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铜山县张集镇区1:500地形图测绘设计方案.doc
《毕业设计-铜山县张集镇区1:500地形图测绘设计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铜山县张集镇区1:500地形图测绘设计方案.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 业 设 计设计题目名称:铜山县张集镇区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方案专业、班级 测量062 姓名 日期 1、设计题目 铜山县张集镇区1:500地形图测绘设计方案 2、设计指导教师(签名) 3、设计评阅人(签名) 评阅日期 4、评定意见及成绩 中文摘要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现代化测绘基础的数字测图技术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以高自动化,高数字化,高精度的显著优势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图解测图的方法。此次对张集镇区施测的为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施测地物比较复杂,施测地物要求详细,工期短。为了尽快完成工程,在施测过程中投入了GPS和常规全站仪。GPS的投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为
2、下面的碎部采集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关键词:数字测图 自动化 数字化 高精度 碎部采集目录第一章 工程概况5第二章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5第三章 已有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利用5第四章 作业依据6第五章 平面控制测量7第一节导线网作首级控制网,全站仪加密图根点 7第二节GPS作首级平面网,RTK加密图根点 11第三节平面控制两种方案的论证12第六章 高程控制测量13第一节 主要技术要求 13第二节 四等水准外业观测 13第三节 四等水准网平差计算 14第七章 地形图测绘14第一节 细部测量 14第二节 地形要素测量要求 14第三节 地形图测图注意事项 14第四节地形图内容及取舍14第五节 外业数据传输1
3、6 第六节 内业成图 16第八章 质量保证措施 17 第九章 工作计划与成本预算 18第十章 提交成果19 第一节 控制资料 第二节文档资料铜山县张集镇区1:500地形图测绘设计方案第一章 工程概况 第一节 任务来源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从06年开始,南京测绘院承揽了张集的土地调查工程。为尽快完成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我公司受南京测绘院委托对铜山县张集镇区进行1:500的地形图测量工程。 第二节 任务概述此次地形测量工作主要是为二调服务,精度要求较高。主要是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界址线、其他地籍要素、位置、形状等,计算面积,为土地调查工作提供底图。测区内农田不测量,只是沿着房屋向外测量延
4、伸50米。第二章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及交通雨水分布概况第一节 测区自然地理位置测区位于铜山县东部,面积大约1.78平方公里,交通便利, 104国道横穿整个镇区及规划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均从测区内穿过,距离中国徐州观音机场40公里。整个测区地势平坦,没有山脉,人口密集,房屋错乱,地形较为复杂。第二节 测区雨水分布测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
5、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施测工期大约为50天。第三章 已有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利用现从南京测绘院收集到张集4个D级GPS控制点坐标如下(表3-1)和一份影像图(3-1) 表3-1:GPS点坐标点号平面坐标m高程mXYE1013779045.929 534218.99832.569E102 3778882.026534658.91333.056E103 3778253.697534244.44932.603E1043778197.250535666.292 33.469注:控制点标石均为混凝土桩,标示为钢筋顶部十字刻画中心,坐标系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系为1985高程
6、基准。3个控制点均保存完好,可以作为已知点使用。图3-1:张集影像图注:这张影像图有四个D级GPS点位,红线为测区范围。第四章 作业依据一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以下简称规程;二、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1997;三、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四、测绘技术设计规定ZBA75001-89;五、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2-95;六、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 1003-95;七、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第五章 平面测量第一节 平面控制测量方案一1导线网作首
7、级控制网,全站仪加密图根点1.1 本次利用测区附近4个已知的D级GPS,用它们作为三个一级导线和一个二级导线网的已知点。控制点应布成闭合导线形式。表5-1-1:一级导线网主要技术指标闭合环或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测距中误差(mm) 测角中误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40.515121/15000 1.2 一级控制网西边图,如图5-1-2所示。图5-1-2 一级控制网西图1.3 一级控制网中图,如图5-1-3所示。图5-1-3 一级控制网中图1.4 一级控制网东边图,如图5-1-4所示。 图5-1-4 一级控制网东图表5-1-4:二级导线网主要技术指标闭合环或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
