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
《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背景,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加强诵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散文语言。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教学重点】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教学难点】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掌握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方法】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2、交流讨论法;3、点拨法。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
2、题。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重点学习课文第4、5段,赏析景物描写,学习运用各种修辞格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揣摩词语。【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在极为贫困的情况下,他自己一身重病,但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是谁呢?他,就
3、是著名的美文 家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不仅有铁骨,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二、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初中学过他的背影、春。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蒋
4、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四、整体感知(听录音,然后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师生交流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整个社会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朱自清陷入彷徨苦
5、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内心极度矛盾,因而想借赏景排遣苦闷。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2.为排遣心中的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师生共同明确:家小路荷塘家3.一夜畅游,作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了吗?学生齐答。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看第三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朗读这个段落。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先提问后师生共同明确: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互相交织。五、重点赏析: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他眼中的荷塘夜景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6、1.两组同学朗读,另两组同学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荷塘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2.四人小组讨论: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作者分别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它们?(出示小黑板)师生共同明确,如下表:荷塘景物特点修辞方法荷叶密、高、美比喻荷花姿态柔美、晶莹剔透、纤尘不染博喻、拟人荷香淡淡的通感荷波快速比喻流水脉脉拟人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六、布置作业1.预习第五第八自然段2.思考: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你觉得用得非常好的动词,想想好在哪里。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2.文章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二、师生互动,赏析第
7、五自然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色下的荷塘,那么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荷塘上的月色。1.两组同学朗读,另两组同学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荷塘上的月色的?明确: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2.上节课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从第五自然段中找出你认为用得很贴切的动词,并思考它好在哪里。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都找到了哪些动词。先提问,然后教师总结明确。“泻”:写月光像流水一般地倾泻,赋予月光以动感,写出了荷花荷叶在月光下宁静、柔和的美感。“浮”:写出雾的轻柔,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飘渺的姿容。“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
8、是什么?“酣眠”和“小睡”分别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恰是到了好处”?明确: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这恰是到了好处”。三、赏析第六自然段1.荷塘月色如此迷人,那么朱自清是不是已经完全摆脱了心灵的苦闷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没有。从“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以看出来。2.如何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明确:荷塘月色这自然美景给作者带来心灵的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对现实的无奈,对前途的迷茫,使作者心头的哀愁和苦闷驱之不散,挥之不走。四、赏析第七、八自然段1.作者为什么会“忽
9、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怀念来摆脱。2.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的荷塘美景联想到古代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那么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明确:没有。从“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可以看出来。3.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明确:触景生情,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4.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明确: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五、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明确:不静求静
10、得静出静六、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本文的语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比喻。写静态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本文有两例: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有意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中跳跃
11、。“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例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三是叠字的运用。由学生从课文中选出例子。四是动词的运用。由学生从课文中选出例子。七、小结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
12、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八、布置作业1.背诵第45自然段2.课下阅读朱自清的作品【板书设计】荷 塘 月 色朱自清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游踪:家小路荷塘家情感线索: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互相交织。荷塘景物特点修辞方法荷叶密、高、美比喻荷花姿态柔美、晶莹剔透、纤尘不染博喻、拟人荷香淡淡的通感荷波快速比喻流水脉脉拟人(正面)月光:泻轻柔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光与影的和谐(反面)(侧面)黑影、倩影作者情感的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教学反思】从上课的效果来看,我发觉我的教学环节处理还是不够细致;但也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现总结如下:首先,为了突破常规
13、,而且朱自清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家,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省略了作者介绍这一环节。我觉得这样处理的效果应该还是可以的,它提高了课堂效率。而对于写作背景的介绍我不似往常一样放在作者介绍之后,而把它放在讲解文章的文眼时。作者为什么会心里颇不宁静?自然而然地引出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处理显得比较连贯,不会觉得生硬。这是我觉得在这堂课中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其次,在讲解过程中我省略了对课文结构的分析。上完课之后我觉得这个环节不能省。因为职业类学校的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比较差,省略了这一环节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外,在对于学生回答时的引导方面做得很不够,往往会把自己想好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这样不利于学生逻
14、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改进的地方。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二、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
15、设想一:每个著名学府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北京大学里有风景优美的燕园,其中的未名湖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乾隆赐予和珅,后划入北大校园,钱穆为其更名为未名湖)。清华大学是一所偏理科性质的学府,校园建设较北大而言似乎缺少浪漫气息。但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池塘总是有许多人慕名前去观赏,这仅仅是因为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设想二:(故事引出作者)月夜有无蝉声?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
16、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
17、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这才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公开作答。从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写文章是极其认真负责,绝不含糊的。朱自清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个更深的教训,他在作答的文章中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儿是个有趣的例子。”朱自清这一段话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们轻率的推论会使人们误把成见认作真理,妨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接受新的知识,这个体会
18、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月夜”有无“蝉声”的讨论本身了。二、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
19、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塘月色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荷塘月色 必修 荷塘 月色 教学 设计 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6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