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新煤矿设计说明书.doc
《潞新煤矿设计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潞新煤矿设计说明书.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 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11.1地理位置、交通情况11.2地形气候与水电概况21.2.1地形及地貌21.2.2气象及地震31.3矿井地质特征41.3.1地层41.3.2构造41.3.3水文地质71.4煤的物理特性及工业用途9第二章 井田境界和储量112.1 井田境界112.2 矿井工业储量112.2.1 矿井地质资源/储量112.2.2 矿井工业储量122.2.2 矿井设计资源/储量132.3 矿井可采储量132.3.1 井田边界保护煤柱132.3.2 矿井工业场地保护煤柱142.3.3 断层保护煤柱152.3.4 井筒保护煤柱162.3.5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16第三章 矿井工作制度、设
2、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83.1 矿井工作制度18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83.2.1确定依据183.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83.2.3 矿井服务年限19第四章 井田开拓214.1 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214.1.1.井筒形式的确定214.1.2井筒位置的确定224.2 工业场地位置、形状和面积224.3 开采水平的数目及采区的划分224.4 主要开拓巷道234.5 矿井开拓延伸及深部开拓布置方案234.5.1 开拓方案:234.5.2 开拓方案的比较244.5.3 采区开拓间的接替方式29参考文献:29第一章 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1.1地理位置、交通情况潞安新疆煤化工(
3、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矿井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三道岭矿区中部,行政区划属哈密市管辖,地理坐标:东经924002924205,北纬430707430817。煤矿以北4.0km,有312国道通过,南13.5km处有兰新铁路通过,交通方便。煤矿采矿许可证规定的矿界范围由6个拐点坐标限定,一矿井田矿界范围拐点坐标及地理坐标:见表1-1。表1-1 矿井地理坐标 拐点X值Y值经度纬度S14776254.0016473048.00924205430806S24777646.0016473283.00924155430817S34777646.0016474938.00924011430817S44777
4、233.0016475275.00924002430758S54776261.0016475275.00924002430709S64776226.0016473048.00924205430707区内的总人口为34883人,主要分布在井田北部。井田面积内没有建筑及耕田,也没有人员居住。区内公路交错,运输便利。工业以煤炭生产为主,同时具备煤炭勘查、煤炭设计、煤矿施工、热电厂、建材、化工、机械加工及维修、汽车运输、棉纺、硅铁、电石、石材开采及加工、农业种植、仓储服务,物业管理、钢材销售等企业。一矿井田北部和东部以F2断层为界,东北角以4#煤层底板等高线+960为界,西部以X排勘探线为界,南部以4
5、#煤层底板等高线+580为界。井田东西走向平均长4.0km,南北宽2.5km,面积约为10.0km2,开采深度由+960m至+580m标高。矿区内有公路、铁路贯穿,东距哈密市84km,西至乌鲁木齐508km,国道312线及省道通过。兰新铁路柳树泉站距矿区13.5km,设有专用线,交通方便。见图1-1。图1-1 交通位置图1.2地形气候与水电概况1.2.1地形及地貌该井田地处巴尔库山南侧戈壁平原,地势较平坦,地形北高南低,坡度千分之二十左右,海拔高度9801150m,属戈壁丘陵准平原地形,由干涸河床、河漫滩及低缓山丘相间的风蚀地貌组成。无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田内除保留有浅而干涸的冲沟和风积丘岗外
