3、发展性评价(二)基本原则1、过程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多元性原则4、激励性原则5、主体性原则(三)基本要求(四)评价目标1、探究能力2、科学知识3、科学素养(五)评价方法1、学生自我评价2、学生互相评价3、课题小组自评、互相评价4、导师评价5、对指导教师评价6、档案袋评价(六)评价内容1、按阶段性为主的评价内容2、按学习活动为主的评价内容 十一、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要素(一)参与学习活动态度所涉及的评价指标要素(二)参与
13、学习活动所获得体验的评价指标要素(三)掌握方法、技能情况所涉及的评价指标要素(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所涉及的评价指标要素十二、研究性学习评审程序要求(一)小组选题评审程序要求(二)成果答辩评审程序要求(三)个人、小组申报评优评审程序要求十三、研究性学习课程成绩评价要点(一)课程成绩评价原则(二)课程成绩评价要求1、课题小组成绩评价2、学生个人成绩评价3、学分、绩点评价(三)课程成绩评定方法1、课程小组成绩评定方法2、学生课程成绩评定方法3、课程学分评定方法4、课程学习绩点计算方法十四、研究性学习课程表格式范例(一)综合类范式表A1传统课程评价与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区别表 A2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
14、学课程的比较表 A3中小学自然探究领域及问题范例表 A4中小学社会研究领域及问题范例表 A5研究性学习社会教育资源的类型及特点(二)申报表格范式表B1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意向表表B2研究性学习课题申报表表B3研究性学习外出活动申请表表B4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使用专用教室和设备申报表表B5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结题申报表(三)活动过程表格范式表C1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活动计划总表表C2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意见卡表C3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活动记录表表C4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访问记录表表C5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研究实验记录表 (四)评价类表格范式表D1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评价表表D2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过程评价表表D3研
15、究性学习结题、答辩评价表表D4研究性学习自我反思总结表表D5研究性学习教师课程指导工作考评表十五、主要参考文献第一部份 前 言2001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明确地提出:要“改变课程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按照这一规定,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这一新课程,将作为从小学到高中每一阶段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目前正在实施的
16、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几乎所有学科都在其“基本理念”或“课程目标”里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特别是以研究性学习课程内涵与特点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基本要素。由于“研究性学习”蕴含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从国际国内近年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来看,“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载体;在我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专家们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实现素质教育内涵和构建校本课程最重要的途径,同时视研究性学习为课程改革的切入点。为认真落实教育部有关新课程的精神与要求,为推动区域性课程改革与实验的整体发展与提高,特制定本
17、课程实施与管理评价指导纲要。一、课程性在继承传统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基础上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新型课程形态,并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基本点;在国家宏观控制、地区指导、学校自主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课程结构管理与评价模式下,构建校本课程;使学校教育教学从过去单一化的平行发展、机械控制式的平均发展局面摆脱出来,使学校朝着个性化与特色化方向发展,为创建学校特色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课程目标研究性学习贯穿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管理与评价均要达到以下目标:(一)学生目标1、获得亲
18、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过程体验。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3、形成对周围生活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4、发展实践活动,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二)教师目标1、掌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流程和实施规律,探索对学生进行指导的不同形式和策略。2、科学地组织与引导学生自觉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3、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学习,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4、通过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开展多学科合作性学习
19、的研究,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并以此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5、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指导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与实践,动态地观察和了解学生,创造服务式、主导式的教育对话环境。6、提高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能力和问题的反思能力,有效地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进程。(三)学校目标:1、构建全新的教育教学管理与评价模式,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2、全面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全新的办学理念。3、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与各学科整合,构建校本课程。4、构建研究型和学习型教师群体,为发展与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供条件。5、形成全新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形式,构建适合新课程发展的教
20、育教学评估体系。6、拓展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探索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成长模式。三、学习目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新课程必修课,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开设,其目标、价值追求都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在知识结构、身心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学习目标也各有不同。具体学习目标如下:(一) 小学阶段1、通过愉快、美好的生活体验培养积极的探究兴趣。2、接触与亲近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初步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3、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4、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意识。5、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6、形成遵守科学意识,具备认真学习、努力探索的学习态度。7、初步
21、形成对社会的责任与正确态度。(二) 初中阶段1、学会探究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形成问题意识。2、会制定与设计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方案。3、形成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4、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认识问题的态度,形成一定的科学能力。5、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社会交往能力。6、形成初步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三) 高中阶段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搜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四、课程原则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一)本课程旨在构建一种积极、主动、自主的教学活动。学生是本课程实施的主体,并对
22、完成本课程任务具备完全的责任。(二)本课程是专为学生提供一个用知识与自然、社会、自身结合进行实践与研究的开放性机会。(三)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科学问题意识的形成,利用自主探究形式获得探索体验和形成构建知识模块及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本课程主要指向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五)本课程的实施以一学年度为周期。五、课程特点(一)主体性。从选择课题到进行课题方案设计、实施、解决以及课题结题报告,都是以学生自主负责完成。教师只起到组织、关心、指导和评价作用。(二)开放性。从学习空间上,学生探索问题的范围可以从校园到社会,从本地区到世界各地。从学习途径上,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图书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研究性学习 课程 指导 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67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