8、边长(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242001581/100001.5 二级导线网北边图,如图5-1-5所示。 图5-1-5 二级控制网北图1.6 造标埋石导线点应选在交通便利,事业开阔的地区,按顺序编号做好控制点点之记1.7 首级控制网的外业观测首级控制网观测采用全站仪常规导线测量方法施测。图根控制网观测要求及限差见1500 11000 12000基础数字地形图测绘规范(DB33/T552-2005)。观测数据记录采用电子记簿。1.8 首级控制网平差计算平差计算前应对原始观测成果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成果正确。平差计算采用清华山维公司的NASEW95平差软件包。首级控
9、制点成果表需装订成册上交。1.9 一级导线的观测 一级导线使用全站仪进行观测时,各项限差按要求执行。外业观测记录使用全站仪电子手簿进行,各项观测限差按要求预置于全站仪内。采用经鉴定合格的测量软件进行严密平差。二级导线使用的全站仪应经鉴定合格。第二节 控制测量方案二2 GPS网做首级控制,RTK做图根控制2.1 一级GPS网外业观测采用四台Ashtech ProMark2型单频GPS接收机(标称精度5mm+1ppm)和二台Ashtech Locus型单频GPS接收机(标称精度5mm+1ppm)按快速静态测量模式作业。2.2 利用四个E级GPS控制点作为起算点,在测区内主要道路布设一级GPS点,要
10、求点位分布均匀,相邻点位平均边长约1000米。2.3 一级GPS测量精度,如表四。表2-3:一级GPS网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GPS网等级项目 指标一级GPS网设计闭合环或符合路线的边数10相邻点最大距离 km相邻点最小距离 km相邻点平均距离 km0.20.5GPS网点布设平均密度:16点km2GPS观测GPS测量模式静态卫星高度角 15数据采样间隔 s15有效观测卫星数 4观测时段长度 min45平均重复设站数1.6精度评定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 ppm9.0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ppm15.0平差基线最弱边平面分量相对中误差 1/200002.4 选点埋石2.4.1 GPS点位尽量选在交通便利的地
11、方,便于观测及使用。2.4.2 点位周围应视野开阔、便于操作,视场内不应有高度角大于15的成片障碍物,点位应远离有整片幕墙玻璃的高大建筑物,远离大片平静水面,以降低多路径效应对GPS卫星信号的影响。2.4.3 点位应远离高压线和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离高压线的水平距离不小于50m,而与无线电发射源的水平距离不小于200m。2.4.4 每个点需两两通视,即每个GPS一级点需有相邻的二个同级或高级点作为通视方向。当个别点地处复杂地区,通视困难时允许只有一个相邻点通视。2.4.5 GPS一级点应布设在平地,尽量避免布设于房顶,以方便水准联测。2.4.6 GPS一级应在实地绘制点之记。2.5 一级GPS
12、观测一级GPS点使用GPS静态或快速静态观测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如表五表五:一级GPS观测技术要求等级作业方法卫星高度角有效观测卫星总数平均重复设站数时段长度(min)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值一级静 态1541.6456快速静态1551.6156注:观测时,应考虑点位观测接收卫星信号情况,点位环境和基线向量长度等诸因素的影响,必要时应适当延长同步观测时间。正确量取和记录天线高,并要求测前、测后各量取一次,取平均值为天线高,两次量取差值不得超过3mm,否则应重新设站观测,天线高记录不得划改。外业观测可不作记录。2.6 观测结束后,GPS基线向量的计算及检核按以下要求进行:2.6.1 GPS观测
13、数据采用正规的基线处理软件进行GPS数据分析、计算和检核GPS基线向量。2.6.2 经检验合格后利用经国家有关部门鉴定合格的平差软件进行平差。2.7 GPS网的平差GPS控制网的平差由清华山维公司软件NASEW95平差软件进行。2.8 RTK图根控制在一级GPS控制网的基础上,直接布设图根控制点,图根点利用RTK技术直接采集三维坐标。图根控制点应保证足够的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少于100个点,建筑密集区域需适当增加密度。图根点设置既要顾及方便测图使用,同时要考虑到中海达V8测量对外界环境的要求,点位选择尽量避开高压线、高大建筑物、茂密树林、大面积水域等因素对测量的影响。2.9 GPS控制网图由
14、于测区已有四个已知的D级GPS点再根据测区面积所以再联测个GPS点就可以满足测图要求了,如图六所示。图六:GPS控制网第三节 两种方案的选择导线测量布设灵活,推进迅速,受地形限制小,边长精度分布均匀。但导线测量控制面积小、检核条件少,有误差的累积,方位传算误差大,要求通视条件较高,实施时消耗大量人力及时间。GPS高效率,高精度,通视要求相对导线测量较低,成本低,快捷方便,观测站之间无需通视, 全天候作业,省时省力,且无误差累积。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但信号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根据以上的两种布设方案比较,选择导线做平面控制更佳。按照实际情况,GPS在张集镇区信号不是很好,虽然导线耗时耗力但精度均匀
15、,而且有十人左右的实习生可以帮忙。所以综合而言选择导线做平面控制这一方案比较优越。第六章 高程控制根据对已有高程控制测量成果的分析,本项目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控制网拟设计为四等水准网,以GPS一级控制点施测四等水准,(检核四等级GPS控制高程点的正确性),不另行布设四等水准点。图根控制点高程采用GPS-RTK技术获取。6.1 仪器设备及施测方法四等水准施测采用S3水准仪及配套双面尺进行施测。观测前应对标尺和仪器进行全面检查,施测前、施测全部完成后对i角各检查一次,要求i角不大于15秒。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直读视距,单程观测,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各测段的测站数为偶数。6.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设计 铜山县 集镇 500 地形图 测绘 设计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66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