6、,均为平坦戈壁。1.2.2气象及地震矿区气候属大陆性气候,多风、干旱、少雨雪,最高气温40以上(78月),最低气温-23.4以下(元月),冻结期5个月(113月),冻结深度为0.7m,年平均降雨为26mm,蒸发量高达4269mm,最大积雪厚度为30mm;春秋两季多风,风向以东北风为主,最大风速为47ms。三道岭气候基本气象要素(见表12) ,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该区地震动峰加速度为0.1,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对应的地震基本裂度为度 。见表1-2。表1-2 三道岭气候基本气象要素综合表 地 区气象要素三道岭气温年平均10.02一月平均-19.2七月平均37
7、.3年极端最高40.5年极端最低-23.410活动气温3440平均无霜冻期(天)173年日照数(小时)3056年蒸发总量(mm)4269年降水总量(mm)26一日最大降水量(mm)20.9年大风日数(天)106.6年最大积雪深度(Cm)30年冰雹日数(天)0.5太阳辐射年总量158资料年代2000-2004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团公司有自备火力电厂一座,内装3000kW机组一台,6000kW机组三台,总装机容量达21000kW,并且由柳树泉区域变电所架设一回路35kV输电线路将哈密电厂的电引入矿区,矿区用电基本保证。矿井供电由集团公司自备电厂引出的6kV双回路到一矿井田工业广场地面高压变电所,其后以
8、6kV输送到矿井各供电区间和设备,满足日常生产需要。矿井供水由集团公司在沙枣泉水源地和在天山白杨沟水源地内建有的水库经过分配后,由中心区铺设管路供给矿井生产、生活使用。1.3矿井地质特征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团公司哈密三道岭煤矿矿区位于东天山褶皱带内的山间盆地的冲洪积扇前缘,北有巴尔库山,南为觉罗塔格山。三道岭煤田为中下侏罗系沉积煤田,受天山纬向构造带的影响,在第三系晚期经喜马拉雅运动改造,形成现煤田中部隆起被剥蚀,即现在的西山倾伏背斜,致使煤田呈现西部封闭,东部开放的“马蹄形”煤田格局,其次在煤田内发育有次一级北东南西走向和近东西走向的断层,进一步切割了煤田的整体形态。1.3.1地层1)第四系:基
9、本为全区分布,厚度0260m,以砂砾层为主,局部为砂质垆坶层,厚度最大处位于西山倾伏背斜的北翼,其他区域厚度较薄。2)第三系:基本为全区分布,厚度0600m,以砖红色砂砾岩、泥岩和砂岩及过渡岩性为主,厚度最大处主要分布在煤田南部外围,其他区域厚度在100m左右,煤田西部直接出露地表成丘陵。3)侏罗系:基本全区分布,厚度在30700m,以灰色、灰绿色、灰黑色的泥岩、砂岩为主,其中下侏罗系含煤6层。4)石炭二迭系:厚度不详,主要出露在天山内和西山倾伏背斜轴部。1.3.2构造根据精查地质报告,一矿井田位于三道岭西山倾伏背斜的南翼,煤系地层总体为一向南倾的单斜构造,走向NESW,倾向ES,由于整个煤田
10、处于天山褶皱带内,其构造形态受纬向构造的控制。因此区内主要构造线的走向大致呈东西方向。区内中小构造较为发育,现分述如下:1)褶曲主要是位于南部的宽缓向斜,褶曲对生产影响不大。2)断裂(1)F1号逆断层:位于井田的南部,走向近N50E,为一向北倾斜的高角度逆断层,倾角约80,断距约500左右。该断层发生在第三系沉积以前,将侏罗系地层断开,上覆第三系地层未受破坏(或断距很小),断层两侧的第三系地层厚度变化很大,北盘平均厚185.02,南盘厚约700m。(2)F2号逆断层:向西倾并南转与地F1号断层相交,断层倾角2454,断距18120,为一、二矿分界的自然标志。(3)F13下断层:位于一矿井田勘探
11、线西附近,断层走向NE250SW,长约500m,倾向东南,倾角64,落差2530m,往深部减少。(4)揭露的断层一般落差在2m左右,对生产影响不大。(5)、三维地震勘探揭露的断层落差均在36m之间,倾向南东,倾角在4570之间,不会影响正常生产。一矿井田地处天山地槽褶皱时所形成的凹陷盆地哈密凹陷中。在这凹地中又沉积了侏罗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等地层,其厚度1500m。在这些地层的沉积过程中,又发生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使中新生界地层产生了褶皱,形成侏罗系背斜、向斜和第三系向斜,伴随着褶皱的同时,又产生了各种性质的断裂。由于沉积间断,使中新生代地层之间形成了不整合。3)本区所见地层由新到老有第
