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营改增后地税工作的几点思考.doc
《做好营改增后地税工作的几点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好营改增后地税工作的几点思考.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品文档 做好营改增后地税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营改增后地税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营改增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全面营改增后,地税部门将面临丧失主体税种、征管手段弱化、执法风险上升等问题。唯有抓住重点、积极转变,才能化挑战为机遇,更好地开展地税工作。一、营改增后地税部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财税改革情况“十三五”时期将是税务部门又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随着税制和征管体制的完善,税务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配置将得到优化,税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税务部门与纳税人的联系也将更加密切。同时,“十三五”时期税务部门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是我国经济增长正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完成收入任务的艰巨
2、性和复杂性增加。二是税制及征管体制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时间紧任务重。三是新经济业态对税收征管提出极大挑战,对自然人的征管难度也会大大增加。国地税合作现状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合作工作规范提出了44条合作事项,推动了国地税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宣传充分联合,但在具体执行中仍存在一些问:一是国地税是两个没有从属关系的独立个体,长期合作必定存在分歧与博弈。二是国地税征管模式不一致。目前国税实行的是分行业、分企业类型的征管模式,而地税普遍实行的是“属地 专业化”的征管模式,且各地不尽相同。三是国地税机构设置不一致,科室、人员配置无法一一对接。四是国地税工作流程不一致。“金税三期”核
3、心征管系统已完成国、地税征管系统的整合,但是在国、地税机构分设的背景下,工作流程仍然需要整合。例如,纳税人上门办理纳税申报,根据现行税法规定和征管机制,需要在国、地税机关申报统一涉税业务涉及的不同税费种,而国、地税办税服务厅除了共性的要求,还有自己不同的工作流程、人员或软件。尽管国家税务总局为方便纳税人、提高服务质效,鼓励充分利用国、地税现有资源,已就国、地税办税服务厅共建提出指导意见,但整合资源和工作流程需要时间和探索。地税收入总量与结构发生变化剔除营业税后,地税部门除了收入总量下降,收入结构也将发生较大变化。以福建省平和县地税局数据为例,2013-2015年期间该局收入中主税种营业税平均占
4、比约38.1%,其次为企业所得税11.39%、个人所得税11.33%、契税9.40%、耕占税9.37%。剔除营业税后,占比前四位的税种分别为企业所得税18.51%、个人所得18.43%、契税15.28%、耕占15.23%。2016年上半年该局收入剔除营业税后,占比前三位的税种分别为耕占税41.09%、企业所得税16.80%、个人所得税13.25%。由此推测2017年起企业所得税划归国税管征后,该局收入中占比前两位的税种为耕占税与个人所得税。今后一段时间内若税制没有改变,则耕占税与个人所得税或成为该局主体税种。征收管理问题一是工作量并未减少。尽管收入总量下降,但地税部门管理的户数和税种并未减少。
5、同时随着注册制的推广,登记的户数增加,地税工作量不减反增。二是管理难度加大。随着征纳关系转变,零星税源比例增加,税源流动性、隐蔽性、不可控性大,涉及自然人的征收范围广,加上“以票控税”时代终结,管理难度大大增加。三是后申报时期管理能力亟待提高。长期以来,税务人员只重申报管理,后申报时期管理弱化。具体体现在对不申报、少申报纳税人未采取有力措施,强制、催缴、保障执行能力较弱,未充分运用税收征管法赋予的职权等。后申报时期个人所得税实行查账征收,系统内外对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税收执法风险问题日益凸显。四是实体与程序并重未得到有效落实。目前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不能构成互动效益,税政部门重实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做好 营改增后 地税 工作 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59623.html