12、四系、第三系、侏罗系、石炭二迭系等,现分述如下:(1)第四系(Q):冲、洪积砾石层,下部有粗砂、亚砂、亚粘土及砾石,厚度012.84,平均厚度5.80,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2)第三系(E):厚度在060m,岩性由砖红色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杂色砾岩所组成,底部为含钙砂质泥岩、泥质砂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3)下侏罗八道湾组(J1b):揭露厚490.98,由上至下分为三个岩性段:a、八道湾组上段(J1b3):灰绿色泥岩、细砂岩及泥质细砂岩为主,以黑色泥岩、炭质泥岩的K2标志层为界与下伏地层接触。b、八道湾组中段(J1b2):上部为灰色至灰绿色中细砂岩夹泥岩及砾岩组成韵律清晣的旋迴构
13、造,中部以青灰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有炭质泥岩数层,中夹薄层砂砾岩及中细砂岩,下部以灰红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底部以灰色粗砂岩、砂砾岩的K1标志层与下伏地层接触。c、八道湾组下段(J1b3):是矿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以砂岩、泥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共含煤6层,其中4#、是矿区的主采煤层,煤层间由砾岩、砂岩及灰黑色、灰色粉砂岩、泥岩等组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4)石炭二迭系(CP):由流纹岩、石英斑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中酸性火山岩组成,为煤系地层基底,厚度不详。一矿井田由于位于西山倾伏背斜的南翼浅部,地层单一,煤系地层以特殊的标志层即可进行对比,所以较为可靠。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侏
14、罗统八道湾组,该组揭露厚490.98m,主要岩性为:上段砾岩层以暗红、黄绿色及杂色砂岩、砂砾岩为主,中夹黄绿色砾岩、黑色泥岩、炭质泥岩等,在井田内被剥蚀,该段平均厚9.80m。中段以灰绿色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为主,中夹粗砂岩、薄层砂砾岩及菱铁矿结核,包括K3砾岩标志层,该层平均厚为147.16m。下段以K1砾岩标志层为界,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灰色、灰绿色泥岩、砂岩及砾岩组成韵律比较清晰之旋回结构。下段含煤6层,煤层间由砾岩、砂岩及黑色、灰色粉砂岩、泥岩等组成,具旋回结构,该层揭露平均厚度203.09m。煤田含煤6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6#煤层,其中4#煤层为可采煤层,其它煤层为不可采煤层,平均
15、可采厚度为11m(见表:可采煤层特征表),4#煤层为现主采煤层。现将各煤层特征分述如下:1#煤层:多呈断续的煤组出现,结构复杂,煤层厚度小(0.301.80m)而变化大,为极不稳定煤层。2#煤层:平均厚度1.45m,分为13个分层。结构复杂,极不稳定,仅在少数钻孔见到。12号煤层平均间距10.43m。3#煤层:不含或含 一层夹矸,结构简单,平均厚度1.00m。4#煤层: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最大厚度11.2m,最小厚度8.9m,平均厚度10.1m,结构简单较复杂,厚而稳定,一般遵循着由西向东逐渐变薄、由北向南增厚的规律。该煤层内普遍含有12层含鲕状铁质结核、灰分达30%的薄分层,常以此特征作为本
16、区对比标志,属稳定煤层。于2号煤层平均间距21.68m。5#煤层:一矿井田井田该煤层只有局部出露。于4#煤层平均间距6.38m。6#煤层:煤层结构简单,煤层厚度在0.52 1.34 m之间,平均煤厚在0.93m,具有北薄南厚、东西相差不大的特点,属较稳定煤层。于5#煤层平均间距19.26m。主采4#煤层顶板:直接顶为粉砂岩、泥岩、细砂岩,老顶为厚层状砂砾岩。4#煤层底板:为砂质泥岩、细砂岩、中砂岩组成。贴近煤层多为泥岩,厚度0.41.2m不等。岩性特征(1)砂砾岩:砾度不等,胶结物多为泥,钙质,未湿水硬度较大,湿水后胶结物软化,易于分解。(2)中、粗砂岩:较致密,硬度大,往往以透镜体出现,覆于
17、砂砾岩层之上, 单层厚度不大。(3)粉砂岩,细砂岩:细砂岩多与泥岩或者粉砂质泥岩互层出现,具有明显之层理。粉砂岩单纯者较少,以过渡岩性为多,个别具有层理,成层好,易顺层理脱落。(4)泥岩:赋存在煤层附近的泥岩,一般性软,遇水具有一定的膨胀性,其它地段泥岩多含有砂质,呈团块状,滑面发育,膨胀不明显,但较破碎。一矿井田内4#煤层顶底板多为粉砂岩、泥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中砂岩等,老顶为厚层状砂砾岩,比较稳定,从本次勘探钻孔煤、岩芯中可以看出,组成煤层顶底板的岩性主要为泥岩,其次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详见地质综合柱状图1-2。1.3.3水文地质一矿井田对应地表为平坦之戈壁,地貌单一,北为巴尔库山,
18、本井田则位于山前倾斜平原前缘地带。由于长期侵蚀切割,形成了南北宽缓之冲沟和狭长之平台。西部局部基岩裸露,东部则为广阔的戈壁砂砾石所覆盖。区内缺少天然地表水体,唯一补给区为巴尔库山之融雪水,在流出沟口不远,即潜流于地下,故冲沟常年呈干涸状态,唯每年67月,山区融雪水汇流而下,但为时甚短。据三道岭气象资料统计,年降雨量约为26mm,而年蒸发量则高达4000mm,常年少雨,气候干燥。因此,地下水的补给主要受山区大气降水与融雪水的影响,具有季节性,其补给来源受到限制。由此可见,本区地下水的各种补给条件是十分有限的,地下水的补给量很小。综合上述,由于巴尔库山融雪水的补给源远,缺少地表径流,蒸发量很大,加
19、之矿床上覆地层透水性很弱,隔水性较强,并且无透水地质构造,由此构成了矿床充水因素的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原精查地质报告根据本区水文地质调查情况,将井田地层按含水特征划分为三个含水层组,即第四系岩性松散易受补给,为孔隙水,但水储量以静储量为主,补给源水量较小,此为第一含水层。第三系岩性较疏松,其上段受风化作用影响,风化带裂隙较发育,可接受第四系底部水的补给,受水条件亦较好,为孔隙裂隙水。此为第二含水层。侏罗系岩性总体坚硬致密,受水补给条件恶劣,为裂隙孔隙水,此为第三含水层。岩层含水性的特点是:岩层含水性随着埋藏深度而减弱,其单位涌水量依其地层层序,向深部递减5倍以上,此为补给区同一而岩性各异之故
20、。同时各含水层间无直接联系。因各含水层间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作为隔水层。第一含水层(H1):即第四系松散沉积含水层,分布在整个井田,在延深区域范围内厚度不一,最大厚度为12.84m,平均厚度在5.80m左右,岩图1-2 底层柱状图性主要为松散的砂砾石、亚砂土等,该含水层通过本次补勘工程的简易水文观测工作证明其基本不含水。第二含水层(H2):即孔隙裂隙水,为下第三系善鄯群,零星分布在矿井+700水平以上区域,第三系厚度为060m,含水层厚度一般2030m左右。该层单位涌水量0.125 l/sm,渗透系数0.0000448m/s,岩性中上部主要为砂质泥岩和泥质砂岩,中下部主要为富含钙质结核之砂岩、砂
21、砾岩,胶结物为泥钙质,胶结程度差,较为松散。第三含水层(H3):即裂隙孔隙水,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下段,据已有资料,本层含水性比较明显的层段主要集中在K1标志层至6#煤层之间,其上部岩性以灰、灰绿色砂岩为主,致密坚硬,偶有节理,静止水位10.5m,单位涌水量0.02774l/sm,渗透系数0.000109m/h;各煤层本身皆为弱含水层,煤巷掘进后,巷道内滞后涌水效果明显,但出水方式多为潮湿、滴淋水,在裂隙发育地段或构造带附近,涌水较大。在其它层段掘进时巷道内普遍干燥无水。据已有勘探资料,K1标志层以上及6#煤层以下,涌水量微弱,尤其是6#煤以下的岩层,涌水量极微,可视为不含水岩层。井田平均涌水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矿 设计 说明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66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